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锂电池采购专家交流纪要!

10月前浏览197

电池因为发展了很多年了,从单纯的电池的过程,就是刚开始的消费类电池,现在做的车的动力电池,未来可能储能电池。今天重点介绍一下动力电池,就是汽车板块的电池。从电池角度来说,从材料方面说的话,电池有三元锂电的、磷酸铁锂的、无钴的,各个厂家或者各个行业对电池的原材料都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再从结构的角度来说,电池大概可以分为3类,一种是圆柱类的,就是咱平时见到大号电池,或者头号电池、5号电池圆柱类的电池。还有一种就是刀片电池或者叫做软包电池、方壳电池,这种基本都是一样的,一个就是圆柱的,一个长条状的,从电池的角度是这样。

电池的单个电芯经历了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MTP的阶段,这是最原始的一个阶段,那块的话电动汽车可能整个都没有发展起来。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现在逐步被CTP技术所取代,CTP技术就是cell to pack,就是电芯直接入包的电池技术,就是无模组或者少模组的思路来发展。最近特斯拉或者是一些头牌企业,它们现在又发展CTC或者叫做CTBCTC就是cell to chassis,就是cell 直接去到底盘。CTB就叫cell to body,直接去车身一体化的趋势来发展的.


Q:一些主流的电池厂或者车厂,在CTP技术的发展思路上面会不会存在一些不同,它们分别怎么做?

ZZH:目前国内的龙头企业对CTP技术已经迭代了3次,从CTP1.0CTP2.0再到CTP 3.0CTP1.0主要就是从传统的电池的,是从电芯、模组、电池包、底盘直接过来的就是CTP1.0的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官方做了CTP 2.0CTP 2.0主要就是产品内部磷酸铁锂的升级,升级之后的话,目前它外供的比如蔚小理,或者一些主流的新能源汽车,都用的是CTP2.0技术。随着技术迭代,在2022年的6月份左右发布了CTP3.0的麒麟电池技术。这个就是在无模组层面又对它内部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核心就是把横纵梁、水冷板、隔热垫集成在一起了,这样它就有效节约了它的空间,提高它的热交换效率,并且空间利用率提高了15%。而在这个里面,它的寿命、效率以及低温的效果都有所提升。这个可能在2023年会用到未来的所有的它供的一些头牌的车上面,比如蔚来、小鹏、上汽、一汽,这些东西都已经签了协议的,都是外供的情况。CTC技术未来趋势,虽然CTP2.0现在是现版的,就是量产的,市场每天看到的技术,包括未来1-2CTP3.0技术可能在车上也有大规模推广。但是国外的一些成熟的企业,或者是国内某些企业,是在发展CTC技术或者CTB技术。CTC技术很简单,它有两种方案,一种方案就是把电池包底盘集成在一起,直接将电池包集成到底盘的框架中,从而替代原来汽车的底盘。另外一种就是单电池包直接集成在一块,把电池单体的壳体焊接或者铰接,连接到底盘上。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第一种方案可能稍微可靠一点,第二种方案技术难度比较大,但是这个是没有办法化解。CTC这个主要是2个,一个就是换电池和不换电池充电,一个就是循环寿命尽量长,充电次数尽量多。比如磷酸铁锂可能循环次数就稍微多一点,三元锂电能量密度更大一点,循环次数稍微少一点。有的企业就提出,我直接把电池包更换下来。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


CTC,像国外的头号企业特斯拉,它现在在这方面应该是很先进的一个东西,它们已经车身一体的加CTC4680电池,这块确实对国内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它用4680再加CTC技术,原来国内的比如刀片,两者之间的技术路线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这个市场应用前景现在不明朗,就说这两种方案都是很好的方案。特斯拉这个电池,它们也经过了很多迭代的过程,到18650,完了之后2170,现在的新款车都搭配4680CTC技术,这样的话市场前景的价格就不太明朗了。


Q:业内同行或者下游车企对于麒麟电池的评价怎么样?它在极氮、问界的车上面去进行了装机,业内和下游客户的反馈?

