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仿真大拿不愿意分享经验形成标准,怎么办?

3年前浏览1197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各大企业正踏上一条无前迹可寻、无后路可退的中国特有的仿真探索之路,这一路上,我们披荆斩棘、勇往无前;我们更直面难题,攻坚克难……

企业该追求技术的飞速发展,还是要树立明确的制度规范?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鼓励大拿多多分享?企业仿真之路如何稳步前行?……《踏雪论坛》精彩问答第三期,安世亚太高级副总裁田锋带你揭晓答案。

1在没有好的分析结果和试验验证的情况下,建立仿真流程和规范都比较没有信服力。管理层希望在仿真精度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再进行相应的固化。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田:首先要区分流程、规范和标准的区别。流程、规范的使命跟标准的使命是不一样的。前者站在更加完整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是建立体系的一个布局。而标准的形成是微观的、针对具体问题展开的。二者一个是宏观问题,一个是微观问题;一个是布局问题,一个是单兵作战的问题,他们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面对这样的体系,一定要先从宏观布局的视野入手,才能对企业进行完整的体系布局。

所以在建立体系的时候,这几个模块缺一不可。布局建完之后,再去做标准。标准实际上要经过大量计算和实验,进行对比、标定,最后形成一个通用的知识。如何做好标准?标准就像解决“大拿迷局”的一把钥匙,在企业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只要把体系布局做完,后面其实就是标准的工作,由此可见,标准的工作量会比较大。

何为标准?一个产品、一个零部件,甚至零部件多种分析的工况都会有不同的标准,所以在企业中标准的量非常之大。但是规范和流程作为一套体系,不会大量存在。标准不仅仅存在于一个项目之中,开弓没有回头箭,有起点无终点。但规范合作流程可能一个项目结束之后就可以做的八九不离十。

关于仿真和实验的差别,既不完全是仿真的问题,也不能说是实验的问题,也许两个都有问题,也许两个都没问题。仿真跟实验有差别是正常的,我们不把它称为误差,我们把它称之为偏差。仿真跟真实的世界一定是有偏差的,但在偏差的稳定性、一致性能保证的情况下,仿真同样是没问题的,最大的问题是偏差不一致、不稳定。如同打靶一样,我们次次八环,但是毫无规律打中8环就没有用。如果你打出去的都是七环,甚至是六环,但是一直稳定在偏右或者偏左,这种情况实际上更要好于毫无规律布满8环的情况。因为虽然打中六环,但一直在偏左,如果重心往右瞄一下也许就可以打到十环。所以实际上只要保证稳定性、一致性,偏差大一些也没有关系,最怕稳定性、一致性不能保证,一会左、一会右、一会上、一会下,最后还是无法得知仿真与真实的情况到底相差多少,进而无法得出指导性的结论。

2如何开始制定规范和标准?是从企业的典型产品入手吗?

田:可以。典型产品要挑选对运行机理等各方面了解通透的。从一个角度去建立仿真标准规范的基线。所谓基线就是一个体系,是打板的一个节点,板打住了,才能继续前进。一个企业要持续进步,一定要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如果不做这种基础的储备,还想持续进步,是不可能的。

寻找角度入手,可以从设计流程开始,但不用在设计流程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把仿真放进去,可以选择最重要的几个节点,即能够把握的形成一个标准的节点。一旦形成之后,就可以在企业中强制执行。只有强制执行,才能真正成为标准,成为企业的资产。所谓资产不只是一个文本,是有标准可以衡量的,需要固化好的这套体系,不能随便违反。带有质量特性的体系,才能成为资产。

做标准、做规范这件事情不是为过去服务的,是为未来服务的,是为新产品、为产品创新服务的。我们标准规范是基于过去来做的,但对未来,起始点是非常重要的,产品创新一定要有一个稳固的出发点,只有一个稳定的现在才会有持续进步的未来。

3建立仿真规范,相当于把“大拿”的经验分享给新人,相对来说就降低了大拿的不可替代性。在企业内推行的时候是否会有人因此而反对呢?新手迅速上手就能替代大拿的工作,对企业和整个仿真岗位可能是好事,但对于专家来说会不会是坏事呢?该如何解决这种个人和组织利益、目标不一致的问题?

田:大拿经验分享实际是组织激励机制的问题,接下来我们也会专门讲仿真体系的组织问题。组织由多个角色构成,不同角色的价值、层次都不一样。相对应的,考核的模式和激励机制也应该有所不同。提问中的大拿,他输出了知识,却没有因此获得收益,对大拿是不公平的。不同的角色属于不同的使命,不同的使命激励机制不一样,对大家才有激励作用,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吃大锅饭。

我们从国内外看到,企业的研发体系实际上大致分两类人员,一类是研发人员,一类是设计人员。研发人员实际上是探索性的,工作比较多,创建体系、输出知识,责任比较重大,通过各种研究,最后形成结论输出到设计体系,设计人员按照这些知识推进项目。研发人员是创造知识的过程,而设计人员用知识去完成项目。显然这两种人的价值不一样,角色不一样,考核激励也应该不一样。对研发人员的考核,不应该是他画了多少张图,而是考核知识的输出。

从当前仿真组织体系角度来看,国内企业对角色的区分并不明显。工程师用同一种考核方式、做类似的事情,如果不进行区分,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的知识或者经验分享出来。因此,企业仿真人员也要分级、分层、分角色,比如资深的仿真人员应该输出仿真的经验和知识,当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研究速度是非常快的,能比较快的得到有经验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一个高水平的仿真人员不愿意去做重复性工作,更愿意去创造新东西、创造知识,从而获得更高的成就感,但物质激励和他的成就感不能一致的话,难免会让他产生怀才不遇之感:做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收入又没有明显的提升,与他的能力和知识并不匹配,没有实际的激励作用,这些人也许就会找一个机会跳槽,离开组织。

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有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做仿真体系的时候,技术、人、流程,形成一个铁三角。技术往往并不是问题的核心,真正的核心在于流程,最最核心的是人,如果“人”这个体系没建立好,对于一个技术发挥作用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智慧+数字孪生理论科普其他软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1-06-08
最近编辑:3年前
数字孪生体实验室
围绕数字孪生技术的创新研发,推...
获赞 444粉丝 355文章 518课程 2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