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喜欢看电视,妈妈不让她看。昨天,她把我拉到卧室里,把门锁反锁上,让我开电视。过了一会,妈妈来敲门了,她赶紧捂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也不让我去开门。我开门以后,妈妈问她:是你锁的门吗?她说:是爸爸锁的....
这件事,让我吓出一身冷汗:姑娘才两岁半,绝对没有人教她,就知道打“信息战”了:关门、上锁、捂我嘴巴,是为了让妈妈得不到信息;而撒谎说我锁的门,则是要给妈妈错误的信息。
人类的祖先之所以能从古人类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有语言的能力。语言,用来交流信息、传承知识。但是,从语言产生的那个时候起,语言就可以传递错误的信息和假象。如果我们仅仅从语言上认识世界,一定是个充满假象的世界。
小时候听评书,总骂昏君昏庸。长大后才知道,做“明君”其实很不容易:因为皇帝难以判断谁的话是真的、谁的话是假的。魏征曾经对唐太宗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的意思就是:有了不同的声音,才有可能有真实的信息。反之,如果没有了争论,几乎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信息。
古人有“纸上谈兵”之说。单纯从语言文字中得到的知识,存在着极大的偏颇。没有实践的背景,对文字的理解是不到位的。我曾经把工作任务交给某人去做。每次都以为交流好了,但每次做出的事情,都不是我需要的。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仅仅从语言文字上了解世界,会存在极大的偏差:人们写人、叙事的时候,总是按照特定的立场和认知逻辑写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开会没有不隆重的,闭幕 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 决议没有不通过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 领导没有不重视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
人与人交流的时候,完全敞开心扉说真话,其实是小概率事件。如果交流的双方都是普通人,往往会给对方留些面子;下级向上级汇报时,往往会多汇报一些成绩、少讲一些过失。在公开场合说话,更是如此。管理中最大的困难,往往就是管理层得不到真实的信息。
学术界同样如此:论文没有不重要的、成果没有不成功的、科研没有不用数学的.....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有些论文,结果没有可重复性;有些企业发 论文的目的,甚至是迷惑竞争对手。如果你习惯于看论文,而不是亲自去做一下,真的不知道实际是怎么一回事。真实的技术关键,往往是些简单到不愿意说的东西。两岁半的姑娘就知道骗人了,学者们往往就更擅长了。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感悟。做学问,一定要学会从实践中感悟,才能得到真实的东西。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其实是实践的意思。书本上的东西和实践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