ZZH:现在CTP3.0,就是麒麟电池,它要搭载上的,我知道首批可能是要搭到极氮009、极氮001,可能在今年的一季度和二季度上市。包括问界、理想的这块都是后续推的过程,还处于试验阶段,A阶段、B阶段这个过程。整体来说应该还是不错的,麒麟电池未来前景肯定很好。为什么麒麟电池未来可能在这几家公司里面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包括市场可能得到认可?一个的话确实CTP成本上稍微也有一定优势的;另外一个,它的生产效率也比原来稍微好一点,它技术的迭代过程中,也解决了原来的一些遗留的问题,我对这个方面是看好的趋势。


OCTC有两种集成的方案,电池包底盘的集成相对更可靠;另外一种壳体焊接在底盘上面,可能技术难度会比较大,可靠性这块的表现怎么样?这2个技术在换电这块会不会都比较有难度?

ZZH:换电技术,目前好像只有一家公司在推这个技术路线,整个行业对这种还是持观望的态度,整体的市场情况或者大家公认的就是这个情况。未来不好说,但我是不特别看好换电池。主要是从2个维度来说一下。一个就是技术角度这块确实有难度,另外从市场推广或者应用端也不是特别好搞。比如换电池,就像加油站一样,要建很多的加油站,你要换电,换电的基建要建设,这个里面就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包括经济、配套、人员,各方面的很大的挑战在这放着。另外从技术角度来说,去配套了,像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可能先铺一下,完了之后看看效果。但整体来说未来的前景,我是不看好这种技术,可能直接用更好的原材料,原材料端,根本上去解决这个问题更好一点。


Q:所以CTC技术可能会在续航里程的提升,包括充电效率的提升方面做更大的推广或研发?

ZZH:对,这方面研发的话可能力度更大。像长城的蜂巢,国内很多公司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可能未来再说深一点的话,就是现在我都知道比如三元锂电,或者是传统式电池,现在很多公司,像国外的一些资本进来,带进了一些技术的话,已经在发展半固态电池或者固态电池了,这个可能就是未来更好的一个方向。


Q:您说到CTC的换电,整体行业是观望的状态,现在有一家公司在推,是哪家公司?

ZZH:这个我不是特别了解,应该是小鹏在做。


Q:您提到CTC4680这块整体来说应用的前景,不是特别明朗对吗?

ZZH4680CTC,它可以和国内的,比如一些头牌企业进行很好的竞争。因为本身4680这个电池完全就是突破性的一个技术,就是特斯拉来搞的,这个可能对国内有一定冲击。因为现在4680这个电池,我知道好像在慕尼黑也投产了,国内的上海特斯拉二期可能会有。但是因为外资进来的话风险性很大,不确定性也很多,具体就看它们引进和消化吸收,和国产化的过程是昨样一个过程。整体从技术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


Q:一些报道会把麒麟电池的性能或者表现去跟4680大圆柱的进行对比,请您更系统对比一下,它们在比如续航、安全性各方面的表现?

ZZH:续航的话,因为不同的电池确实这个很难去比较的。在2020年的9月份特斯拉发布了4680的电池,但是在2021年它才将4680真正应用到CTC技术上,之后进行一些跟进优化,直到2022年的2月份左右,特斯拉才实现4680的量产,把这加上CTC的技术。从2020-22年这么长时间,大概2-3年左右的周期,它实现了研发量产的过程。这样的话它这个技术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而在接下来它可能就是如何来量产和市场推广的方向来说。

再说麒麟电池,麒麟也通过像CTP1.0CTP2.0CTP3.0,这样一个迭代的过程的话,它积累的东西就更多一点。更多一点的话,可能在国内市场它更有话语权,或者是在政策扶持或者引导的情况下,它可能市场份额现在就是最高的。从目前市场来说,像4680即使进入国内市场,可能很多车企也不一定去采购这个东西,或者也可能买不到这个东西,这是卖方市场的情况。未来的3-5年,就像我刚才说的,也有可能像国内的一些企业,它已经上来比如半固态、固态,我知道有2-3家已经开始搭了好几条量产线了。这个市场如果确实反应很好的话,那可能完全就是跨越式的发展,完全就是跨过比如4680CTC或者CTP 3.0这样一个技术,这都是未知的情况。


Q:您提到半固态和固态电池,现在大概已经有2-3家去开始搭建量产的产线,这2-3家主要是哪些参与者?是不是产品整体来说也算是性能比较稳定了?

