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回望工业革命史,最先浮现的画面,或许是蒸汽轰鸣、齿轮旋转、电光闪耀。
从瓦特的蒸汽机到福特的流水线,从晶体管到人工智能--看似一场场“技术奇迹”,仿佛人类文明的跃迁是由技术驱动的。
但换一个视角,我们会发现:
每一次工业革命的背后,都隐藏着同一个结果--成本的骤降。
蒸汽机让动力不再昂贵,解放了生产力;
电力让制造更稳定、更精确;
计算机让设计、沟通与管理几乎零成本;
人工智能则让成本开始“自我进化”。
真正推动人类前进的,不是技术的炫酷,而是成本的崩塌。
技术之所以改变世界,是因为它让“昂贵”变得“可负担”,让“精英的发明”变成“全民的工具”。
所以,工业革命史,本质上是一部成本革命史。
理解成本,才能理解工业的进化逻辑;
洞察降本,才能洞察企业的未来路径。
18世纪的英国,手工纺织成本高昂,一匹布往往相当于工人半个月的工资。生产依赖人力、气候与体能,产能的天花板极低。
直到1764年,“珍妮纺纱机”出现--一个工人能同时操作八个纱锭,生产效率提升十倍以上。
而真正的转折点,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动力不再受限于河流与风力,工厂可以建在任何地方。
蒸汽机的意义,不仅是“更强的动力”,而是“动力成本的坍塌”。
从此,能源不再是自然恩赐,而是可控资产。
机械化生产的本质,是用“机器的固定成本”替代“人力的高成本”。
一次性投入换来长期稳定产出--这正是“用成本替代成本”的开始。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纺织品价格下降90%,普通人也能穿上棉布;
需求被彻底释放,市场呈几何级膨胀。
英国的生产效率领先世界数十年,工业霸权由此奠基。
第一次工业革命告诉我们:
当你把劳动变成机器的杠杆,成本曲线会发生断裂式下坠。
19世纪末,电力的出现,彻底让机器获得了“生命”。
蒸汽机时代的工厂,动力集中、效率低下;
电机的普及,让工厂布局灵活,设备可独立驱动。
在这个背景下,福特的流水线革命成为历史的分水岭。
1913年,T型车的装配线投入使用--
生产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1.5小时,
整车售价从850美元降至260美元。
这不是简单的效率提升,而是系统降本的典范。
福特重新定义了“制造的逻辑”:
零件标准化,消除了装配不确定性;
工人分工细化,减少技能依赖;
流程节拍控制,让每一步都成本最优。
降本,不再是“抠细节”,而是“改系统”。
是一次组织、流程与标准的再设计。
汽车因降本而普及,带来了城市化、郊区化、道路基础设施的全面重构。
福特的创新,不只是造车,更是用体系思维重写了制造业的成本结构。
第二次工业革命启示我们:
降本不是节省,而是重构。
20世纪中叶,晶体管和计算机诞生,开启了“信息革命”的时代。
如果说机械化和电气化让“物质的成本”下降,那么信息化让“认知的成本”消失。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让设计师可以在虚拟空间里完成数百次仿真。
设计周期从数月缩短为数天,样机数量减少90%以上。
互联网进一步降低了沟通、采购、协作、交易的成本。
跨国企业开始形成全球协同体系:
一个设计在德国完成,模具在中国制造,装配在墨西哥完成,全球同步交付。
数字化的力量,不只是“提速”,而是“去成本”。
它让复杂变得透明,让浪费无处藏身。
第三次工业革命启示我们:
当信息流无成本,决策的误差就成了最大的成本。
今天,我们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正在重新定义“成本”的概念。
以特斯拉为例:
智能制造:通过数据化生产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状态,自动优化排产与良率;
模块化设计:Model 3与Model Y零部件通用率达70%,降低采购与装配成本;
数据闭环优化:用户数据反馈研发端,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持续进化;
数字化交付:OTA升级、直销渠道,让服务与库存成本双降。
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领先,而是系统性降本的速度领先。
智能化让成本具备了“自学习”的能力:
算法能预测浪费、优化流程,成本在系统内部“自动降低”。
第四次工业革命告诉我们:
降本的未来,不靠经验,而靠算法。
第三届研发降本峰会的主题是“创新降本,智算未来”,“智算”就是指智能化、人工智能、算法。
在峰会上,我将分享如何利用工业软件+AI智能体,去自动化、批量化的生成研发降本方案。
纵观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技术跃迁,都是一次“降本逻辑”的升级:
形式在变,核心未变——降本是工业的主旋律。
但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后,企业的降本已不再是“单点优化”,而是体系性重构。
原有的“节省”思维,已无法应对复杂供应链、跨国协同与动态市场。
因此,我提出了“三维降本方法论”——
这是基于数百家企业实践总结出的系统化研发降本框架:
站在系统高度上进行成本设计。
用第一性原理重新定义产品功能,删去冗余需求与结构,实现“先减法、后设计”。
聚焦工程设计细节的系统优化,涵盖材料选择、制造工艺选择、紧固工艺选择、DFM、DFA和DFC等,
实现“每一个零件都成本最优”。
打破行业边界,通过跨业对标、跨领域迁移,寻找新思路。
例如,将汽车行业的模块化理念引入非标行业,实现结构标准化与共用化。
三维降本,不只是方法,更是一种制造业的成本哲学。
它让企业不再被动“压成本”,而能主动“设计成本”。
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人工智能——看似技术的演进,实则是成本逻辑的演进。
所有技术的终极目标,都是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英国用机械化降下劳动力成本,开启了工业化;
美国用流水线降下制造成本,定义了现代化;
信息化用算法降下认知成本,推动了全球化。
而今天,智能化让成本从“静态”变为“动态”,
从“人治”走向“智治”。
企业要想持续进化,不只是节约,更要重构体系、重塑思维、重写成本结构。
这正是“三维降本”的使命所在——
从高度看体系、从深度控设计、从宽度促创新,
用系统化思维重建企业的降本能力。
工业革命让人类拥有机器,
成本革命,让人类真正掌握未来。
1️⃣ 著作体系化降本三部曲
著有《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面向成本的产品设计:降本设计之道》《研发降本实战:三维降本》,形成从 DFMA → DFC → 三维降本的系统化研发降本知识体系。
2️⃣ 原创“三维降本”方法论提出者
在多年跨行业研发降本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可落地、可复 制、可扩展的套路化研发降本方法论——三维降本体系,以“高度 × 深度 × 宽度” 三维模型帮助企业系统化重构产品成本结构。
3️⃣ 深耕企业实践的降本导师
已为上百家企业提供研发降本培训与咨询服务。曾辅导企业实现 连续三年每年降本超4000万元;在微波炉、冰箱、吸尘器、洗地机、扫地机器人、交换机、电动两轮车、空压机、物流装备等高度内卷行业中,成功推动多项突破性降本成果落地。
来源:降本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