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总体丨南航:基于液氢热沉利用的氢能涡轮航空发动机拓扑架构性能优化

47分钟前浏览23

氢能涡轮发动机以其零碳排放、高功率密度的特点成为绿色航空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其中液氢燃料热沉的利用是提升氢能涡轮发动机性能的关键。为优化液氢热沉利用的方式,本文开展了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性能分析。首先根据氢能涡轮发动机热力排散需求,建立了三种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模型,然后面向飞行剖面构建了基于收益与代偿分析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架构评估体系,并开展了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优化设计,得到的拓扑架构使飞机留空时长延长了8.98%。结合储氢关键技术水平,本文评估了70座小型商用客机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的设计可行性,当储氢质量分数达到24.51%时,该量级飞机可以实现无偿零碳。


关键词氢能涡轮航空发动机;热沉利用;非常规架构;拓扑优化设计;

0

引言

航空业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给航空产业发展带来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研究表明其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的2.5%~4%且逐年增长。面对此困境,世界各国针对航空领域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需求,针对新能源航空器的研究受到众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


氢气以其清洁和可再生的特点,成为满足航空业节能减排需求的潜力方案。表1比较了氢燃料与航空煤油的热物性。氢燃料的热值约为航空煤油的3倍,且燃烧速度和点火能量均优于航空煤油,有潜力降低油耗、提升飞机性能。此外,氢燃烧产物仅为H2O与NOx,不产生CO2等污染物,若能解决低NOx排放问题,将对环境影响微乎其微。研究表明,氢能可显著提升无人机续航,并在传统发动机中添加氢后显著提高效率。因此,氢能动力成为绿色航空的重要方案之一。

图片  

表1 氢燃料与航空煤油热物性对比

与传统发动机相比,氢能涡轮发动机除了拥有碳排放的优势外,Fredrik等人的研究表明传统涡轮发动机改用氢燃料后,在涡轮前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发动机推力有所提升,氢能需要结合性能收益与代偿问题进行综合评估涡轮发动机拥有更好的推进性能。因此氢能涡轮发动机在军民用航空装备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氢燃料体积密度较低,氢能涡轮发动机中氢燃料一般以低温液体的形式储存在液氢罐中,若低温的液氢燃料直接进入燃烧室燃烧,不仅可能会导致燃烧反应不充分,燃烧效率较低,更有可能对发动机带来不可逆的损伤,因此液氢需要吸热汽化后再燃烧。同时,传统发动机面临热力排散需求日益提升且热沉不足的挑战,若不应用高效的热管理技术对发动机内部进行冷却,容易导致发动机效率降低、压气机与涡轮的材料达到温度上限等失效问题。因此,液氢燃料的低温特性与发动机的冷却需求相互匹配,在氢能涡轮发动机中,利用优质的液氢燃料热沉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发展高效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架构,是氢能涡轮航空发动机提升设计可行性的重要举措。


目前,针对在氢能涡轮发动机中应用液氢燃料的热沉,已有不少专家及学者开展了研究,并形成了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循环架构。英国零碳飞行项目规划出液氢燃料热沉利用的三种换热器技术:滑油/氢换热器技术、回热器技术以及冷气冷却换热器技术;Alexandre等人针对氢能涡轮发动机中预冷及回热两种热沉利用形式开展换热器技术研究;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Adam等人将液氢燃料的热沉应用于组合循环发动机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鹏等人提出了朗肯循环和氢气直接膨胀循环(RC-DEC)联合发电热管理系统,同时利用氢能涡轮发动机的废气热能和氢燃料热沉。此外,学者们针对不同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开展对比研究,Najjar等人选取了传统涡轮发动机常规架构及涡轮冷却架构、氢能涡轮发动机常规架构及氢冷涡轮架构,在不同工况下对比了不同发动机的性能参数,研究表明氢冷涡轮架构比传统架构有更好的性能表现;Yildiz等人对比了氢能涡轮发动机常规架构以及回热架构的性能、燃料成本等参数,在不同工况下针对不同发动机架构性能开展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回热架构在一定的工况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性能优势;Svensson等人总结了有关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的研究,得出四种液氢燃料热沉的利用方式,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性能特点;何皑等人构建了三种典型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架构模型,并进行了性能对比分析,评估了每种架构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优势与劣势。但在分析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的优劣时,仅比较性能收益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结合性能收益与代偿问题进行综合评估。Boggia等人在欧洲CRYOPLANE项目中提出的三种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在起飞、爬升及巡航工况下对比了不同架构的性能优劣,并且考虑了架构的应用为发动机带来的质量代偿,通过“直接运行成本”参数综合评估了不同架构的表现,得出预冷循环架构较优的结论。但Boggia等人针对液氢燃料热沉利用的研究仅限于发动机层面,并未针对飞行平台开展收益与代偿的综合评估分析。目前针对氢能涡轮发动机中液氢燃料热沉利用的研究,仅针对不同的非常规架构开展了性能等方面的对比,缺乏氢能涡轮发动机多种拓扑架构的耦合研究,缺乏基于飞发一体的飞机全飞行剖面下收益与代偿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架构评估方法。因此目前的研究无法全面考虑不同的液氢热沉的利用方式,无法从飞机层面评价非常规架构的优劣,缺少优化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对优化目标与优化参数的考虑,难以开展针对氢能涡轮航空发动机架构的寻优研究。


在本文中,针对氢能涡轮发动机液氢燃料热沉利用问题,开展了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优化研究。本文的详细工作可以总结如下:在第1.1节中,本文构建氢能涡轮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并根据文献中典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性能参数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在1.2节中结合氢能涡轮发动机的热力排散需求,本文建立了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模型;在第2节中,本文构建了面向飞机飞行剖面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架构综合评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讲述了本文中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优化流程;最后,在第四节中给出了本文中的拓扑优化设计结果。本文的工作有助于研究氢能涡轮发动机中液氢燃料的高热沉特性与发动机中热力排散需求的匹配机制,寻找性能更好的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方案。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氢能涡轮发动机中液氢燃料热沉的利用,提升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的飞机的性能,提高氢能涡轮发动机的设计可行性。

