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机械设计】传动用同步带选型计算方法公式及步骤

37分钟前浏览14

一、同步带传动特点    

同步带传动是由一根内周表面设有等间距齿的环形带和具有相应齿的带轮组成,它是综合了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各自优点的新型带传动,运动时,带齿与带轮的齿槽相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    

1、传动带传动具有准确的传动比,无滑差,可获得恒定的速比传动平稳噪音小    
2、传动比范围大,一般可达1:10,允许线速度可达 40 m/s ,传动功率从几瓦到数百千瓦    
3、传动效率高,结构紧凑,还适于多轴转动,不需润滑,无污染,因而可在不允许有污染和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的场合下正常工作;    
4、广泛应用于汽车、五金、纺织、机床、办公机械、电动工具、电动门窗、家用电器、仪表仪器、食品包装机械、矿山、石油化工及其它类型的传动。    
图片    

二、同步带分类及各种形式的同步带应用说明

1、模数制:同步带主要参数是模数m(与齿轮相同),根据不同的模数数值来确定带的型号及结构参数。在60年代该种规格制度曾应用于日、意、苏等国,后随国际交流的需要,各国同步带规格制度逐渐统一到节距制。目前仅前苏联及东欧各国仍采用模数制。    
2、圆弧齿:近年来又发展了圆弧齿形同步带,圆弧齿形的同步带传动性能和承载能力比梯形齿好,圆弧齿同步带的问世,扩大了同步带的传动范围,该同步带不但能适用干高速低扭矩的场合,也能适用干低速高扭矩的场合。    

三、同步皮带选型步骤及计算方法

图片

【步骤2】计算设计动力

MXL/XL/L/H/S□M/MTS□/T系列时(其它情况请参考供应商相关型录资料)

Pd = Pt  ×  Ks    —(1)    
式中:    
Pd 设计动力 [kW];    
Pt 传动动力 [kW] ;    
Ks 过负载系数。    
(1)传动动力(Pt):请根据原动机额定动力计算。(原本根据施加在皮带上的实际负载进行计算较为理想。)    
(2)过负载系数:    
 Ks = Ko+Ki + Kr      —(2)    
式中:    
Ks- 过载系数;    
Ko - 负载补偿系数;    
Ki - 惰轮补偿系数;    
Kr - 旋转比补偿系数;    

表1 负载补偿系数表(Ko)


图片    


表 2 惰轮补偿系数表(Ki)


图片    


表 3 转比补偿系数表(Kr    


图片    



将扭矩(Tq)换算为动力(Pd)时,请根据下式求得其值。

Tq = tq  x  Ks       —(3)

Pd = Tq  x  n / 9550          —(4)

式中:

Tq - 设计扭矩 [N·m]; 

tq- 传动扭矩 [N·m];

Ks -过负载系数;( Ks = Ko+Ki + Kr

Pd - 设计动力 [kW];

- 小带轮转速 [rpm]

i. 最大扭矩的使用频率为 数次/天 时

请使用最大扭矩与过负载系数(Ks) (负载补偿系数(Ko)-1.0) 之积得出的设计动力。

ii. 最大扭矩的使用频率较高时

请使用最大扭矩与过负载系数(Ks)之积得出的设计动力。

请使用马达的基本转速时的动力与过负载系数(Ks)之积得出的设计动力。

根据下列公式计算设计动力。

Te = m · a           —(5)

Pt = Te · V/1000        —(6)

Pd = Pt · Ks         —(7)

式中:

Te - 有效张力 [N];

- 重量 [kg];

- 加速度[m/s2];

- 皮带速度[m/s];

Pt - 传动动力[kW];

Pd - 设计动力[kW] ;

Ks - 过负载系数。


   
机械设计的内容讲解到此结束,留言功能已开通,欢迎各位进行补充。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仅供学习,交流所用,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


来源:非标机械专栏
汽车电子传动纺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29
最近编辑:37分钟前
非标机械专栏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96粉丝 101文章 147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20个禁忌案例

