首页/文章/ 详情

浅议“需求的潜在性”

1年前浏览202

     国外有种说法:研发部门的成果总是“出现在角落里”。意思是说:公司要研发的东西,你研发不出来;你研发出来的东西,是公司不在意的。不过,研发人员也会经常抱怨:外行的需求往往是没办法实现的;创新的机会,你们又看不到。

 

这种现象也容易理解。因为众所周知的创新需求往往不容易实现:如果能实现的话,老早就有人办了。比如,不妨问一下:谁能弄点长生不老的药吃吃?对工程师来说,“需求必须能用现实的办法实现”。无论用户如何重要,技术都必须在这条底线之上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现象往往针对研发部门而不是开发部门,因为只有研发部门经常面对不清晰而又难以实现的需求。

 

用户说不清楚需求,往往是一种常态。问年轻人:你对女朋友的要求是什么?他可能会说:没啥要求,处得来就行!现实中,“没啥要求”往往意味着要求很高,只是说不清楚罢了。


说不清楚的时候,一般要见面谈。有家公司打算建立一个信息系统,但一直说不清楚需求。后来,公司领导到同行企业参观,眼睛突然一亮:我要的就是这个东西!

 

“见面谈”的好处,是把写“说明文”的题目变成了“选择题”。技术创新中有一种常见的做法叫做“原型方法”。其实就是先做出个样子,让用户选择。如果需求能说得清楚,就不必这么麻烦了。

 

说不清楚需求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知识性原因。外行经常会提出难以实现的需求。外行容易被夸张的宣传蛊惑,以为专家学者在论文、报纸上宣传的东西都是对的;会把小概率事件当成确定性成立;会把特殊条件下才能成功事情当成普遍成立。比如,外行认为只要有了数据,就可以建立很好的模型;认为只要找到名医,就可以把自己的病治好;只要比尔盖茨能做的,你也应该能做。

 

利益性原因。有很多与管理相关的需求,都不容易发现。常见的原因是:管理问题往往与人的个人利益、能力不足相关。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逃避责任、掩盖问题的真相。这样,需求也就不容易看清楚了。过去有种说法,当君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因为君主容易被谎言和假象欺骗。

 

表达性原因。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普通人来说,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并不那么容易,表达出来就更不容易了。遇到“找朋友”、“开发管理”系统这种个性化需求强烈的问题时,需求表达不清就是一种常态。


智慧性原因。一般人提出的问题,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他们只是发现了浅层的原因,要求解决表面的问题。而真正的原因往往隐藏在现象的背后,需要找到根本原因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

 

我强调“需求隐藏”是有原因的。很多研发人员以为:调查的人多了,就能把需求搞清楚;多数用户怎么说,就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失败的。创新是需求驱动的、需求调研很重要,但也是最容易犯错、最需要讲究方法的。原始的调研需要提炼,才能得到真实的需求。对创新者来说,需求分析可能是最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通用科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3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3粉丝 15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