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11月19日 星期三
特斯拉的电池运营总监Michael Guilfoy在2025年4月宣布,公司4680电池迎来了重大里程碑——截止2024年底,4680电池的度电生产成本已领先于特斯拉电池供应链中的其他型号。
这一消息的发布,标志着大圆柱电池在经过多年质疑后,终于证明了其商业化价值。
而在中国市场,大圆柱电池的发展路径却显得与众不同。根据行业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全球圆柱电池市场份额已从2023年的29.3%提升至2024年的43.6%。
但与此同时,国内整车企业却对大圆柱电池保持着相对谨慎的态度,形成了“国内沉默,海外爆发”的奇特局面。
在剔除中国市场统计口径下,2025年一季度特斯拉以1.9GWh的电池装车量位列全球第10位,同比飙升447.9%。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大圆柱电池在海外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特斯拉并非孤例。今年6月,远景动力宣布其46系圆柱电池在江稀工厂下线,首批产品已运往美国,供货宝马的新纯电车型。
与特斯拉不同,宝马选择了两条技术路线——4695电池将搭载于纯电轿车产品,46120电池则上车SUV产品。
宝马集团的全新一代电驱技术采用了第六代电池,采用大圆柱方案,能量密度提升20%,续航增加30%,充电速度加快30%。
其800V高压平台支持充电10分钟行驶300公里。
大圆柱电池在海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解决了欧美市场的特殊痛点。欧美工业地价成本显著高于中国市场,且政府审批流程缓慢、环评流程繁琐。
圆柱电池产线效率普遍在300PPM以上,远超方形的20-35PPM。这意味着在相同单位面积下,圆柱电池能提供更高的产能输出。
此外,欧美市场面临熟练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困境。美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缺乏掌握相关电子电气技能的熟练工人,而欧洲同样面临劳动力素质无法与新能源转型速度匹配的问题。
大圆柱电池的高度自动化特性完美适应了这一现状。
与海外的火热相比,大圆柱电池在中国市场显得相对“沉默”。
但在这表面沉默之下,中国企业实则也在积极布局。亿纬锂能副总裁、电池系统研究院院长江吉兵在2025上海车展上明确表示,“大圆柱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最优解”。
他指出了大圆柱电池的四个核心价值:标准化、原位升级、“零膨胀”和安全。
亿纬锂能在大圆柱路线深耕二十多年,已构建起技术壁垒。
江吉兵坦言:“其实我们的方形电池也做得挺好,只不过对外宣传相对来说更少。因为在这方面我们还做不到引领的水准,对外表达没有太多说服力。”
中国电池企业正在寻找大圆柱电池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多氟多旗下的宁福新能源在2025年10月向全球推出新一代全极耳“氟芯”大圆柱电池系列产品,精准覆盖电动汽车、汽车启停电池、轻型车运营电池、移动储能与家庭储能四大应用场景。
大圆柱电池的应用场景正从电动汽车向更多领域扩展。据高工产研《2024年中国大圆柱锂电池行业发展蓝皮书》指出,大圆柱电池在储能领域正逐渐走俏,尤其在便携式储能、户用储能对电池倍率性要求更高的场景中,两大领域出货同比增速在2024年突破100%。
预计到2030年出货量将达100GWh。
在低空经济领域,大圆柱电池同样崭露头角。针对eVTOL、无人机等低空领域,亿纬锂能表示,对320Wh/kg以下的需求,将采用圆柱电池技术路线。
欣旺达专为eVTOL开发的46系列大圆柱电池产品,采用双向全极耳强载流结构、高镍高硅的高比能化学体系,第二代产品能量密度可达350Wh/kg以上,实现3C快速补能。
中创新航在2025年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发布的顶流“全能”圆柱电池,可应用于中高端乘用车、eVOTL及人形机器人之类的新兴应用市场。这是行业首次提出6C+超级快充的电池,可实现5分钟充电续航增加400公里。
研究机构EVTank分析,2024年表现突出的圆柱电池企业主要抓住了东南亚的“小动力”市场、电动工具电池的国产替代、海外的户用储能市场机会。
中国企业在圆柱电池新的应用场景如BBU备用电源、AI机器人、eVTOL、生物医疗等新应用的开拓走在行业前列。
大圆柱电池为何能吸引全球龙头企业的关注?答案在于其独特的标准化优势与生产效率。
圆柱电池相较于方形,有两个核心优势: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规格相对标准化。从最关键的生产流程上看,圆柱电池的高速卷绕技术已高度成熟。
在生产工艺上,4680圆柱电芯的制造流程类似于饮料易拉罐的高速生产线:先将正负极片高速卷绕成圆柱状“卷芯”,再自动将卷芯插入圆柱金属壳体,注入电解液后焊接顶盖,整个过程连续且高度标准化。
亿纬锂能副总裁江吉兵指出,相较于方形电池,大圆柱电池有10倍的制造效率,系统零部件设计标准化和成组工艺标准化,可让电池成为汽车标准零部件。
大圆柱电池的“固定尺寸+多元化学体系”技术路线,成功解决了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发展悖论。
其可兼容从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到三元锂等多种化学体系,实现电量、续航、充电时间、功率的灵活调整,可以将电池系统的研发时间缩短到3-6个月,并降低80%的研发费用。
尽管大圆柱电池前景看好,但其发展之路仍充满挑战。目前,大圆柱电池市场化程度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其应用场景正逐步延伸至储能、eVTOL等领域。
华泰证券研报曾指出,预计2027年全球大圆柱电池装机量有望达429GWh,对应市场规模2144.8亿元。
大圆柱电池量产面临工艺技术、材料革新等挑战,导致产品良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欣旺达曾指出,圆柱电池的难点在于工艺,主要体现在全极耳的制造效率和产品直通率,这是影响大圆柱电池能否量产的关键。
欧盟《电池回收法案》的实施,也为大圆柱电池带来了新机遇。从2025年2月18日开始,该政策要求整车企业必须建立或加入电池回收体系,确保退役电池的收集、运输和处理。
电芯与电池模块的标准化,是实现电池回收的关键。
对于欧美市场而言,大圆柱电池的标准化特性显著降低了电池回收的难度。相比之下,国内动力电池规格过于繁多严重影响了回收企业的拆解效率,大部分的电池拆解产线无法同时兼容多个规格的电池产品。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编写的《2025年中国大圆柱电池产业发展白 皮书》即将发布,旨在全面梳理全球大圆柱电池行业的技术演进、市场格局与创新趋势。
这进一步表明大圆柱电池行业的发展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结语
大圆柱电池的未来可能不仅限于电动汽车。从亿纬锂能为低空经济开发的固态电池,到中创新航针对人形机器人推出的顶流“全能”圆柱电池,这种金属圆柱体正在不断扩展其应用边界。
技术没有好与坏,只有合适与不合适。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很难找到像中国这种拥有广阔优质工程师供给的市场。
当4680电池以每分钟300支的速度驶下产线,这场由标准化、原位升级、零膨胀构建的动力电池革命,正在书写百年汽车工业最激进的进化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