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电机控制验证学习利器—离散化永磁同步电机仿真验证框架的搭建开发

19分钟前浏览25

导读:为什么要在MATLAB中进行离散化仿真搭建?原因就是电机控制验证最终要通过控制芯片在硬件上去实现,而控制芯片实现算法的过程就是以离散化的方式,如图(1)所示。离散化仿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拟实物的效果,所以在验证开发时最好选择离散化验证。

图1 离散化曲线图示  

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离散化仿真搭建,可以选择模块化、sfunction以M语言或者C语言来实现,具体分析可见表(1)。  

表1 各种离散化仿真类型的分析  


@正文安排:  

一、离散化仿真验证框架根目录介绍以及后续的开发后续    

(1)本期开发离散化仿真验证框架的根目录  

(2)后续的开发  

二、仿真验证框架各个控制模块的输出波形的分析    

(1)电流    

(2)电压    

(3)转速    

(4)转矩    

(5)SVPWM    

三、贴近实际硬件的设计简析    

(1)设计速度环和电流环以不同的周期调用    

(2)添加PWM死区    

四、模型获取和下期文章安排    

正文如下:    

一、离散化仿真验证框架根目录介绍以及后续的开发后续  

1.1本期开发离散化仿真验证框架的根目录  

图1.1 硬件部分  

图1.2 控制策略实现部分  

整个仿真验证部分一共分成4个部分:  

(1)硬件模拟;  

(2)控制层和SVPWM调制模块;  

(3)加载部分和Powergui、示波器;  

(4)脚本文件,用于设置电机参数和控制参数;  

1.2 后续的开发  

后续开发升级主要针对控制层,将输入、输出通道固定,控制层采用sfunction模块进行M语言实现。这样的好处就是仿真框架方便持续开发,不管验证什么控制策略,只需要在控制层的sfunction更改即可。  

二、仿真验证框架各个控制模块的输出波形的分析  

2.1 电流

图2.1 三相定子电流波形的变化情况  

图2.2 d、q轴电流的变化情况  

2.2 电压  

图2.3 Vd、Vq电压的变化情况  

2.3 转速  

图2.4 速度波形变化情况  

2.4 转矩  

图2.5 转矩波形变化情况  

2.5 SVPWM  

图2.6 马鞍波的变化情况  

仿真工况和控制策略:    

(1)转速运行在±150rpm,分别在0.6秒和1.2秒时进行正反转切换;  

(2)带载起动;  

(3)PWM的开关周期为10KHz;  

(4)控制策略:id=0的永磁同步电机有感控制。  

三、贴近实际硬件的设计简析  

3.1 为什么设计速度环和电流环以不同的周期调用  

结论:电流的变化要比速度变化的频率要高,一般电流环控制周期是微秒级,速度环的控制周期为毫秒级。  

电流环作为内环,其快速响应为速度环提供实时转矩控制;速度环作为外环,周期性调用(如毫秒级)确保速度调节的稳定性,避免因过快调用导致系统震荡。  

3.2 添加PWM死区  

PWM添加死区的目的就是防止IGBT模块的上桥和下桥直通,导致炸机。一般在硬件实现的时候添加PWM死区,模型验证属于理想化情况,所以也就可有可无了。  

四、模型获取和下期文章安排  

4.1 模型获取  

未作链接,先以此替代,或直接私信获取)  

4.2 后期文章安排计划  

后期文章主要介绍如何利用伯德图bode来分析控制系统,因为后续开发中的PI调节器参数整定、锁相环PLL参数整定都需要用到,所以单独一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来源:浅谈电机控制
MATLAB芯片Simulink电机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22
最近编辑:19分钟前
清风烈酒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44粉丝 4文章 6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PMSM模型预测MPC控制关键技术系列专题—基于广义双矢量MPFC的验证实现

导读:本期文章主要研究基于广义双矢量的MPFC,先分析与基于占空比(有效矢量+零矢量)的区别,然后对其实现的原理及过程进行阐述并进行对应的simulink仿真验证和分析。 图1 双矢量模型预测系统框图 一、双矢量模型预测简析 图2 占空比双矢量模型预测系统框图 双矢量模型预测转矩控制的控制框图如图(2)所示。其基本原理为: 1)与单矢量MPC原理选择出最优电压矢量Uopt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方法中第二段矢量始终固定为零矢量,因此为确保一个控制周期内有两段电压矢量,Uopt只在有效电压矢量范围内进行筛选; 2)根据选择的Uopt计算其优化作用时间,根据占空比计算公式求得该矢量的作用时间tont; 3)根据所选择的电压矢量以及优化作用时间确定逆变器的开关脉冲。 由于零矢量的引入,与传统MPC相比,双矢量的模型预测转矩控制的电压矢量幅值能实现自我调节,因而控制更加精细,所以能实现比传统MPC更好的控制性能。 目前双矢量MPTC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占空比控制的模型预测转矩控制;另一种是任意双矢量模型预测转矩控制。基于占空比控制的模型预测转矩控制在一个控制周期内作用一个有效电压矢量和一个零电压矢量。任意双矢量模型预测转矩控制在一个控制周期内作用任意两个电压矢量。从本质上讲,基于占空比控制的模型预测转矩控制是一种特殊的任意双矢量模型预测转矩控制,只是其双矢量组合的方式受到了限制。这两种策略的控制性能在低速区间是基本一致的,在高速区间任意双矢量模型预测转矩控制具有更加优越的稳态性能。 二、广义双矢量实现的过程原理 图3 基于有效矢量加零矢量的双矢量模型预测实现的流程图 不难看出前面的基于占空比的矢量组合始终固定为非零矢量加零矢量的组合,但是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说明零矢量是最佳的第二个电压矢量,这说明前面方法所确定的矢量组合只是某个范围内的局部最优解。 广义双矢量的第二个矢量没有固定在零矢量,而是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图4 广义双矢量的电压组合 三、对比验证分析 图5 单矢量MPFC控制策略电流FFT分析波形 图6 双矢量MPFC控制策略电流FFT分析波形(基于占空比双矢量) 图7 双矢量MPFC控制策略电流FFT分析波形(广义双矢量)图8 广义双矢量的实现 从图(5~7)的电流FFT分析波形可以看出,双矢量因为在有效矢量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个电压矢量,对幅值进行调节从而使电流的谐波有所下降。谐波含量由高到低:单矢量>广义双矢量>基于占空比的双矢量。 对广义双矢量的电压组合进行简化或者处理,是否会降低电流的谐波含量? 四、问题总结与讨论 1、对于两电平驱动的调速系统来说,传统的广义双矢量存在的电压组合有7*7=49种,受限于数字处理器的运算能力,对这么多的矢量组合进行预测计算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实施,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不同矢量组合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消除冗余矢量以及明显对控制系统不利的电压矢量组合。 2、如何简化广义双矢量的电压组合? 来源:浅谈电机控制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