机械设计需要周密的考虑,每个细节都得仔细斟酌,稍有疏忽,就会在制造、使用、维护过程中造成麻烦。一个轴类零件,如果忽略了截面形状发生突变处的应力集中,则会增加零件失效的概率,设计时应尽量避免。 若需要制成阶梯结构,采用较大的过渡圆角,可以减小应力集中。阶梯形轴相邻轴段的直径不宜相差太大,过渡部分要平缓,圆角半径应尽可能取大些,必要时可采用角度过渡。看似相差无几的设计,实际效果有着天壤之别。在设计非标零件时,借鉴前人用血泪经验总结的机械设计禁忌案例,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出错。01用平键分别固定两个零件时,键槽应在同一母线上在一根轴上,用平键分别固定两个零件时,要在轴上开两个键槽,为了加工方便,键槽应布置在同一母线上。如果两零件要求错开某一角度,轴上键槽仍应在同一母线上。 02有几个零件串在轴上时,不宜分别用键连接如一个轴上有几个零件,孔径相同,与轴连接时,建议用一个连通的键。因为分段连接,各键方向不完全一致,安装时推入轴上零件困难,甚至不可能安装。 03当一个轴上零件用两个平键时,要求较高的加工精度零件与轴如采用平键连接传递转矩,当转矩较大,必须用双键时,两键应位于一个直径的两端(即相差180°),以保证受力的对称性。为保证两键均匀受力,键和键槽的位置和尺寸都必须有较高的精度。 04两定位销之间距离应尽可能远为了确定零件位置,常要用两个定位销,这两个定位销在零件上的位置,应尽可能采取距离较大的布置方案。这样可以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05对称结构的零件,定位销不宜布置在对称位置对称结构的零件,为保持与其他零件准确的相对位置,不允许反转180°安装。因此定位销不宜布置在对称位置,以保证不会反转安装。 06必须保证销钉容易拔出销钉必须容易从销钉孔中拔出。取出销钉的方法有:把销钉孔做成通孔,采用带螺纹尾的销钉(有内螺纹和外螺纹)等。对盲孔,为避免孔中封入空气引起装拆困难,应该有通气孔。 07相配零件必须容易装入过盈配合件在开始装入时比较难装入,因此,相配的两个零件入口处都应设计出倒角,或起引导作用的锥面。 08过盈配合的轴与轮毂,配合面要有一定长度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轴上零件发生晃动。若配合直径为d(mm),配合部分长度(mm)的最小值推荐为:Imin=4d⅔。 09过盈配合与键综合运用时,应先装键入槽过盈配合的轴毂连接面上,应使键先插入键槽(如左图减小轴端直径),然后再装入过盈配合。 这是因为当过盈配合压入一段后,键与键槽有一些未对准,无法靠平键的圆头使轴转动,调整轴的位置使之插入键槽。在设计结构时,也可把轴端作出较大锥度以利于装配。10过盈配合件应该有明确的定位结构当过盈配合在压入或用温差法装配时,不易控制零件的位置,完成安装后,又不好调整其位置。因此过盈配合件相配时,应该有轴肩、轴环、凸台等定位结构,装入的零件靠在定位面上即为安装到位。 在不便于作出轴肩、轴环、凹台时,可以用套筒,定位块定位,甚至可在安装到位后,再把为安装方便设置的临时定位结构拆除。11锥面配合不能用轴肩定位锥面配合表面,靠轴向压入得到配合面间的压紧力,实现轴向定位并靠摩擦力传递扭矩。对锥面配合不能在轴上用轴肩定轴上t零件,否则可能得不到轴向的压紧力。 12链条卡簧的方向要与链条运行方向适应使链条首尾相接的链节,要用一个卡簧锁住。应注意止锁零件方向与链条的运行方向相适应,以免冲击、跳动、碰撞时卡簧脱落。 13带传动中心距要能调整带传动长度尺寸误差较大,而且工作中它的长度不断增加(被拉长)。为保持一定的初拉力,实现带与轮间的摩擦传动,带轮的中心距应该可以调整,或用其它张紧装置(如张紧轮)。 14链传动应紧边在上与带传动相反,链传动应该紧边在上。松边在上时,由于松边链下垂度较大,链与链轮不易脱开,有卷入的倾向。尤其在链离开小链轮时,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如果链条在应该脱离时未及时脱离,则有将链条卡住或拉断的危险。 15在同一设备中,材料及热处理不同的轴或销轴,其外形尺寸应有区别同一机器或部件中,采用的轴或销轴零件,其外形尺寸完全相同,仅材料及热处理方式不同,在装配时很难区分,为避免出错,设计时应使这种零件的外形尺寸有明显区别。 16空心轴的键槽下部壁厚不能太薄在空心轴段上采用键连接时,要注意空心轴的壁厚。如果键槽下部太薄,就有可能使其过分变弱而导致轴损坏。 17高速旋转的联轴器不能有突出在外的凸起物如果联轴器连接螺栓的头,螺母或其他凸出物等从凸缘部分突出,则由于高速旋转而搅动空气,增加损耗,或成为其他不良影响的根源。最好使凸出物埋入 联轴器凸缘的防护边中。 18轴的两端传动件要求同步转动时,不宜使用有弹性元件的扰动性联轴器当轴的两端被驱动的是车轮类的传动件时,要求两端同步转动,否则会产生动作不协调或发生卡住。 如果采用联轴器和中间轴传动,则联轴器一定要使用无弹性元件的挠性联轴器,否则会因弹性元件变形,使两端扭转变形不同,达不到同步转动。19中间轴无轴承支承时,两端不要采用十字滑块联轴器因为十字滑块联轴器中的十字盘是浮动的,容易造成中间轴运转不稳,甚至掉落。在这种情况下,应改用别的类型联轴器,例如采用具有中间轴的齿轮联轴器。 20锥齿轮轴必须双向固定直齿圆锥齿轮不论转向如何,其轴向力始终指向大端。但仍应双向固定其轴系的轴向位置,否则将有较大的振动和噪声。 机械设计的内容讲解到此结束,留言功能已开通,欢迎各位进行补充。 -End-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仅供学习,交流所用,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来源:非标机械专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