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只有两万名“朝廷命官”,怎么能管理一个国家的?其实,“国”下面有个“家”。很多事情都是“家”来管的。当然,那时的“家”不是现在几个人的小家,而是个大的家族。
我小时候听妈妈讲过一个故事:外婆村里有个寡妇。丈夫死后“不守妇道”,被村里人抓住。于是,一群年轻人就把寡妇捆绑起来,拉到田里,准备活埋。这事被我妈妈的爷爷知道了,他就赶紧跑过去。对年轻人骂道:“谁家地里还没棵歪脖树?”意思是说,谁家没有犯错误的人啊!
外婆的村原本是一个家族组成的。老爷爷在村里的辈分很高,德高望重。既然长辈说话了,年轻人都不敢顶嘴,就把寡妇放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就是:过去的家族,自己处理的事情非常多。由此也想到:在法治不健全的社会里,能主持公道的人是多么重要。
其实,直到我小时候,奶奶村里发生争议时,还是会把村里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人请来,做个调解。如果某个人不听调解,全村的人都会认为这个人“不地道”。这个人可能就不容易在村里混下去了:盖房子的时候没人来帮忙、孩子娶媳妇都难。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村子都是这样的。有的村里可能没有德高望重的前辈,没有愿意出头主持公道的人。有些村里还有村霸,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生活在这种村里的老百姓,日子往往不太好过。
由此我假想,发生了这样一种情况:
上级出台一个政策,在每个村派驻一个官员,并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力。那么,就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自治很好的村里,派来了一个混 蛋的官员。这个官员贪 污腐 败、横行霸道且无事生非。另一种是:村霸横行的村里,派来了一个“包青天:,尽心尽力、为民服务,且打掉了村霸。不难理解,前面一个村的村民会认为这个政策非常糟糕,后面一个村的村民会感激这个政策,因为终于有人为自己出头了。
由此,我意识到:每个人对制度的感受和诉求其实是不一样的。多数人的感受,与其生活环境有关:
假如社会风气很正,弱势群体能得到公平的对待。这时,老百姓应该被赋予更多的权力,政府干预应该尽可能地少。反之,如果社会风气很差、弱势群体经常受到欺凌,人们可能就希望有个强权的政府来保护自己。也可以换个角度: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强者,经济上不依靠别人、也没有人敢欺负他,他就会希望政府管得越少越好;反之,如果一个人是弱者,经济上难以自立、经常受人欺负,他可能就希望一个强大到什么都管的政府。
想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在全民素质达到一定程度、能够有效自治之前,放弃一些个人的自由恐怕是难免的。如果大家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难免生活在缺乏自由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