1

燃氢涡轮发动机性能模拟

为了设计氢能涡轮发动机液氢热沉优化利用的拓扑架构,基于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性能模拟,本文使用了NASA的航空发动机部件级建模方法,考虑氢燃烧后产物的物性变化及其做功能力变化,建立燃氢涡轮发动机性能模拟方法,结合航空发动机内需要冷却的部位,发展多种液氢热沉利用架构,形成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方案,打破多种架构之间的壁垒,考虑多种架构相互耦合,形成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优化设计方法。

1.1 氢能涡轮发动机性能仿真计算程序建立

1.1.1 性能模拟方法

氢能涡轮发动机将传统涡轮发动机的燃料替换为液氢燃料,在传统燃气涡轮发动机性能模拟的基础上,根据液氢燃料的自身特性及其燃烧后产物特性,构建氢能涡轮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图1展示了本文所研究的发动机结构示意图,其中1-9标号分别代表进气道、风扇、低压压气机、高压压气机、燃烧室、高压涡轮、低压涡轮、内涵喷管以及外涵喷管。并且在发动机内定义了9个截面,其中S0表示进气道前截面;S2表示风扇前截面;S21表示风扇后截面;S25表示高压压气机前截面;S3表示燃烧室前截面;S4表示高压涡轮前截面;S45表示低压涡轮前截面;S5表示内涵喷管前截面;S15表示外涵喷管前截面。

图片  

图1 氢能涡轮发动机结构示意图

本文的燃氢涡轮发动机性能模拟考虑做功工质及其物质特性在发动机中的变化过程。氢燃料燃烧后产生的高温燃气,主要由未燃烧完全的氢燃料H₂、氧气O₂、氮气N₂以及燃烧产物水H₂O组成。混合物的物性参数由这几种气体的组分及各自的定压比热容(cp值)决定,并且cp值随气体温度变化而变化。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图片  

中:T表示气体温度;C₀、C₁、C₂、C₃均为可查阅资料得到的常数值,具体取值取决于气体类型。


根据发动机的氢燃料消耗以及空气质量流量,可计算出发动机燃烧室产生的高温燃气各组分的质量分数。结合上述计算中的各组分气体的cp值,通过质量分数加权平均法,可计算出由H2、O2、N2及H2O组成的高温燃气的cp值,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图片  

式(2)中:cp,i表示混合气体中一种气体的cp值,yi表示该气体的质量分数。


将上述物性参数计算方法应用于氢能涡轮发动机燃烧室、涡轮、尾喷管部件的热力学计算中,可实现针对氢能涡轮发动机中燃烧室、涡轮及喷管部件的建模,并结合传统涡轮发动机中其余部件的热力学过程,完成氢能涡轮发动机性能仿真模型的建立。

1.1.2 模型验证

基于所建立的传统航空涡轮发动机模型,在保持最大涡轮前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模拟典型涡扇发动机JT9D发动机性能并与JT9D发动机实际参数进行对比,得到模型模拟误差;并根据1.1.1节中建立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模型,维持发动机推力不变,模拟JT9D发动机替换氢燃料后发动机的燃料消耗性能,计算结果与模拟得出的传统JT9D发动机的参数进行对比,得到替换氢燃料后发动机性能的相对变化量。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图片  

表2 氢能涡轮发动机模型验证

由表中数据可知,所建立的传统发动机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发动机性能参数相比,在起飞推力、巡航推力及巡航耗油率等方面的误差均不超过10%,因此可知本文所使用的发动机建模方法可靠性较强,所建立的发动机模型精度较高。而在使用1.1.1节中物性参数转换方法将传统发动机模型改型为氢能涡轮发动机模型后,所模拟出的氢能JT9D性能在推力不变的情况下,耗油率下降了72.41%。除了氢燃料的热值约为传统航空煤油3倍的原因外,氢燃料燃烧产物的物性参数相较于传统燃料有所提升,使氢能涡轮发动机拥有更低的燃料消耗率。

1.2 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建立

为优化液氢燃料的热沉利用,单个或多个架构的简单结合无法支持针对氢能涡轮发动机中液氢热沉的寻优研究,需要将不同非常规架构耦合利用于氢能涡轮发动机中,实现不同架构之间的灵活切换以及相同架构不同换热量的灵活改变,形成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模型。本节将主要讲述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建立的原理及过程,包括非常规架构模拟方法—换热器模型的建立以及不同架构耦合利用方法。

1.2.1 热力排散需求分析

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涡轮发动机内部面临着热力排散需求日益提升的挑战,氢能涡轮发动机也面临同样的挑战,然而液氢燃料的热沉特性与发动机内部的热力排散需求可以相互匹配。本小节将根据氢能涡轮发动机内部各截面的热力排散需求,确定液氢燃料换热的关键截面,形成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方案。


随着飞机飞行马赫数的日益提高,发动机来流空气的总温显著提升,降低了压气机压比,使发动机推力急剧减小,此现象表明发动机压气机进口气流拥有热力排散需求。因此采用液氢燃料对氢能涡轮发动机压气机进口进行冷却,形成预冷循环架构,提升压气机压比,增大发动机循环功,从而提升发动机性能。所对应的关键截面为图2中的S21截面。


其次,在航空发动机中为防止涡轮前温度超过材料的限制而损坏发动机,涡轮部件有极高的冷却需求。但直接采用液氢燃料冷却温度极高的涡轮部件,容易产生较大的热应力问题。而传统发动机结构中一般会引出一部分压气机后截面的气流对涡轮部件进行冷却。因此在氢能涡轮发动机中应使用液氢燃料冷却从压气机后引出的冷却涡轮的气流,提升涡轮冷却气的质量,从而提升涡轮冷却效果,减少冷却气流量,从而提升发动机性能,形成了冷却冷却气架构(CCA架构)。所对应的关键截面为图1中的S3截面。


