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国外的好技术,为何在国内用不好

10月前浏览87

谈工业互联网时,我一直把“高级算法”形象地比喻为“小秘书”:没事不找你,有事让你都知道。有了这样的“小秘书”,过去出了问题“人找数”,现在出了问题“数找人”;管理的效率就提高了。

今天有个老朋友打电话给我,提出了他的质疑:在中国的企业中,即便有信息给他,很多人根本就不看。国外有些很好的软件,国外用的很好,但拿到国内就是没有人用。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厂子里有些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再好的工具也懒得用。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国外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把很多精力用于优化和改进。所以,对数据分析算法 会有比较大的兴趣。国内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往往是做“救火队员”,出了事情忙于应付。对优化和改进关心的就少了。所以,国内的人也不全是因为懒,而是没工夫管这些“小事”。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大体有两种原因:一方面是国外好企业致力于找到问题的根源,尽量不犯二次错误。这样,工厂运行久了,杂事就少了。事情少了以后,人自然就会“没事找事”。比如搞些PDCA、对标找差,甚至会追求零等待、零库存、零缺陷。这种“没事找事”其实很重要,因为能推动企业的持续改进、维持高质量的水平。但要搞这些事情,没有数据分析是不行的。

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的管理和质量水平要上升到一定程度,大家才能对数字化真正感兴趣起来,价值也才容易体现。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工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3
最近编辑:10月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89粉丝 10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