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读《简.爱》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每个人以自己的名义对上帝负责”。受这句话影响,我经常对儿子说: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
教育理念的差异是许多家庭矛盾的根源。我要求儿子“自己负责”时,其实是给了他更多的自由、不会提太多具体的要求。比如,我不会要求他花太多的时间去上他不喜欢的补习班、去做老师要求之外的作业。
但给他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要培养和教育他的自主能力。我有个原则性的要求: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认为:自我管理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孩子越早做到越好。最失败的教育,就是到了40、50岁还是不懂事的巨婴:凡事都是别人的、凡事总是抱怨别人。
作为父亲的责任,是让他尽快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管理自己,是有要求的。我也经常教训儿子。我教训他,是因为他自己没把自己管好。比如,他经常弄得垃圾遍地、整天沉溺于手机、东西随手乱丢、不讲礼貌、不尊重长辈、不爱护妹妹等。我对他的学习成绩有底线的要求:平时不要低于班里的平均水平、完成老师要求的作业、把作业订正好。
他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事情,但不能只顾着贪玩;可以适度玩,不可以过分。也就是说:我希望给孩子“画一个圈”,在这个圈子里是他的自由,不会把他固定在圈子里的某些“点”。但不许他跨出这个圈子。
相比于学习的时间,我更重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我认为:孩子有抵触心理的时候,是学不好的。在孩子有抵触心理的时候逼着他读书,是典型的拔苗助长。这时候,打一顿没用、劝说也没有用。这个时候,首先是要消除他的抵触心理。比如,不妨去安抚一下他的情绪、甚至先让他玩一下。这不是放纵、不是软弱,而是便于教育。
孩子不喜欢做简单、重复的题目。我认为: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总做这样的题目,不仅是低效的,而且抹杀他的兴趣、激起他的逆反心理。但我强烈地认为:孩子做错的题目,必须认真反思。不能总是以粗心大意为理由。因为反思才能提高效率。当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故事时,我就特别火大:因为这样学习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做作业必须高效地做。做完以后你可以开心地玩。
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不是要他只做自己感兴趣、轻松好玩的事情。工作和学习,都是辛苦的。所有的上坡路都是费力的。我希望他能够通过努力,做些能让自己进步的事情。关键是把精力和时间用在该用的地方。我觉得,如果孩子自己觉得做某件事“值得”,他就不会感到苦了。这个需要和他说道理。
我反对低年级的孩子刷数学题。因为这不但枯燥、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对未来也没有用处。我建议他做些能够挑战自己的事情。我觉得,语文、外语、科普甚至文学都是可以下功夫的。这些功夫对终生有益。昨天,让孩子读一篇英文。他说读不懂。我就说:没有关系,多读几篇、多读几篇。若干时间后,你觉得能读懂了,就比你的同学上了一个台阶。
我反对孩子在手机和PAD上花太多的时间。因为这里有很多“精神的鸦 片”,对孩子肯定是不利的。但是,我希望给孩子过剩的精力一个出口。我觉得,运动一下、做做手工、看些杂书、甚至学习编编软件都是可以的。特别注意的是:我希望编软件是为了激发他的兴趣。比如,我曾让他编了一个软件,放一首音乐。他编程序的时候入迷,饭都不吃了。
我还希望孩子逐渐学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昨天晚上带他回外婆家时,见到高架下面有卖藤椅的。我就告诉他:你看看这些人多辛苦。疫情期间,他们怎么吃饭?没有生意怎么办?高架旁边有条河,里面有很多蚊子。他们怎么睡觉? 我希望他知道挣钱不易。有多少人因为没钱,舍不得看病,早早地去世了?希望他现在就知道自己努力,将来能养活自己,过上好一点、有尊严的生活。
孩子常常听不进道理。但要坚持给他讲道理、在恰当的时候和场合讲。否则,终究会有一天,你的话他都不会听的。教育孩子是持久战,只能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教育。不要奢望“一鼓作气”就把孩子教育好了。如果你这样打算,后面的结果可能就是“再而衰、三而竭”。讲道理要用心,可能会讲得很苦。但这可能是一个人后半辈子最重要的事情。
家长偶尔发火甚至打 人恐怕也难免。前提是他知道自己错了,发火是让他知道错得何等离谱、而不是家长发泄情绪。“知道自己错”是个基本的价值观。我对孩子有几点要求。除了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之外,还有几条基本的要求:要有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有理智和勇敢,“没事不找事、遇事不怕事”。我感觉:孩子教育是有个时间段的。如果过了这个时间段还不知道基本的是非,就很难教育了。
“每个人以自己的名义对上帝负责”反映了人的价值观:热爱自由。要获得这种自由,大家都要遵守一个法律的底线。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底线可以高一点,要照顾弱者、要服从公共利益等。在这个底线里面,不能干涉别人的自由、也不该让别人替你负责。把这个原则用在社会上,就是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美好的生活。尊重市场、尊重个人选择,其实就是尊重这个原则。要践行这个原则,要有独立的决策能力,能够为自己负责。这一点,从小就要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