最后,针对氢能涡轮发动机中的能量损失可以进行二次利用。根据1.1节中所建立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模型,开展㶲分析,更加清楚地反映发动机的能量利用率,进一步评估不同架构的氢涡轮发动机性能。


㶲由物理用和化学州共同组成,本文通过添加气流的物理㶲和化学㶲来确定不同发动机部件的㶲损失,计算发动机内部横截面处气流的用。物理用和化学州的计算公式分别如式(3)和式(4)所示:

图片  

研究可以发现,尾喷管部件及发动机出口工质的㶲损失占比较大,达到了53.21%,具体㶲损失分布如图2所示。因此采用尾喷管出口气流加热液氢燃料可以提升氢能涡轮发动机能量利用率,从而提升发动机性能,形成回热循环架构。所对应的关键截面为图1中的S5截面。

图片  

图2 氢能涡轮发动机各部件㶲损失分布

综合上述针对氢能涡轮发动机内部热力排散需求的分析,主要可以形成三种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分别为预冷循环架构、CCA架构以及回热循环架构。三种非常规架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5所示。

图片  

图3 预冷架构示意图

图片  

图4 冷却冷却气架构示意图

图片  

图5 回热架构示意图

1.2.2 换热器模型 

液氢燃料的热沉利用原理为采用液氢燃料冷却发动机内部拥有热力排散需求的关键截面,其本质为液氢燃料与发动机内部气流的热量交换,而该换热量影响着架构的性能。因此在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的模拟过程中,换热器模型至关重要。为实现拓扑架构模型的建立,所建立的换热器模型需要综合反映多种因素对换热器换热量的影响,从而实现参数化控制,为拓扑架构模型建立提供基础。


本文中采用NTU法(效率—换热单元法)进行换热器的传热计算,从而建立换热器模型。为保证换热器有较高的传热效率,采用逆流式换热器进行研究,其换热过程的计算方法见式(5)和式(6)。

图片  

式(5)和式(6)中:ε为传热效率,Q为换热器实际换热量,Qmax为换热器最大可能的换热量;r为换热器冷热两端较大热容量与较小热容量的比值;K为换热器换热系数,A为换热器面积,KA值反映了换热器自身的性能;λmin表示换热器冷热两端流体热容量的较小值。


完成换热器模型建立后,可以根据换热器进口冷热源的温度、流量,以及换热器自身特性(KA值),计算出换热器换热量大小以及冷热源的出口温度,可模拟出氢能涡轮发动机内部液氢燃料与不同气流换热的真实情况,为拓扑架构模型建立奠定基础。

1.2.3 非常规架构耦合方法

氢能涡轮发动机中不同架构的耦合利用,其本质为采用液氢燃料同时冷却发动机中的关键截面。为反映液氢燃料热沉在不同截面之间的分配以及不同换热器的换热量,需要基于1.2.2节中建立的换热器模型,综合考虑换热器冷热两端气流的性质以及换热器自身特性。


根据1.2.2节的分析,影响换热器换热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换热器冷热源气体的流量、温度以及换热器的KA值。在氢能涡轮发动机中,换热器冷源即为液氢燃料,其温度为20K,而其流量大小取决于液氢热沉在不同发动机截面的分配量,需要假设可变参数,主动控制氢燃料流量在不同架构之间的分配关系。换热器热源为氢能涡轮发动机中拥有冷却需求截面的气流,而将流经关键截面的气流全部通入换热器进行换热是不可取的,不仅会对换热器设计造成较大负担,还将导致较为严重的压降损失,因此需从发动机关键截面引出部分气流与氢燃料进行换热。而引气比例的不同会改变换热器热端气流的热容量,对换热量产生影响,则该引气比例需要设定可变参数进行控制。另外,换热器自身特性KA值代表换热器自身的换热能力,对换热量有较大影响,也需要通过可变参数进行控制。


利用上述方法,对1.2.1节中提出的三种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耦合利用于氢能涡轮发动机模型中,即可形成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模型,具体结构如图6所示。图中各控制变量对应的意义如表3所示。如此完成了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模型建立,为后续液氢燃料热沉利用的寻优研究提供了模型基础。

图片  

图6 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模型示意图

图片  

表3 拓扑架构参数符号表示

2

拓扑架构优化方法

本文在第二章中详细讲述了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模型的建立原理及其功能,为氢能涡轮发动机的拓扑架构优化设计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但在液氢热沉利用寻优研究的过程中,如何评价不同氢涡轮发动机架构的性能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因此,本章节将首先讲述本文中所建立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架构评估方法,再运用该方法开展拓扑架构优化方法研究。

2.1 面向飞机飞行剖面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架构综合评估方法

评价氢能涡轮发动机架构的性能,仅从发动机性能模拟的角度是远远不够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仅能反映在满足推力需求的情况下,液氢燃料的热沉利用所带来的发动机效率提高、氢燃料消耗减少等性能收益,并不能反映出热沉利用带来的代偿问题。因此为优化液氢热沉利用方式,需要针对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的飞机的飞行剖面,综合考虑收益与代偿,建立面向飞机飞行剖面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架构综合评估方法。


在建立评估方法之前,需要首先厘清氢能涡轮发动机的应用在飞机层面带来的收益与代偿,并给出其相应的计算或评估方法。根据氢燃料特性以及非常规架构的应用,收益包括氢燃料热值收益以及非常规架构性能收益。氢燃料热值约为传统航空煤油的3倍,在相同推力的情况下,减少了燃料消耗。而非常规架构、液氢燃料热沉的利用提升了发动机效率,降低了氢燃料消耗。上述收益为发动机性能收益,均可以反映在发动机氢燃料消耗减少,可在维持发动机推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氢能涡轮发动机性能计算程序计算得出新的耗氢率参与后续计算。


