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大起胆子往外走

1年前浏览184

      几年前和同龄朋友聊天,谈到一种现象:50后、60后的人往往是我国许多科技单位的领导,业务水平却往往不咋滴。与老一辈的人相比,往往感觉到“大师远去、一代不如一代”。与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一代相比,又感觉到“后生可畏、年轻人了不起”。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种现象呢?

 

我们后来分析认为:这与人才的快速提拔有关。文革期间,我国大学停止招生很多年、与国外的交流也停滞了很多年。改革开放之初,极其缺乏人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迅速地提拔了一篇高学历、留学人员。很多人年纪轻轻、没做过多少事就身居高位、以学术权威的姿态傲视群雄。

 

但带来的问题是:这些人在一线、基层锻炼的时间太短了。拔苗助长式的提拔,对人才的成长其实并不有利。真本事都是干出来的。尤其是在工程领域,不认真地干上十年,对工业的理解是肤浅的。经历实践、创新的人,认识深度和学习出来的完全不一样的:牛顿定律很容易学懂,并不意味着你的水平和牛顿一样。优秀的科技工作者需要悟性。悟性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调整思路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有人说:优秀的学者往往有哲学思维,就是这个道理。这话反过来说也行:思维没有深度的所谓大学者,其实只是机会好,并没有遇到过什么难事。悟性的培养要依靠实践、创新,而不是读文章、听报告。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那时提拔的人才:弄几个专利、写几篇二流的文章、弄一个小的科技项目,就被吹上天了。人一旦被吹高了,就难以真正深入地钻研业务了。某些院士的真实水平,不如现在某些优秀的博士生、青年教师、企业工程师。但这些人的地位摆在那里、权力摆在那里。无论去哪里,都被称为“指导工作”、被吹捧为“高瞻远瞩”。久而久之,他们还真以为自己水平很高了。但事实上却是:所谓的“高瞻远瞩”,其实是“无知者无畏”。

 

我非常同情科技界的年轻人,理解他们内心的困惑。与30多年前相比,高校中的人才早就过剩了。科研院所在30年前是盛宴,现在连残羹冷炙都难找了。不要再迷信这些体制内的岗位了。


年轻的博士、硕士的水平远高于前辈,应该大胆地走出象牙塔,到企业中去、到社会中去, 为社会创造价值、也去体现自己的价值。有了创造价值的能力,就有了尊严和底气。你随时可以说“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必留在体制内陷入卷、去争抢那些少得可怜的岗位,去溜须拍马、抱怨和憎恨呢?


靠自己的努力,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是最靠谱的。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通用科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3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4粉丝 15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