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12 L 液氢罐支撑 45 h 供能:小型无人机液氢推进系统的实证突破

40分钟前浏览13
本文参考:Experimental Study on a Liquid Hydrogen Tank f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pplications
液氢(LH₂)在航空推进领域的价值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共识,但其在25 kg 级小型无人机(UAV)上的工程化落地,仍长期受到储能密度、隔热结构、稳态蒸发控制、热管理以及管路集成等多重限制。
近期,来自 ISAE-SUPAERO(法国)与 Hylium Industries(韩国)的联合团队开展了一项系统性的实验研究,完成了一个 12 L 液氢低温储罐 + 配套输氢与供能系统的全链路验证,结果表明:
该液氢罐平均蒸发率 19.5 g/h,可连续提供约 300 W 电堆功率,持续 45 小时以上。  
对于小型无人机而言,这一性能指标堪称阶段性突破。本文对研究中的设计逻辑、实验流程与航空适应性分析进行系统梳理。

01

背景:液氢为何成为小型无人机的候选能源?    


对于 5–25 kg 级固定翼 UAV,目前主流能源路线存在明显瓶颈:
能源形式        
储能密度        
工程难点        
锂电池
~170 Wh/kg        
能量密度瓶颈、续航受限        
300–700 bar 压缩氢气
20–40 g/L        
高压储罐重量大、系统占比重        
液氢(-253°C)
70 g/L        
需要真空隔热、蒸发率控制        
论文的对比结果显示:  
液氢储能密度是 LiPo 的约 10 倍  
比同体积压缩氢高出 3–4 倍  
这使其成为长航时无人机(数十小时级别)的关键技术选项。

02

核心成果:12 L、2.8 kg 钛合金液氢罐设计    


研究团队的目标是在机体总重 <25 kg 的 UAV 上集成液氢系统。因此,储罐设计必须兼具:
  • 极限轻量化
  • 低蒸发率
  • 高结构可靠性
  • 小尺寸、可机载集成
最终设计如下:
 
(1)结构设计  
  • 双层钛合金壳体:在低温强度、质量与加工性之间取得良好平衡。
  • 真空腔体(10^-4 hPa)+ MLI(15–18 层):实现辐射、对流与导热三路热泄漏抑制。
  • G10-CR 支撑结构:通过点接触与悬吊方式降低固体导热。
 
(2)关键性能  
  • 空罐重量:2.8 kg
  • 容积:12 L(约 0.85 kg LH₂)
  • 重质比(GI):约 25%→ 在 UAV 场景中为极高水平。
团队还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 buckling 校核,确认在 3 bar 内压条件下的结构安全裕度。

03

实验验证:不同环境温度下的蒸发率(Boil-off)    


实验流程包括:
  1. 罐体抽真空至 3×10⁻⁴ hPa
  2. 使用 200 L 储槽向 12 L 机载罐转移液氢
  3. 实时监测质量变化与排放流量
  4. 控制环境温度(自然环境 + 25/35/45°C 控温毯)
 
(1)25°C 环境:稳定蒸发率 ~19.3–19.5 g/h  
  • 蒸发趋势在加注后 5 h 稳定
  • 蒸发率所对应的可持续输出功率 ≈ 300 W(基于燃料电池效率 50%)
 
(2)45°C 环境:蒸发率增加 ~10%  
  • 蒸发率升至 21.9 g/h
  • 高温导致热泄漏提升,符合 MLI 真实工况模型预测
 
(3)MLI 层数影响明确  
第二组罐体(15 层 MLI)蒸发率比 18 层版本高出 16–18%。
这在工程上意味着:“每一层 MLI 都对航程有直接影响”。  

04

输氢系统验证:低温氢气升温与燃料电池耦合    


液氢蒸发后温度约为 -250°C,需在进入燃料电池前升至 0°C 以上。团队构建了一条 带多点传感器的仪表化输氢管路:
  • 金属管换热器(100 cm)
  • 电磁阀
  • 柔性管段
  • 氢气质量流量计
  • 压力调节器
负载实验:
分别在 210 W / 475 W / 760 W 工况下验证流量与温度行为。
关键结果:
  • 在自然对流条件下
  • 60 g/h 的氢流量是换热器的极限(出口温度 ~1–4°C)
  • 在燃料电池排风强制吹风条件下
  • 氢气出口温度维持在 20–22°C
  • 管路结冰显著减少
  • 满足整个功率范围的供氢需求(最高 760 W)
这说明:“将换热器布置在燃料电池热排出口,是重量最优且效率最高的工程路径。”  