而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的应用带来的代偿包括储氢系统质量代偿以及非常规架构质量代偿。由于储氢技术发展不成熟,储存氢燃料所需的储氢系统质量较大。在当前储氢水平下,储氢质量分数为20%,即表示氢燃料质量仅占储能系统总质量的20%,据此可计算出在一定的储能质量下可消耗的氢燃料质量代入后续计算。而非常规架构的利用本质为液氢燃料与发动机内部气流的换热,其所需的换热器带来了较大的质量代偿。本文中通过所需换热器面积计算所需换热管的数量,从而得出换热器的质量。该质量代偿应反映于飞机储能质量的减少、可携带的氢燃料质量的减少。


综合考虑上述氢能涡轮发动机的收益与代偿,发现收益集中体现在氢燃料消耗减少,而代偿反映在飞机可携带的氢燃料质量减少。因此本文在维持飞机最大起飞重量不变的情况下,计算飞机的留空时长以评估氢能涡轮发动机架构的性能,留空时长越长则表示该架构带来的收益越大或者代偿越小。本文中计算飞机留空时长的方法采用了布雷盖航程公式,如式(7)所示:

图片  

式(7)中:Range表示飞机航程;V表示飞机的巡航速度;SFC表示飞机的巡航耗氢率,氢能涡轮发动机架构的性能收益可以反映在该参数上;g表示重力加速度;L/D表示飞机升阻比;W₀表示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在本文的计算中为定值;W₁表示飞机降落时的重量,与最大起飞重量相结合,反映了飞机所能携带的氢燃料质量,氢能涡轮发动机架构的质量代偿可体现于此。另外,本文的目的在于计算飞机的留空时长,在式(5)的基础上除以飞机巡航速度即可。


至此完成了面向飞机飞行剖面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架构综合评估方法的构建。本文选取了70座小型商用客机为研究对象,运用氢能涡轮发动机性能计算程序可以计算出满足该飞机飞行剖面需求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性能。并根据该飞机的各项基本参数,运用所建立的氢能涡轮发动机综合评估方法,可以计算出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的该飞机的留空时长,作为后续拓扑优化设计的基准飞机。表4给出该飞机的各项基本参数,表5给出了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的飞机的各项性能参数。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应用氢能涡轮发动机后,储氢系统的质量代偿使飞机的留空时长有所降低。

图片  

表4 70座小型商用飞机基本参数

图片  

表5 装配氢能涡轮发动机的70座小型商用飞机性能参数

2.2 拓扑架构优化流程

本文基于遗传优化算法的拓扑架构优化方法,开展氢能涡轮发动机液氢燃料热沉利用的寻优研究。


首先,应用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后发动机质量由于换热器的加入而提升,在维持飞机最大起飞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使飞机可携带的燃料量减少;而非常规架构带来的耗氢率降低,减少了飞机全航段的燃料消耗量。因此为尽可能地提升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飞机的性能,需要在最大化非常规架构效能、最小化发动机耗氢率的同时最小化换热器的质量代偿。然而提升非常规架构效能必然伴随着发动机内部气流与液氢燃料换热量的增加,同时增大了换热器的设计质量。因此需要选取一定的优化目标平衡上述收益与代偿。基于2.1节中所建立的面向飞机飞行剖面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架构综合评估方法,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飞机的留空时长是评估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收益与代偿的关键参数,可以综合评估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的收益与代偿。因此本文中拓扑优化设计以最大化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飞机的留空时长为优化目标。


其次,为尽可能全面地考虑氢能涡轮发动机中液氢热沉利用的多种形式,应根据1.2节中所建立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模型,选择该模型所有的控制参数为优化参数,如表3所示。通过表中的10个参数,可以在不同架构、不同换热量的情况下模拟出所有的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方案。表6给出这些优化参数的取值范围。在该范围内,10个参数的任意取值形成的数组均代表氢能涡轮发动机中的非常规架构形式,优化的目标即为在这些可能的非常规架构选取使飞机留空时长最长的架构方案。

图片  

表6 优化参数取值范围

但是,在寻优过程中,所选取的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需要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为保证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的飞机能够在其飞行剖面内完成其飞行任务,需要各优化参数改变的同时维持发动机的推力达到需求。本文中选取了70座小型商用飞机为对象,表5中的数据表明,该量级飞机在巡航状态下的单发推力为15.31kN,因此优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约束为发动机推力要始终大于等于15.3kN。其余优化约束主要包括三个换热器的氢燃料分配比例相加等于1;发动机涡轮前不超温,发动机满足流量、功率平衡条件,即发动机需要正常工作。若所选取的架构方案经过模型计算后不能满足约束条件,则需要对10个优化参数进行重新取值。图7给出了本文中拓扑架构优化的流程图。

图片  

图7 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优化流程图

3

结果与分析

目前针对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的研究,仅在对比不同架构性能等参数的基础上给出某种架构更优的结论,并未从飞机的角度评价架构的优劣,且不能完全考虑液氢热沉利用的多种方式。而本文的研究将不同非常规架构耦合利用后,在所建立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架构评估体系下,通过遗传优化算法,计算得出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的飞机最大留空时长,并根据此时优化参数的取值可得出使飞机质量代偿最小、留空时长最长的氢能涡轮发动机液氢热沉利用方式、非常规架构方案。表7给出了飞机留空时长最大时优化参数的取值,表8及图8给出了优化前后70座小型商用飞机的性能对比。