ZZH:重庆太蓝新能源。它这个技术是美国那边的技术过来的,它这个团队就是国外的级别很高的一个技术领军人物,通过百人和干人计划引进来的话,在北京成立研发部,对电池的话,培养一批人才。这个是在2021年左右,给重庆市政府进行了一个招商引资项目,这个已经落地了。落地了的话它们已经搭了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基本交付了。它这个电池的话,比如它具体是给哪家车企去供电池,我知道的可能是给长安的一些高端车来做。这块确实还挺机密的事情,因为它还没有真正对外发布,但是已经在相当于是A样和B样的测试过程中。包括国内的新能源巨头,它们也有这个技术储备,一直在做这个东西,只是它的专利布局了,或者是它研发了,一直都在做这个东西,这个储备也是足够的。


Q:未来太蓝可能会给长安高端车做一些配套,这个算是业内大家都知道的信息,还是保密信息?

ZZH:我只知道它们已经做了这个事了。现在很多即使签了合同的,它也不一定,可能就给它供一批,后期大批量的话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比如长安汽车不仅仅是用宁德时代的、国轩的,它给比亚迪也签过,但最后都没有供,或者它同时选3-5家电池供应商去做,这就是很复杂的供应链管理。


Q:但是可能业内现在会有这样的声音存在,就是太蓝跟长安这边可能会有一些合作的机会?

ZZH:对,因为长安今年投资了3个公司展开新能源汽车的开发。


Q2023年软包电池、圆柱电池和方形电池,这种大类的电池结构整体需求或者需求增长情况,您有怎样的观点?

ZZH2023年肯定就是电池元年了,经过去年一年的发展,我只说国内市场,大家对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插电混动,因为从电池再说到车上,车的话,目前主流的这2个路线,就EV纯电动的,就是大电池包来做,另外一个就是插电混动。插混目前市场占有率也差不多是半壁江山,就在新能源汽车里面。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根据人的需求不一样,比如我在一线城市,就上下班的话,那我买一个纯电动的可能跟我很匹配。但是有的人有可能上高速,或者是家稍微远一点的,续航里程有焦虑的,他可能买一个油电混合的,可油可电的也可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续航里程提高的话,未来可能3-5年还是以插电混动的这种,可能普通人的心理去选择的话,大众化,就是普通消费者,或者工薪阶层可能选择首款是这个。再比如这些高端车型主要是30万左右的话,可能他们更喜欢纯电动的这个需求,这个就是从用户端来说。

但是再从车厂,就是主机厂这块来考虑的话,像国内的奇瑞、吉利,包括很多,就是国内的这几家稍微销量好一点的,它们都在研发自己的电池。比如长城有自己的蜂巢,而吉利投资了一个新能源汽车,专门做动力电池的。像国内头牌,可能一直电池都是自己做的,也做得很好。再就是宁德时代这样的龙头,它可能就是全产业链布局的情况。未来除了像宁德时代或者欣旺达这样一个电池厂家给它供货来说,未来更多的车企,就是主机厂,我知道的已经有3-5家,悄悄都已经开始布局新能源电池的研发到它的中试,这块都在同步展开了,未来可能以车企打头来自己配上下游供应链的可能性会更大一点。而像宁德时代这样的话,它可能在蔚小理了,或者是在带国字头的机会可能更多一点,只能是这样一个趋势来看。


Q:在电池厂订单这块,宁德时代的订单以后更多的会来自于一些造车新势力,它们可能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或者是没有布局去做自己的电池研发。一些比较大、比较传统、比较成熟主机厂,会陆续布局电池研发,独立电池厂就只是产能或者各方面的补充?

ZZH:对,整体未来2-3年都是以这个趋势为主的。


Q:蜂巢的果冻短刀电池的性能表现您有没有了解?