05

整机性能分析:45 小时续航 → 可支持 3000–4000 km 航程    


基于实测蒸发率、燃料电池效率与 UAV 气动模型(AVL + Xfoil),研究得出:
 
(1)原型 UAV(L/D ≈ 20)  
  • 定速巡航 20–23 m/s
  • 对应氢气消耗 ~15–17 g/h
  • 结合自然蒸发率:需提升巡航速度以匹配 19.5 g/h 的供氢
  • 最终航程可达:3500 km(约 45 h 飞行时间)
 
(2)气动性能提升 10% 的假设 UAV(L/D ≈ 22.5)  
  • 速度区间右移至 25 m/s
  • 航程提升至:4000 km(提升 15%)
温度因素与航程
25°C 与 45°C 蒸发率差异导致:
  • 高温:飞机飞得更快、时间更短
  • 常温:时间更长、速度更低
  • 但最终航程差异不大(仅数百分点)。

06

总结:工程可行、性能领先的小型液氢推进方案    


本研究的综合结论包括:
  • ✔ 成功实现:12 L、2.8 kg 机载液氢罐 + 300 W 级燃料电池的系统集成
  • ✔ 实测蒸发率低至 19.3 g/h,对应 45 h 连续供能
  • ✔ 满足 3000–4000 km 等级的超长航程 UAV 需求
  • ✔ 热管理、换热、管路集成方案成熟,可工程化推广
  • ✔ 为未来民用/科研级液氢无人机提供了可复 制的技术路径

07

意义:推动液氢在轻型航空中的实际落地    


尽管液氢 UAV 仍面临低温材料、储存安全、长周期真空保持、操作流程与地面设备的挑战,但本研究证明:
“小型无人机完全具备使用液氢开展长航时任务的工程基础。”  
这将进一步加速液氢在以下领域的应用:
  • 海洋巡航与气象观测
  • 边境巡逻与 ISR
  • 超长航程物流
  • 高空平台(HAPS)
  • 民用科研数据采集
未来几年,小型液氢 UAV 很可能成为超长航时平台的关键技术路线。


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燃料电池航空海洋UMAVLXfoil材料储能物流控制气象无人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29
最近编辑:40分钟前
气瓶设计的小攻城狮
硕士 从事IV储氢气瓶行业。
获赞 44粉丝 119文章 46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关于IV型储氢气瓶快速泄放试验中的氢气泄放速率(个人观点),以及向气瓶型式试验监督机构监检建议

背景 :最近有好友询问我,IV型气瓶的氢气泄放速率如何定义?是通过试验还是通过其他的一些方法来进行定义,那么就这个话题展开详细论述; 一、论点 相较于三型储氢气瓶来说,IV型储氢气瓶对氢气的泄放速率敏感性更强,氢气泄放速率一旦超过某一个数值,塑料内胆便会发生屈曲、鼓包、内胆表面起泡现象,关于内胆屈曲鼓包等现象,我之前写过文章,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就不在进行论述;二、现象 当前部分气瓶厂家对氢气泄放速率认知不足,型式试验中输出的泄放速率不仅宽泛不准,还普遍倾向于申报偏小值 —— 这类数值更易通过试验,但与气瓶实际使用场景偏差较大,同时气瓶型式试验监督机构的监检环节,也缺乏对泄放速率的明确定义与判定标准; 三、问题解决 IV 型储氢气瓶的氢气泄放速率应从用氢端定义,即基于燃料电池的每秒氢气消耗量来界定。考虑到实际应用中多为多瓶组联合供气,计算泄放速率时需覆盖极端场景:当储氢瓶组中其他气瓶失效,仅单只气瓶为整套燃料电池供气的情况。燃料电池功率与氢气消耗量的对应关系,可参考我之前写的文章。气瓶型式试验监督机构应结合 IV 型储氢气瓶匹配的最大燃料电池功率开展监检,要求厂家在申请型式试验时,明确该最大功率对应的氢气泄放速率。 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