图片  

表7 优化参数取值

图片  

表8 优化前后70座小型商用飞机性能对比

图片  

图8 优化前后70座小型商用飞机性能对比

由表8及图8中的数据可知,经过拓扑架构优化设计后,氢能涡轮发动机在达到推力需求的情况下,巡航耗氢率有所下降,下降了15.4%,减少了储氢系统的质量及飞机的质量代偿。但由于非常规架构的应用,换热器的加入导致发动机的质量上升了24.4%。最终飞机的留空时长由优化前的2.45h提升至2.67h,提高了8.98%。虽然非常规架构使动力系统的质量有所提升,但架构所带来的燃料消耗优势更为显著,飞机的留空时长有所提高。可以认为,拓扑架构优化设计切实提升了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飞机的性能,提升了氢能涡轮发动机的设计可行性。


然而传统飞机的留空时长为3小时,经过拓扑架构优化设计后,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的70座小型商用飞机的留空时长仅达到2.67小时。由此可以看出储氢系统带来的质量代偿大大影响了氢能飞机的性能,是采用氢燃料实现发动机零碳排放不可避免的代偿。若要实现无偿零碳,即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的飞机留空时长与传统发动机相同,针对70座小型商用飞机来说,需要储氢质量分数达到24.51%。因此在氢能涡轮发动机的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亟需发展先进的储氢技术以减少氢能飞机的质量代偿。

4

总结

本文针对氢能涡轮发动机液氢燃料热沉利用的问题,开展了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优化研究。目前针对氢能涡轮发动机中液氢燃料热沉利用的研究,难以全面考虑不同的液氢热沉的利用方式,难以从飞机层面评价非常规架构的优劣,无法开展针对氢能涡轮航空发动机架构的寻优研究。为克服这一难题,本文基于氢燃料燃烧特性以及燃烧产物的做功特性建立了氢能涡轮航空发动机性能仿真计算程序,并根据发动机及内部不同截面的冷却需求,耦合不同氢能涡轮发动机非常规架构,形成氢能涡轮发动机拓扑架构模型;并且综合考虑氢燃料带来的发动机性能收益以及储氢系统、动力系统的质量代偿,面向飞机飞行剖面形成氢能涡轮航空发动机收益与代偿综合评估方法,通过飞机的留空时长表征氢能涡轮航空发动机架构的优劣。基于上述模型与方法,本文综合氢燃料的收益与代偿对飞机的影响,以最大化飞机留空时长为优化目标,开展面向飞机飞行剖面的氢能涡轮航空发动机拓扑架构优化设计,找到使配装氢能涡轮航空发动机的飞机性能最好的液氢燃料热沉利用方式、氢能涡轮航空发动机的最佳架构方案。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 经过拓扑架构优化设计,得到优化后的液氢热沉利用的架构方案,此时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的70座小型商用飞机的留空时长与优化前相比延长了8.98%。


② 在当前的氢技术水平下,小型商用飞机的留空时长为2.67h,小于传统飞机的3h。针对该量级的飞机而言,若要实现无偿零碳,则需要使储氢质量分数提升至24.51%。


本文深入研究了氢能涡轮发动机中液氢燃料的热沉与发动机的热力排散需求的匹配机制,采用了拓扑优化方法优化液氢燃料的热沉利用,在提升氢能涡轮发动机性能的同时提升了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的飞机的性能。最终提升了氢能涡轮发动机的设计可行性,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但储氢技术水平发展的不成熟为配装氢能涡轮发动机的飞机带来了较大的质量代偿,因此发展储氢技术是氢能涡轮发动机实际应用的关键难题之一。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 仅供交流分享, 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留言, 我们会及时处理

来源:两机动力先行
燃烧化学拓扑优化航空航天新能源理论材料储能控制无人机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29
最近编辑:47分钟前
两机动力先行
其它 聚焦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关键技术...
获赞 100粉丝 123文章 43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强度丨北航:某航空发动机风扇盘载荷谱编制方法研究