ZZH:麒麟或者刀片,或者蜂巢的短刀,都是CTP或者CTB,就是一个创新点,目前市场很主流的一个东西。

蜂巢的短刀电池,短刀电池和长刀电池,这2个技术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那个,都属于刀片系列。刀片电池系列就属于软包电池,软包电池里面整体来说,里面就涉及到的最核心可能就是成型工艺有很大不同。

说到刀片和里面的事情的话,可能要从电池的结构更深入去分析,比如原材料的配置到涂布、辊压、模切,到最后的比如叠片或者卷绕,卷绕完了之后装配,注液、烘烤、化成、分容,再到模组pack。这一条线下来,里面核心的就涉及到叠片和卷绕这2个工艺来实现的。圆柱类的更倾向于用卷绕工艺来实现电池成型。短刀或者长刀的话,可能叠片工艺更有优势性。叠片工艺更有优势性的话,这里面就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蜂巢的短刀,它长度可能就是200-600左右,高度也就是50-150左右。刀片的话,现在新能源巨头的刀片可能就更长一点,就电芯端这样去说的。

电池的话,从电池结构来说,短刀里面也无非就包括4大东西,就是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这4个东西来组成的。外面就是铝壳、盖板、防爆阀、正极柱、负极柱,这些相关的东西。为了更好去实现对电池的监测、监控的话,有一个FPC,相当于对每个电芯里面的电芯进行电压采集和温度采集,到时候汇总下来到每个电芯上面,汇总下来到BMS,这些整体的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大概它从结构和需求端是这样一个情况。


Q:您刚刚说到不管是刀片还是短刀电池,是属于软包电池是吗?我印象里面感觉之前是方形电池的结构比较多?

ZZH:方形电池和刀片电池,我举个最简单例子,所有的动力电池都是电芯、模组,然后到pack电池包。电芯里面肯定就是比如正极、负极、隔膜,中间弄好之后这就是一个软包了。刀片电池区别是什么?它可能就把好几个软包电池串并联一起,续航里程一下就高了,弄成一个模组。比如里面放8个电芯,几串几这个里边的话根据续航里程,它里边有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比如是48Ah的,就是soft的话,它里面可能就是8个电芯来组合。像方壳可能就是一个电芯或者两种电芯,它直接叠到,就S直接走下来就可以了。而像soft上面的,可能是2层,就是8个电芯,而方壳的可能是4串,相当于4个直接摞到一起了,没有再串1个,这里就4个电芯摞在一块。只摞一摞的,再塞到铝壳里边就叫方壳电池;而把电池就上面2个,下面2个,再上面2个,下面2个串起来的话,这个就叫刀片电池。


Q:相当于是把电芯并在一起的方式不一样?

ZZH:对,不管是方壳或者刀片,它外面都是有正极柱、负极柱、防爆阀、铝壳、盖板,这些东西都是一样的。


Q:圆柱这块会用卷绕工艺更多,像方形或者是一些其他的电池结构用叠片是比较有优势对吗?比如在方形电池上面,叠片的工艺相比卷绕,有哪些优势?

ZZH:卷绕和叠片,卷绕工艺相对来说国外日韩很成熟,包括设备端也都是以它们,它们专利布局已经很完善了。它们的设备端,专利它已经布置得很好了,包括它的产品端,它也相对有很大的优势,从专利布局和设备端是这样情况。国内像头牌企业,它们自己做了大刀片电池。大刀片电池确实各方面,比如它成本各方面,包括效率,可能要比卷绕稍微更好一点。但这方面同时就产生了专利的事情,专利事情就是国外搞了一个卷绕的,那国内搞叠片的,刚好也可以cover到这个东西,也不会有任何东西。

国内叠片可能就是先导,它做得确实很不错,很多企业都采购它的设备来做这个东西。这个就是从专利或者是为什么这样去做这个东西。主要是卷绕已经很成熟了,日韩已经做得很透彻了,包括设备、专利都是在别人手上的。国内市场要想有自己的东西的话,可能它不是那么容易进去,或者进去之后也不一定有优势。


随着市场和自己本身结构的提升,我们就做了叠片的工艺。但是叠片工艺更适合大的刀片来做,软包的来做,卷绕更适合圆柱的来做。但也有,像很多储能的或者是国内一些小的电池厂商,它也是通过卷绕工艺,直接买日韩的设备进来,卷绕工艺之后直接塞到软包电池里面。


Q:叠片工艺相比卷绕工艺,在类似软包或者是方形电池上面,在空间利用上面是不是会更高,所以能够带来更高的能量密度?

