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理解数字化转型的逻辑

11月前浏览104

某甲经常出差,抱怨飞机航班太少。怎么办呢?有人给他出一个主意:买一架私人飞机吧!如果某甲是马云,这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如果某甲是我,这就太扯淡了。由此可见:一个主意好不好、能不能实施,关键要看外部条件。  

我们在实施数字化转型时,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个办法好不好,关键是看企业的具体条件。条件不具备,再好的想法都无法落地。但遗憾的是:外人出的主意,往往是没用的。为什么呢?因为条件已经成熟的事情,人家往往早就想到了。这就好比:有钱的老板可能老早就有私人飞机了,还要你来说?  

我讲课的时候,也遇到了这样的困境。怎么解决呢?  

我有一个观点:在信息时代,人们往往不缺知识;人们缺少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这就好比,棋手的水平差,不是不懂下棋的规则,而是因为思考的深度太低。同样,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培养的是与数字化相关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逻辑就是:创建好了什么条件,就可以做什么事情  

比如,在CAD的基础上,可以把CAD、CAE、CAM联系起来,可以在新的条件下进行知识和研发管理。再如,在设备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就可以促进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操作管理;有了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就可以非常容易地促进持续改进、精益改善、业务集成。  

每一步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呢?  

我一直主张,根据后面一步的要求,做前面一步的工作。这就叫做“以终为始”。用“以终为始”的方式做事时,可以防止做事的盲目性: 避免做到后面的时候,才发现前面的工作有问题、需要推倒重来。有人经常问:我把数据采上来了,怎么没用呢?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是没有采用“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你当时采集数据的时候,是为什么啊?!  

人们的思维习惯,往往是走完第一步才会想到第二步;讲课的目的则是告诉学生:走完第一步,可以继续走第二步、第三步;第一步、第二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比如,工业大数据,本质上是为根因分析和数据建模奠定基础的。所以,数据质量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仅仅把数据采上来是不够的。  

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创造做事的条件,可能比做事本身难度更大、工作量更多。这就好比,马云买飞机不难,难点在成为有钱的马云。数字化转型中的许多问题,其实不在数字化技术本身。

在信息社会,理解逻辑往往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掌握了逻辑,才能会用知识。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通用科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3
最近编辑:11月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89粉丝 10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