风扇盘是航空发动机的重要断裂关键结构,为保障其服役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编制反映实际使用情况的载荷谱,用于疲劳寿命评定。本文基于某发动机两种任务类型的实际使用数据,进行了风扇盘单参数载荷统计分析,采用任务段分析法编制了中值转速谱;采用SWT公式和线性累积损伤理论计算载荷谱损伤,采用DTW方法进行载荷谱相似性分析,结合TC17钛合金模拟试件成组试验,建立了基于载荷谱相似性的损伤分析方法;进行了机群风扇盘转速谱损伤计算,获得载荷谱损伤样本,拟合优度检验表明风扇盘转速谱损伤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中值转速谱损伤接近机群转速谱中值损伤,验证了编谱方法的合理性。为准确评估风扇盘安全寿命提供了重要支撑。关键词:发动机风扇盘;转速谱;载荷谱编制;相对损伤;概率分布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动力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承受疲劳载荷作用,疲劳失效诱发的故障占结构故障的70%~80%。为保障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需要进行结构疲劳评定,作为航空发动机疲劳试验和寿命评估的输入,载荷谱直接影响结构强度设计成本和服役可靠性。风扇盘是发动机的重要断裂关键件,高速旋转造成的交变载荷会诱发其发生疲劳断裂,编制反映实际使用情况且具有代表性的转速谱对保障其安全性和发动机的可靠服役具有重要意义。发动机载荷谱包括整机谱和部件谱,在发动机总谱编制方面,宋迎东等按损伤等效原则编制航空发动机机动飞行综合任务谱,提出了一种多参数载荷谱编制方法。孙志刚等提出了一种标准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基于PCA提出了与使用相关的多参数载荷谱模拟方法,开展了基于任务段的航空发动机载荷谱聚类方法研究,并验证了综合任务谱的有效性。牛序铭等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典型任务段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任务段的航空发动机机动载荷综合任务谱编制方法。上述采用飞机/发动机的总体使用参数编制的整机谱,为部件载荷谱编制提供了基础。针对发动机部件和飞机/发动机的使用参数及结构实际使用状态相关的特点,德国LBF、IABG等提出了战斗机冷端盘的标准TURBINSTAN载荷谱;张勇和蔚夺魁对不同载荷参数的匹配进行研究,针对轮盘等发动机关键构件给出了多参数载荷谱处理办法;彭靖波等基于飞参数据,根据转速谱压缩原理,将实测的众多转速循环类型归为三类基本循环,编制了发动机的单参数载荷谱。但是由于不同飞机/发动机使用的分散性,如何考虑机群飞机/发动机的使用特点编制反映实际使用情况、具有代表性的风扇盘载荷谱仍存在挑战。与使用相关的载荷-时间历程存在明显分散性,主要包括单机执行相同任务因飞行环境、飞行员操作习惯不同等因素导致的单机载荷谱分散性和机群内不同飞机的载荷谱分散性。载荷谱分散性可用飞行剖面持续时间、载荷大小和频次等参数的统计特性来表征。袁辉等根据某发动机实测飞行剖面,考虑飞行员技术差异的影响,统计单架次单位时间和全寿命期的载荷分布,表明全寿命期载荷服从正态分布。杨俊杰等对某型涡扇发动机开展载荷分散性研究,统计固定时间内的起动次数、最大状态工作时间,研究固定任务混频及变任务混频,建立相应的分布模型。林鑫研究了航空发动机各任务段的持续时间、出现频次和载荷参数的分布规律,通过任务段混频计算方法得到各任务段的分布频率。载荷分散性造成了结构疲劳寿命的分散性。程礼等基于某发动机实测飞行数据,进行损伤分析,表明相同任务类型低循环疲劳损伤呈正态分布。松柏以航空发动机涡轮轴为对象开展针对高低周复合疲劳失效问题的分散性研究,计算不同载荷分散性下的涡轮轴损伤演化曲线,表明载荷分散性的增加导致损伤演化加剧,疲劳寿命降低。Huang等针对发动机涡轮盘关键部位,估算了不同载荷谱下的疲劳寿命,表明需考虑不同实测谱的分散性。马艳红等针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损伤分析表明,损伤积累程度在相同的工作时间下也具有显著的分散性。如何考虑载荷谱分散性对结构寿命的影响,编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载荷谱,仍是目前寿命评估和疲劳试验设计的核心问题。目前,行业内多采用基于实测载荷-时间历程数据的统计分析,编制中值载荷谱。在采用这种载荷谱进行疲劳分析和试验验证时,为评估结构的安全寿命,应考虑载荷分散,阐明中值载荷谱的损伤特征。为此,本文以某型战斗类飞机发动机风扇盘为对象,以转速为参数,建立反映机群平均使用情况的中值谱编制方法,并进行试验验证中值谱的损伤。1风扇盘转速谱特点某发动机风扇盘典型任务转速历程如图3所示,包括启动、地面操作、起飞爬升、空中飞行以及下降着陆等过程,可划分为起始段(从启动到起飞爬升)、中间飞行段以及结束段3个任务段。起始段包含地面操作的若干慢车-巡航-慢车循环和起飞爬升的最大转速状态;中间段含若干巡航-最大-巡航循环;降落段对应着最大载荷到停车过程。起始段与中间飞行段以首次达到最大转速后持续突降停止作为分界点,中间飞行段与结束段以转速持续下降后再次增加且不再回到最大转速作为分界点。对于起始段,发动机启动后地面操作载荷均为巡航-慢车-巡航或慢车状态循环,循环数较为固定,将该部分载荷称为起始段第一部分载荷;之后出现起飞前最大载荷,该载荷会超过巡航状态但低于最大状态,主要集中在80%相对转速附近,随后回到慢车状态;达到最大载荷状态时为起飞爬升最大载荷,在每次起落中仅有一次且出现位置固定。对于中间段,载荷循环次数较多,各次起落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于结束段,地面操作载荷很少且多为慢车状态的循环,载荷的幅值较小,该部分载荷可忽略,降落过程中空中部分载荷循环次数较少且多为小变程。2风扇盘转速谱编制2.1 编制流程本文采用任务分析法,基于任务段参数统计分析,编制中值飞-续-飞谱,编制流程见图2。首先根据使用特点确定任务剖面和任务段,根据持续时间分布,确定任务剖面及各任务段中值持续时间;然后针对风扇盘,对转速历程数据进行滤波、循环计数和特征参量统计分析,建立概率分布模型。根据载荷大小分布,采用蒙特卡洛抽样得到相应次数的峰值大小并与慢车状态对应的载荷配对形成起始段与结束段随机载荷谱,确定机群载荷中值超越数曲线并将幅值和均值进行配对形成中间段随机载荷谱;各任务段按照顺序形成任务剖面,最后按照任务频率,进行任务混频形成随机飞—续—飞谱。 