ZZH:我首先说叠片的优势,然后再说卷绕的优势,然后再说叠片存在的一些缺点和卷绕存在的一些缺点,综合供大家参考。叠片从能量密度这个维度来说,空间利用率可能就是更高了。我举个最简单例子,你可以这样理解,一卷一卷的话,卷完之后你再把它压好之后,4个角这个空间是没有很好利用好的。而叠片的话,就是这些或者其他叠的话,每一层都一样的,上面4个角都可以充分利用好。空间的利用率叠片肯定就更高了,因为卷绕是存在C角的,利用率也很低。另外从结构的稳定性这个维度再说,叠片内部可能结构就更统一一点,反应的速率可能相对比较一致一点,稳定性肯定就更高一点。但是卷绕因为它有4个角,这4个角可能在充放电过程中速率就不一致了,因为它半径都不一样,它充放电的速率就不一样了。肯定叠片就更具有优势,结构的稳定性这个维度来说。再从安全的维度来说,叠片可能受力更均匀一点,而且也不存在卷绕的过程中有弧度的折弯的问题,可能就更安全了。因为像充放电的过程中,有时候结晶了之后,直接把隔膜触破的话,可能这个电池就报废了,从结构角度来说更安全一些。再从循环的寿命上来说,肯定叠片的充放电的循环寿命就更高一点。卷绕因为容易产生变形,还有毛刺,极片的膨胀或者隔膜拉伸,一系列问题,它可能循环寿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主要从能量密度、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循环次数来说,叠片确实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劣势,比如良品率,叠片的可能稍微低一点,因为叠片过程中每次要进行第二次横切,一些毛刺的问题。卷绕因为在日韩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相对来说自动化程度很高了,它的良品率现在也是很高,卷绕也有它自己的优势。再从工艺的成熟度来说,叠片还是在慢速的发展阶段,它的投资也相对来说更大一点,它有这个劣势。卷绕肯定是更高一点,而且极片数也更少一点,设备成熟了,投资成本回报率更高一点。这个就是叠片和卷绕的优势和劣势的区别和对比。


Q:听下来叠片现在最大的一个劣势,还是它工艺在逐步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卷绕因为日韩发展已经相对完善了,所以不管是在设备还是在良品率控制方面,可能都相对更好。但是随着叠片工艺的发展,这2个劣势是不是可能未来影响会逐渐变小?

ZZH:对,那是肯定的,因为一个是技术迭代,积累的过程也在。另外一个,我们也做了好多年,技术的积累也到一定程度了,这个就肯定必然的。


Q:蜂巢有做超高速叠片技术3.0的飞叠技术,这块您有没有了解?这个飞叠技术跟之前或者其他竞争对手的叠片技术上面,有没有一些改进或者提升,或者不一样的地方?

ZZH:我结合着现在主流叠片的设备和技术路线。叠片设备现在就4种类型,第一种就是Z型叠片机,直接就是叠。另外一个就是切叠一体机,就是把这个叠片先切,模切和Z形叠片,包括贴胶热压弄成一体机,相当于原来是一个简单的鲁片,就是做了切叠一体机。也有公司做了热复合的叠片机,把正极片、负极片,包括它的隔膜再热合,再叠在一块,这也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就是卷叠一体机,就是把正负极片贴在隔膜上,使用卷绕的方式实现正负极片相互的叠放。目前主流可能就是以这4种方式为主,其他的话发展出来,比如蜂巢或者其他的公司,像头牌企业或者是它们也在做一些东西,但核心都是以这种方式。这次4种方式,我更倾向于一体机的形式,包括头牌企业它们也都做成一体机,比如正极去卷绕一卷,正极的一卷拿过来,负极的一卷拿过来,完了之后上料就是上这个,然后再把隔膜放好。之后的话,这个设备原材料输入就这3种,到输出的话,它基本就呈现了叠片的东西。这里面要实现的一些功能有哪些?第一个就是对正极和负极的收放卷,这一整套的设备。而正负极的收放卷过来的话,肯定就是要有模切,把这个正极片拆成我想要的形状。一般比如正极、负极要切成相当于是一个凹形的形状凸出来,只有一边凸出来,不要整条都凸出来,那就是模切的东西。

