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V拟合通常是P2D充放电拟合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如果没有做好,后面的动力学参数怎么调都是白搭。在做OCV拟合之前,我们首先要获取靠谱的OCV数据。在这方面你是否也对以下几个核心问题感到困惑?
问题一:GITT vs. “伪OCV”,哪个更准?
OCV测试有两种主流方法:一种是GITT(电流间歇滴定),另一种是用非常小的倍率(如C/50, C/100)去连续充放电,通常被称为“伪OCV”(Pseudo-OCV)。到底哪一种方法测得的OCV,代入P2D模型后拟合最准确?
问题二:什么情况下上述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不大?
GITT的测试时间明显比“伪OCV”法长得多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这两种方法的效果是差不多的 ,可以允许我根据项目时间需求,选择那个更快的“伪OCV”法呢?
问题三:充电OCV vs. 放电OCV, 到底测哪个?
当我们测试OCV曲线的时候,是只测充电或放电就够了,还是充电和放电两个都要测? 如果两个都测了,我该如何使用它们?是做平均,得到一条曲线代入模型?还是必须分开来用?
如果你确实也有相似的困惑,请耐心读下去,后面的内容将会为你答疑解惑。
在P2D模型(如Newman模型)中,OCV(开路电压)曲线 绝不是一个普通参数,它是模型关键的“热力学地基”。
如图1所示,P2D模型计算的总电压 = 正极电势(平衡电位+过电位) – 负极电势(平衡电位+过电位)
图1. 输出电压与OCV(开路电压)和极化过电位的关系其中平衡电位部分由各电极的OCV曲线提供,而过电位来自动力学阻抗(如欧姆内阻、浓差极化和电荷转移极化)。因此,OCV-SOC曲线直接决定了模型在无电流时的开路电压水平,以及工作时电压曲线的基准形状。
若OCV输入不准确,模型计算的电池电压将整体偏移或形状失真,难以与实验吻合。因此,在高保真P2D参数化过程中,准确测定各电极的OCV曲线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要获取OCV,你首先要做出一个关键选择:用GITT还是伪OCV?伪OCV测试通过连续的低速率充放电获取近似OCV曲线(例如C/50慢充放,被认为电压基本代表OCV),而GITT通过恒流脉冲+长时间静置在各SOC点获得平衡电压。两者最终目的都是得到OCV-SOC关系,但GITT更接近真实热力学OCV,而伪OCV提供的是一个“带有极化的OCV”曲线。P2D模型需要的是代表真正平衡态的“OCV”曲线,因此采用GITT测的OCV曲线带入模型更加准确。
尽管GITT测量精确,但其实验耗时长且步骤繁琐。在一些情况下,伪OCV曲线可以在精度与效率之间取得折衷,被用于替代GITT-OCV。具体而言,对于主要依赖固溶机制的正负极(如石墨、NMC、NCA等),OCV曲线单调且不存在大平台区,缓慢恒流测试即可获得与平衡OCV几乎重合的曲线(误差小于10-20 mV)。
举个例子,Schmalstieg等(2018年)分别采用C/100超低电流连续充放和GITT(C/10脉冲+5小时静置)两种方法测定了一款高功率电池的OCV,结果显示两种曲线高度重合(图2)。他们指出:“两种测量方法结果吻合很好”,在如此低的电流下伪OCV与真实OCV的偏差“非常有限”。鉴于此,他们直接采用连续C/100曲线作为OCV输入,以获取平滑完整的OCV曲线(而GITT仅得离散点)。模拟验证表明,该OCV输入下模型计算的室温放电曲线与实测高度一致。
图2. 实线是伪OCV(C/100), 点和叉是GITT测的OCV数据点:左边是石墨负极,右边是NMC正极
然而,这种“一致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必须指出,Schmalstieg案例中的石墨和NMC属于“固溶机制”材料,其OCV曲线相对平滑。但在另一些电极材料(如LFP)中,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例如,Petzl等就观察到,对LFP电池采用C/40恒流(即伪OCV)得到的曲线,较GITT测量的OCV在平台区有**~20毫伏的显著差异**。当延长GITT测试中的静置时间,这些误差将会变得更大。
为什么同为OCV测试,NMC的结果“差异不大”,而LFP的“差异较大”?
这背后隐藏的,就是由材料“相变”特性决定的关键问题——“电压滞后”。这正是我们第三节要深入探讨的“陷阱”。
相变电极材料(典型如 LFP、LTO和Si基材料)存在电压滞后(hysteresis)现象:同一SOC 下,充电与放电的“平衡电压”不同。
如图3所示,Si充电和放电的OCV曲线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热力学效应导致的,即不同路径的平衡态不同。因此,电压滞后现象,即使长期静置也无法消失。
图3. 蓝色和绿色线分别是Si充电和放电的OCV曲线对于具有电压滞后的体系,仅凭单条(充电或放电)OCV曲线无法描述充放路径差异。如果直接采用单条OCV曲线,模型中的滞后效应就会被动力学参数不恰当地补偿,削弱模型对不同充放轨迹下性能的预测准确性。因此,需要将充电和放电的OCV曲线都输入模型,才能避免电压滞后效应对动力学参数标定的影响。
具体怎么输入,可以参考Comsol官方的两个经典案例:
从名字可以看出这两个案例都是专门介绍在P2D模型中该如何处理电压滞后效应的。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回答开篇的三个问题了:
GITT vs. “伪OCV”,哪个更准? GITT。它通过“脉冲+长时间弛豫” 获得的是“真·平衡态”,是P2D模型最需要的“热力学地基”。“伪OCV”则始终“带极化”。
何时能用“伪OCV”? 当材料无明显滞后时(如NMC、石墨),C/100的“伪OCV”与GITT结果高度重合,此时可选“伪OCV”来平衡效率与精度。
LFP/Si等滞后材料怎么办? 必须用GITT,且充电和放电曲线都要测。因为它们的“滞后”是热力学效应,绝不能用“平均”或“拼接”的办法去“强行消除”。必须将两条曲线同时输入到支持滞回的高级模型中(如COMSOL案例所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