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第三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终于结束了。我再次荣幸地作为评委参加了新锐组的决赛。下面简单记一下这次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第一次做某个工业互联网竞赛评委时,感觉多数团队是人云亦云、没有新思想、没有亮点。评委做得很沮丧:总要“矬子里面选将军”吧?能找到个别“还凑合”的就不错了。
第二届工业互联网大赛时,上述担忧就没有了。发现了不少好的项目。大赛还印证了我的一个重要观点:大中企业应该从管理切入,小企业可能有全面转型的机会。
今年的大赛又有明显的进步。如果把去年得奖的项目拿到今年,多数是得不到奖的。最近几年,我在外面讲课时谈到许多观点,有些其实是没有实际案例。但今年的参赛项目中,多个项目恰恰就是我期待、一直宣传的做法。有些工作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非常兴奋。这次大赛,印证或强化了以下几个观点:
l 工业软件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l 数字孪生发挥作用,关键是与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活动结合、促进持续优化。
l 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持续改进的工具、发挥持续改进和快速迭代的优势。
l 用曲线实现“认知”,有广泛前途。
l 工业互联网成就数字化时代“合作社”,已经形成趋势。
l 新的知识管理思想,与业务和软件融合。
不过,有些说法可能会适合某些专家的口味,却是技术发展的歧途。以下几点要注意:
l 技术要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业务问题,而不是强调某些亮点。
l 要避免过度依赖于“自学习”、有些知识要“从娘胎里带”。
l 技术要有特长、不能面面俱到。关键是顺应未来发展趋势,而不是在存量市场里搏杀。
我从事创新多年,感觉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靠硬实力、一种靠软智慧。靠“硬实力”的创新,往往只能在顶尖企业做,往往属于基础性工作。所谓有“软智慧”,就是项目中要有让人眼睛一亮的观点或想法。我做评委,特别喜欢后面一种项目。一般企业的项目如果没有“软智慧”,基本上就是吹牛皮了、骗骗不太懂算法的评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