模切完之后再分切,分切就是它一卷一卷,但是你要弄成一片一片,就需要一个刀把它切断。相当于先是极片裁剪,再模切,模切之后到了这边就是叠了。鲁的时候可能是通过机械手,这边正极一片隔膜在这些,完了负极再弄一片,这样一直叠上来。叠上来了之后还有贴合和热压,热压之后那边基本出去了,它可能保压一段时间直接出去了。整个工艺是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一体机整个的过程是这样来去实现的。对比这4种方式,生产效率、价格、嫁接率,可能都有一些优缺点。


Q:切叠一体机现在有哪些设备商在做?另外的Z型、热复合,包括卷叠一体,有哪些厂商在做?设备商这块有哪些在参与?

ZZH:设备商这块我接触到的是先导智能的,它们就是很多的,再就是头牌企业也有自己的研发,投资了很大一部分钱。另外就是赢合科技也在做,韩国的DI公司也在做。我接触到只有先导智能的,其他那几家大概听过。


Q:您提到有些韩国企业也在参与设备制造,国内设备和海外设备,性能方面或者产品这块,整体做下来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吗?

ZZH:从设备端来说,国外的设备肯定是有一定优势,它的良品率更高一点,它的交付情况,包括售后服务各方面肯定都有优势,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也有劣势,相对来说它的配合程度各方面都是一样的,国外进口过来的这些设备都有这个问题,通病。但是国内自己研发的话,比如先导智能,它做得还是不错的。虽然它本身设备的合格率、良品率不是特别高,但是根据调试的过程中的话也还可以,它配合也很好。设备核心的来说的话,像国外的设备可能就是软件的,还有智能化程度更高一点,包括它们有很多的CCDX射线检测,包括它对相机拍摄的话精度更高一点。

国内的比如CCD或者X射线,这块也购买了,购买了也可以做。即使我们买的就是一二品牌的性能指标的,但是可能软件这方面后续的处理,包括识别下来的话,可能还是有一定区别,这一块可能需要时间的积累。基本的合格率能满足要求,包括生产效率的合格率也能满足要求,但是和国外比还是有一点差距的。尤其对比如数据的采集、判断这块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主要是在软件方面。从硬件各方面,包括配套采购的硬件,都和它们一样的,基本没什么区别。

Q:您说到国内不管是先导还是赢合,它们的设备整体来说都能够满足电池厂的需求。如果单从国内设备商角度来说,从产品的参数性能上面来看,未来是赢合、先导,相对比较领军的企业会发展得更好,还是会出现新的玩家来颠覆设备这块的竞争格局?

ZZH:我知道的话,像有一定资历的,或者有一定资源的,或者可以投入一些资本进来的,它们都在,尤其像头牌企业,它们都有投资1个亿专门开发自己的一体化设备,像插电混动系列都用自己的设备,这个就完全已经消化吸收得很充分了的。像宁德可能还是,还有一些小企业,它们可能也在做。以车厂或者电池厂主导来做的话,它们都在悄悄地自己做。已经成熟的,头牌企业我知道的一次性投入很多已经很成熟的,它只是调试过程中需要一些有经验的工程师来指导,其他基本可以实现量产的情况了。


Q:所以往未来看,可能一些电池厂或者车企,它们自己去投资,然后来研发比如叠片机,或者是一些其他的锂电设备的厂商相对发展得会更好一些,因为这个是未来的趋势?