图1 发动机风扇盘载荷-时间历程 图2 考虑随机性的单参数中值谱编制流程2.2 实测载荷数据预处理基于转速-时间历程,按式(1)滤掉相邻峰值和谷值间的中间参数,提取峰谷值。 图3 小变程删除采用雨流计数法对转速-时间历程进行计数,获得离散的转速循环特征参数,即循环幅值与均值。2.3 任务剖面和任务段时间确定根据飞参和使用信息,某飞机的任务剖面共7个,本文选取2个典型机动任务剖面开展研究,基于2个任务剖面共117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任务剖面和任务段的时间和频次。任务剖面和各任务段的持续时间分布直方图见图4,可以看出任务剖面、中间段、结束段呈偏态分布,假定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起始段呈双峰分布,假定服从双峰对数正态分布,进行拟合优度检验。l)对数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式中:μ为对数正态期望;σ为对数标准差。2)双峰对数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式中:p为第一个对数正态分布所占的权重,满足0≤p≤1,1-p为第二个对数正态分布所占的权重;μᵢ、σᵢ分别为第 i 个分布的对数期望对数和标准差。 图4 任务剖面持续时间分布 图5 任务剖面和任务段持续时间累积概率密度函数对于单峰分布,采用极大似然法计算分布参数,采用K-S检验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对于双峰分布,使用ECM算法计算分布参数采用基于bootstrap重采样方法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并选CvM检验统计量。取显著性水平为0.05,对于单峰分布,当p>0.05时;对于双峰分布,bootstrap重采样次数为1000次,若W0<Wc=W1000⋅(1−α)=W950,表示通过拟合优度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任务剖面、中间段和结束段持续时间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起始段持续时间则服从双峰对数正态分布。任务剖面和任务段持续时间的分布参数和拟合检验优度结果见表1,概率密度函数与累积分布函数见图4与图5。反映平均使用情况下的单次飞行持续时间取为中值T50,满足下式: 表1 持续时间分布参数估计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由此获得2个任务剖面和各任务段时间,计算各个任务段占任务剖面的时间比例见表2。 表2 两类任务单次飞行各任务段持续时间2.4 任务段载荷数据统计分析根据风扇盘典型任务剖面载荷特征,统计确定起始段和结束段循环次数。起始段两种任务类型的第一部分载荷循环次数分别为383和419次,包括一次启动后高载和后续3到6次巡航-慢车-巡航,之后包含一次起飞前高载和起飞爬升最大载荷;降落段仅考虑一次降落段最大载荷。根据中间段持续时间确定中间段段循环次数。两类任务中间段包含单次飞行任务中主要的机动载荷较为复杂,参考欧洲航空发动机冷端盘标准谱中所采用的循环次数确定方法: 式中:n单次飞行为单次飞行中间段的循环次数,n总为实测任务剖面中间段统计的总循环次数,T总为实测任务剖面中间段总的持续时间,T单次飞行为中间段单次飞行持续时间。两类任务的中间段循环次数见表3。 表3 两类任务中间段循环次数某任务各任务段的载荷大小分布直方图如图4所示,其中起始段和结束段载荷峰值呈正态分布特征,采用正态分布描述;中间段呈双峰分布特征,采用双峰对数正态分布或双峰威布尔分布描述。其中,双峰威布尔分布概率密度函数为: 式中:p为第一个正态分布所占的权重且满足0≤p≤1,1-p为第二个正态分布所占的权重;ai,bi为威布尔分布参数。基于外场统计得到的数据,对两种任务类型起始段和结束段的峰值、中间段的幅值和均值开展统计分析。 图6 任务剖面载荷分布 图7 任务剖面载荷累积概率密度函数起始段第一部分载荷的峰值与结束段的最大载荷均服从正态分布,中间段载荷幅值与均值分别服从双峰威布尔分布和双峰对数正态分布。分布参数和拟合检验优度结果见表4。 表4 载荷分布参数估计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2.5 风扇盘转速中值谱编制2.5.1 任务段载荷谱l)起始段载荷谱编制方法起始段的载荷循环次数取各类型剖面起始段总循环次数的均值。对于本文两类任务,根据统计结果和载荷谱特征,第一部分载荷循环次数均取为4次;第一次高载与后续的几个地面载荷峰值大小服从单峰正态分布,对第一部分载荷值采用蒙特卡洛抽样的方式产生相应的峰值,形成相应次数的载荷序列:起飞前最大载荷固定在某一较小的范围内(80%~90%相对转速左右),取平均值;起飞爬升最大载荷取平均值。将起飞前最大载荷与起飞爬升最大载荷插入到载荷序列中形成起始段载荷谱。两类任务起始段载荷谱编制共6次循环如图8所示。 图8 起始段载荷谱2)中间段载荷谱编制方法中间段的幅值与均值分布分别服从双峰威布尔与双峰对数正态分布,根据幅值和均值的累积分布函数F(x),由1-F(x)得到机群两种任务类型中间段的幅值与均值超越频次曲线族,见图9。 图9 超越频次曲线族超越频次曲线包含了损伤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循环以及极少出现的高载,对其进行低载截除与高载截取处理。低载截除删除峰谷值变程小于10%的最大载荷与最小载荷之差的变程,并删除峰值低于最大峰值50%的循环。高载截取值取为1000次飞行出现次数小于或等于10次的高载。离散超越频率曲线,将幅值与均值划分为6级,如表5所示。 表5 各级载荷大小为了得到平均使用情况下的超越频次曲线,需要根据建立的各级载荷超越频次分布进而确定中值超越频次。考虑到各级载荷超越频次难以用简单的随机变量描述,而非参数估计不依赖于对数据分布的先验假设且能够适应各种分布下的概率密度函数,因此本文采用Rosenblatt和Parzen改进直方图计数方法得到的核密度估计方法确定各级载荷超越频次的分布,核密度估计定义为: 根据载荷超越频次的分布统计结果,取各级载荷分布中50%分位数所对应的超越频次,将各级载荷中间段的循环次数乘以超越频次得到平均使用情况下的超越数曲线,如图10所示。 