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Li||NMC622电池P2D模型【用模拟验证电池电化学测试的适用性2】

44分钟前浏览13

接下来一段时间,本人计划采用comsol有限元模拟的方法研究电池电化学测试的适用性。首先,建立了Li||NMC622电池P2D模型几何线段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隔膜、正极和正极集流体。

图1  Li||NMC622电池几何模型

左侧边界①为锂金属,设定电势为0V。在界面上发生锂的溶解与沉积反应Li++e- = Li,反应的平衡电势为0V,反应动力学采用BV方程描述,设定比较大的参考反应动力学交换电流密度i_0,ref,表示锂金属界面上的沉积与溶解不是受限因素,反应动力学与电解液锂浓度相关。


隔膜区域设定孔隙率0.49,即电解液的体积分数,然后锂离子的有效扩散系数和有效离子电导率根据孔隙率计算,即D_eff = D_0*ε^1.5,ε表示电解液体积分数。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ks_eletrolyte、扩散系数D_eletrolyte和锂离子迁移数t_eletrolyte定义出明确的数值。


正极区域电解液参数如隔膜区域相同,选择NMC622电极材料,设定电极活性颗粒的体积分数epss_pos和电解液体积分数(孔隙率)epsl_pos。活性颗粒表面设定界面膜阻R_NMC,表示SEI膜电阻。正极区域包括颗粒插层、多孔电极反应和颗粒界面双电容层三个节点。

 

正极区域种的颗粒插层用于计算锂在颗粒径向的扩散过程,设定的参数主要包括颗粒半径rp_pos、锂固相扩散系数Ds_pos。计算任意时刻锂嵌入或脱出过程中颗粒内部的浓度分布。

 

正极区域的多孔电极反应用于计算活性颗粒和电解液界面上的电化学反应过程,根据活性颗粒表面的锂浓度和电极材料的平衡电势曲线计算反应过程,采用锂离子插入的BV方程描述,交换电流密度和固相表面锂浓度、电解液锂浓度等相关。

 

正极区域中的多孔基体双电容层表示活性颗粒和电解液界面的属性,设定电容参数cdl_pos。

 

电极和集流体的界面③设定界面接触电阻R_Al_coat和双电容层电容cdl_Al,用于描述电子传输阻抗和电容行为。

 

集流体区域设定电子电导率,用欧姆定律描述电子传输过程。

 

右侧边界④分别设定不同的负载用于模拟不同的电化学测试过程,比如充放电循环边界就是施加电流模拟充放电过程和GITT测试,施加谐波电势扰动用于模拟阻抗测试,施加线性变化的电势模拟CV测试。

 

初步模拟结果

充放电过程

 

阻抗

 

CV:1 mV/s

 

后续,本人将利用这个模型来分析GITT、EIS、CV等电化学测试过程,研究电池参数到底如何影响测试结果,测试结果和实际的参数值相差到底有多大。如果大家有什么想了解分析的过程可留言,下次我会重点来研究分析。

来源:锂想生活
Comsol化学电子材料储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29
最近编辑:44分钟前
堃博士
博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32粉丝 201文章 41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GITT扩散系数计算公式

蓝电数据处理软件新版内嵌了GITT分析工具,计算锂扩散系数具有四个公式: 这里简单说明这四个公式的含义和使用场景,GITT基本原理: GITT量化锂电池扩散动力学 GITT测扩散系数公式中的面积S是指什么? GITT测试核心思想 所有GITT扩散系数计算公式都源于对一个"电流脉冲-弛豫"周期的分析: 恒电流脉冲:施加一个短时间的恒电流,使电极材料发生锂嵌入或脱出;开路弛豫:关闭电流,让体系弛豫至新的平衡电位;电位分析:通过分析脉冲期间和弛豫期间的电位变化计算扩散系数 D。GITT测试共用关键参数 D,扩散系数,计算目标 (cm²/s); t 或τ,恒电流脉冲持续时间 (s); ΔEs稳态电位变化 = |E1 - E4|,反映电流脉冲造成的总浓度变化 ΔEt或 ΔEτ瞬态电位变化 = |E2 - E3|,反映脉冲期间由于极化而未弛豫的电压 公式1:基于摩尔体积和活性材料质量 DGITT= (4/πt) × (mBVM/ MBS)2× (ΔEs/ΔEt)2 mB,电极中活性物质的质量 (g) MB,活性物质的摩尔质量 (g/mol) VM,活性物质的摩尔体积 (cm³/mol) S,电极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 (cm²),(GITT测扩散系数公式中的面积S是指什么?) 组合项(mBVM/ MBS) 表示有效扩散厚度,如果S取电极表面积,类似于电极厚度L。 使用场景:这是最经典、最通用的GITT扩散系数公式,适用于清楚地知道电极中活性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以及确切电化学活性面积的情况,常用于成分明确的复合电极。 公式2:基于活性物质密度 DGITT= (4/πt) × (mB/ ρS)2× (ΔEs/ΔEt)2 ρ,活性物质的表观密度 (g/cm³),组合项(mB/ ρS) 表示有效扩散厚度。 使用场景:摩尔体积 VM= MB/ ρ,公式2是公式1的等价形式。当知道活性物质的密度而不是摩尔体积时,使用这个公式更为方便。在实际研究中,这两个公式可等同使用。公式3:基于颗粒半径 DGITT= (4/πτ) × (Rs/3)2× (ΔEs/ΔEτ)2 Rs,活性物质的颗粒半径 (cm);Rs/3,特征扩散长度,适用于球形颗粒扩散模型。 使用场景:专门适用于球形或近似球形的颗粒。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等能够直接测量或已知活性物质颗粒的半径时,使用这个公式最为直接和准确,假设离子在球形颗粒内部进行径向扩散。公式4:基于电极厚度 DGITT= (4L2/πt) × (ΔEs/ΔEt)2 L,电极的厚度 (cm),直接将电极厚度L作为扩散的特征长度。 使用场景:最简化的公式,将整个电极视为一个致密的平板或薄膜。适用于薄膜电极,或者可以忽略孔隙、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块状材料的电极。在这个模型中,离子在一维方向上穿过整个电极厚度L进行扩散。如何选择公式 选择哪个公式取决于你对电极结构的认知和哪些参数是已知且可靠的:如果你研究的是商业电池中多孔复合电极,通常使用公式1或2;如果你在材料层面研究单一颗粒的扩散,并且颗粒是球形,使用公式3;如果是高质量的致密薄膜电极,公式4是最简单的选择。 公式 核心参数 适用模型/场景 公式一mB, MB, VM, S 通用复合电极,已知活性物质量、摩尔性质和电极面积公式二mB, ρ, S 通用复合电极,已知活性物质量和密度,而非摩尔体积公式三Rs(颗粒半径) 球形颗粒模型,已知或可测单个颗粒的尺寸公式四L (电极厚度) 致密平板/薄膜电极模型,将整个电极视为均匀介质注意事项 单位一致性:所有参数使用厘米-克-秒(CGS)单位制,或者统一使用国际单位制(SI)才能保证计算出的扩散系数 D 的单位是 cm²/s或m²/s。适用前提:所有公式都基于"小脉冲、线性响应"的假设。如果脉冲电流过大或时间过长,计算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偏差。相对比较:GITT更常用于跟踪扩散系数随电极电位(或嵌锂状态)的变化趋势,进行相对比较,其绝对值有时会因为几何参数(如 S, L)估算不准确而存在一定误差。来源:锂想生活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