ZZH:对,因为从设备端来说就是消化吸收,首先肯定是引进。引进肯定是有两种路径,一种国外的,一种国内的。引进国内的可能就先买1套或者2套,先跟着学,开始调。后边可能它学得差不多了,它就自己搞了,现在国内的设备厂家都是玩的这个路线。


Q:博众精工未来叠片机的发展情况、市场份额变动,您有怎样的观点?ZZH:这块它如何做进去,尤其像招投标进行,本身博众的技术我也了解过一点,也还不错,但是最主要就是车厂级别的或者电池厂级别,它们会不会采购它的,或者是采购完了之后对它的可靠性。因为我要量产了,它不可能今天换、明天换,可靠性是需要时间去考核和量化的。但这个东西的话,一个是它技术本身也还不错,另外就是看它们市场运作方面是怎样的情况,结合这2方面。因为未来可能就不是切蛋糕的事情,未来是如何把蛋糕做大的过程中,它的机会还应该是很大的。因为不可能就是那几家独自在玩,其他的不可能就是别人吃肉,骨头也能啃两口。


Q:所以博众现在相对来说面临的一些挑战,首先就是电池厂或者车厂会不会采购它的设备。包括采购了之后,会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做更多的测试,然后来看博众的设备的可靠性,生产出来的产品稳定性、良率各方面怎么样

ZZH:对,如果这方面突破的话还是很有机会的。


Q:一般电池厂或者车企对于设备商,特别是叠片机设备商,去验证它可靠性,然后去做一些检测的时间周期大概会需要多久?

ZZH:一般一条线至少得5-6个月,这个就是你配套能力非常好了,资金各方面已经很好的。不包括厂房建设,不包括前期的任何东西,就是我设备入场到调试交付,一般3-5个月左右。因为这里面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水、电、气,还有其他的安装、调试、组装、试产、量产,这样一个过程,一般到3-5个月左右产品就出来了。3-5个月产品出来之后再拿到检测中心去测,或者拿到车上测,可能又得2个月或者1个月左右的周期,大概就是按半年的时间来看。


Q:大家现在也都比较关注负极材料迭代的情况,目前人造石墨和硅碳负极的占比有没有发生变化?是怎样的变化?

ZZH:人造石墨或者石墨负极现在是主流,因为石墨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产业了,它配套起来会很好。但是因为石墨脱锂了或者什么,它嵌入、脱嵌这个过程中,就是充放电这个过程中,游过来游过去这个过程的话,它能力一定是有限的,因为它是层状网结构。硅碳负极可能市场前景更好一点,现在已经有3-5家的上游企业在布局硅负极的负极材料的设备,未来硅负极肯定是要比石墨会稍微好一点。但是硅负极这个材料又很特殊,硅负极一般在卷绕工艺上面用得可能更好一点。而叠片上的话,这个优势还在观察,我自己认为在叠片上石墨的就足够了,因为本身大刀片就足够我嵌入、脱嵌、充放电,包括它的续航都能满足要求。但是卷绕上面,硅负极材料可能需求量更大一点。这个说到底最后就是4680的技术进来和国内的大刀片的PK,到底是谁赢谁输,这可能对正负极材料也有很大的影响。


Q:所以硅碳负极或者是硅基负极,它会更多用在卷绕工艺的圆柱电池上面。像方形或者软包这块,它们去发展一些叠片的技术,它们会觉得现在人造石墨的性能也足够满足需求了?

ZZH:对,因为它们在开发固态和半固态的话,就是没有游过来游过去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就是不同的技术路线。


Q:锂电负极这块,有应用复合铜箔的趋势。现在市场上觉得PET铜箔会是一个过渡方案,整体还是要等PP铜箔送样检测之后,感觉市场会更看好PP的铜箔?

ZZH:还得走个,因为一旦涉及到上游,尤其是原材料的上游,这个可能就不是简单的技术本身就可以取代,可能它未来的孵化,包括上游企业的孵化,包括中游企业的生产。一般像涉及到原材料的话,没个3-5年,真正去市场大规模应用还是挺困难的。未来3-5年机会还不是特别大。


Q:所以不管是车企还是电池厂,还需要一段时间去验证这样的材料,才会有大的放量?

ZZH:对,包括上游的投资也可能没有。因为铜箔已经成本降下来了,量产各方面配套企业都很成熟的情况,再去新开辟一条路,虽然它有优势,但是需要市场给它缓冲时间的。      

来源:锂电那些事
汽车新能源焊接材料储能控制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6-21
最近编辑:10月前
锂电那些事- Maken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187粉丝 136文章 1790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