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浙大读书时,北京的GDP大约是上海的一半。20多年过去,北京却几乎追平了上海。对于这种现象,我一直不是太明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北京的科技和文化产业,比上海更有生命力。
我去北京工作时,感觉北京的资源太丰富了、是上海比不了的。但最近却突然意识到:北京有些天然的文化优势,更容易发展科技、文化产业。
2017年,我决定离开上海,在清华工作了半年。临走之前,许多朋友要为我送行、一起吃个饭。前前后后持续了大约1个月的时间。北京是首都,自然也认识不少朋友给我接风。让我吃惊的是:北京的朋友们给我接风,前前后后居然持续了3个月,吃饭的次数明显比上海要多。直到我半年后离开北京,还有人说:原本要给您接风的,没想到您就离开了。
上海,是我工作了20年的地方,朋友多点并不其奇怪。但北京的朋友这么热情,却是出乎我的预料的。事实上,两个城市的文化文化传统不一样:北方人热情豁达、喜欢交朋友、喜欢热闹,南方人则相对更喜欢独来独往。
有人说,北京人喜欢“混圈子”。但换个角度:“混圈子”其实就是建立一种“弱联系”。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凑在一起,值得交流的信息和想法就特别多。这些交流容易激发出人们的创新意识,从而帮助人们发现并抓住机会,促进创新的产生。与北京相反,上海人交流的频度和热情明显要低。交流往往限于单位、甚至部门的内部。交流得少,发现创新机会的因缘自然也就少。我的朋友、著名主持人骆新曾经有过一个感觉:北京人凑在一起聊天,容易做成事。
刚才,我审视了一下自己的课件:在我选择的案例中,大多数与北京的“圈子”有关。如果没有北京的这些朋友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么多的人和事,也就积累不了这么多的素材。当然,上海这个地方适合静下心来想些问题、做些具体的事情。
上海的优势在于管理,这个城市特别适合优秀大企业生存、适合按部就班地做事。但在科创和文化产业方面,上海恐怕是比不了北京的。这是城市的基因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