图10 平均使用情况下超越数曲线根据超越数曲线中各级载荷的次数,将各级幅值与均值按照负相关关系进行随机配对,形成雨流计数矩阵;选取幅值最大的循环作为首个谷-峰-谷循环;按照幅值从大到小的顺序选择变程,寻找可插入的位置,随机选择其中一个可插入的位置插入该变程;若插入位置为谷-峰序列,则插入峰-谷变程,若为峰-谷序列,则插入谷-峰变程;得到中间段载荷谱如图11所示。 图11 中间段载荷谱3) 结束段载荷谱编制方法结束段的地面操作载荷很少且载荷的幅值较小,忽略该部分载荷。降落过程中空中部分载荷循环次数较少且多数循环为小变程,因此对于结束段只考虑最大载荷的随机性。结束段最大载荷服从单峰正态分布,采用蒙特卡洛抽样方法进行确定,最后将其与停车状态载荷一起插入单次飞行载荷谱的末尾。得到结束段载荷谱如图12所示。 图12 结束段载荷谱2.5.2 飞—续—飞谱编制统计得到两类任务剖面的使用比例见表6。 表6 两类任务使用比例将起始段、中间段、结束段按照顺序进行排列,形成任务剖面谱如图13(a)所示。将任务剖面谱按照实际使用频率及顺序进行组合排序,共600次起落,原始数据中各典型任务剖面的频率见表6。形成飞一续一飞中值谱如图13(c)所示,图13(b)所示为飞一续一飞中值谱中10次起落。 图13 中值谱3载荷谱损伤验证3.1 相对损伤计算方法及验证3.1.1 相对损伤计算方法 式中:σᵢ代表当量脉动循环的峰值,σmax与σmin分别代表各循环应力峰值与应力谷值,D代表载荷谱的当量损伤,m为材料S-N曲线中的应力指数(SmN=C),本文研究的风扇盘材料TC17钛合金在Kt=3的m值为3.5。鉴于疲劳分析方法精度有限,按Schutz提出的相对损伤原理,以其中一个载荷谱(记为参考谱)的试验寿命为基准计算其他谱的寿命: 式中:tA为参考谱的试验寿命,DA为计算得到的参考谱损伤,DB为其余谱的损伤,tB为其余谱的预测寿命。为提高寿命分析的精度,进一步引入载荷谱相似性修正原理,根据载荷谱动态距离(DTW)和寿命误差修正寿命,其基本原理如下:对于两个应力序列X={x₁,x₂,…,xm}和Y={y₁,y₂,…,yn},计算两个序列之间各分量之间的距离dij=d(xi,yj): 式中:xᵢ和yi为任意距离测点。进而形成m行n列的距离矩阵D: 计算两个载荷谱之间的最短DTW距离DTWmn;沿最优路径累加每个匹配测点之间的局部距离,得到弯曲路径长度L,并计算平均DTW距离DTWmn/L。计算各实测谱相对于中值谱的DTW距离,得到与误差E的拟合关系式;计算机群载荷谱与参考谱之间的DTW距离和相对损伤率d,用误差-DTW拟合式进行修正,计算得到损伤率。3.1.2 损伤计算方法试验验证以某发动机风扇盘后安装孔结构为对象,设计模拟试件原则为材料牌号、取样方向、关键部位几何尺寸、表面粗糙度、危险点应力水平与应力梯度等与实际结构基本一致,模拟试件材料为TC17钛合金,试件尺寸为160mm×50mm×4mm(长×宽×厚),缺口处宽度为20mm,缺口圆弧半径为5.5mm,缺口张开角度为56°,试件设计图纸见图14(a),试件实物图见图14(b)。 图14 试样疲劳试验设备为Instron 8801-100kN疲劳试验机。试件对称夹持在试验机的夹头上,施加轴向交变载荷,波形为正弦波,频率5Hz,试验环境为室温大气。从某型飞机实测的风扇盘转速谱中随机抽取5个对应600次起落的典型飞续飞谱,谱1至谱5的10次起落如图15所示。在室温大气情况下完成了上述谱和中值谱下的成组疲劳试验,试验结果见表7。 图15 某类任务实测载荷谱局部(十次起落) 表7 各载荷谱成组疲劳试验结果记每个谱下的疲劳寿命为t1,⋯,tk,按照疲劳寿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计算中值寿命t50及对数寿命标准差S: 式中:lg(·)表示取以10为底的对数,k表示有效试件个数。参考GB/T 24176-2009,进行最小试件数检查。根据表7的中值寿命及对数寿命标准差,按下式计算其变异系数vi: 表8 各载荷谱成组疲劳最小试件数检验结果根据式(9)计算各谱的当量损伤。以谱2作为参考谱,计算其余载荷谱的寿命,记试验中值寿命为t50,计算寿命为tc,计算寿命与试验中值寿命之间的误差为E,误差按照下式进行计算: 表9 各谱损伤和DTW距离各谱损伤、误差和DTW距离计算结果见表9。显然,即便是用试验数据进行修正,谱3、4、5的寿命误差仍超过10%,并且误差呈随DTW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综合中值谱、谱1、谱3和谱4下的数据,采用线性拟合得到: 图16 DTW距离与误差拟合曲线3.2 机群载荷谱损伤概率分布以谱2作为参考谱,分别计算任务一55个起落和任务二62个起落与参考谱的DTW值。采用随机抽样赋以误差正负,根据式(17)得到两类任务剖面的计算寿命tc,反推得到两类任务各实测谱的损伤值,进而计算得到单机载荷谱相对于中值谱的相对损伤率: 式中:D为载荷谱损伤,T为载荷谱持续时间。DTW值和修正后的相对损伤率见表10。 表10 各剖面DTW值和相对损伤率 图17 机群载荷谱相对损伤率分布 图18 机群损伤率累积概率密度函数损伤分布直方图见图17,呈偏态分布,因此假设损伤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分布参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布拟合优度检验,分布参数和p值计算结果见表11,表明对数正态分布是合理的。 表11 机群相对损伤率分布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3.3 载荷谱损伤分析中值相对损伤率d0满足: 计算得到两种任务类型的中值相对损伤率分别为d1,0=1.1437,d2,0=0.9695。根据两种任务类型的使用频率,中值相对损伤率为: 以谱2为参考谱得到的机群中值相对损伤率d0=1.0514,中值谱相对损伤d=1.0715与该值的差别小于2%,表明所编制的中值谱与机群的中值损伤率基本一致,可代表机群平均使用情况。4结论1)采用任务段分析法,基于发动机风扇盘转速数据,建立了风扇盘飞-续-飞中值转速谱编制方法;2)基于载荷谱相似性修正的相对损伤分析方法,提高了寿命计算精度;3)风扇盘载荷谱损伤服从对数正态分布;4)中值谱与机群的中值损伤率基本一致,反映了机群平均使用情况。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 仅供交流分享, 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留言, 我们会及时处理 来源:两机动力先行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