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关于液氢储罐自增压模拟的一个思考

7分钟前浏览6
液氢储罐自增压模拟的几个核心点:1)饱和温度随压力变化,需要用适当的模型来模拟;2)相变潜热随压力变化,需要用适当的模型来模拟,这一点其实不是很重要,通常在研究的参数范围内,潜热的变化不会太大;3)相变模型和多相流模型的选择,通常Lee模型和VOF模型是最佳搭档。4)要考虑气液的自然对流流动,特别是液相的流动。
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点,大多数人在选用Lee模型时,其实并没有过多在意它是用来模拟蒸发还是沸腾,我们知道蒸发是发生在气液界面上,而沸腾需要气化核心,发生在液固界面上。要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情况,就需要对Lee模型进行改造,气化核心的处理基本上都是初始化一个微小的气泡源来模拟,这种其实是作弊的方法,因为实际上这个气泡是怎么形成的并没有模拟出来,而是凭空产生的。而蒸发其实更好处理,只需要对Lee模型限制在气液界面区域就行,这个我们以前做过类似的案例。
说回液氢储罐自增压的模拟,在使用Lee模型时就需要思考模拟的是蒸发还是沸腾,Lee模型默认当节点的温度高于饱和温度时就产生源项,显然这个源项仅仅和温度相关了。这对于自增压的模拟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试一下。在我们看来,模拟蒸发应该更为合适一点,因为模拟沸腾的话可能使得相变的区域和剧烈程度都会高估。因此,我们认为液氢在储罐的相变考虑发生在气液界面上应该更合适(如下图),不知道读者群里有没有这方面的专家,可以不惜赐教。

来源:仿真与工程
多相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22
最近编辑:7分钟前
余花生
签名征集中
获赞 243粉丝 552文章 34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管路中甲烷空气扩散混合模拟

正文共:1393字13图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1前言今天,我们研究一个实际应用问题。两段管分别通入空气和甲烷,并在下游的母管汇合排入大气环境。假设某个时刻,空气和甲烷入口突然关闭,显然接下来空气和甲烷将通过扩散进行混合,我们关注甲烷入口什么时候会出现显著量的空气(亦即甲烷浓度显著降低),并且按两种情况考虑,第一种情况:出口未关闭;第二种情况:出口也随即很快关闭。对于第一种情况,相当于还有一个空气源,源源不断进入管道系统,足够久时间后管道系统内应该接近于完全由空气占据;第二种情况,相当于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管道系统内残余的空气和甲烷进行混合至均匀。2建模与网格创建如下的二维平面模型,划分四边形结构化网格。3边界条件与求解设置湍流模型我们选择k-e两方程模型,按如下设置。开启组分输运模型,组分为甲烷和空气,物性参数采用默认设置,需要指出的是,本案例的一个关键参数是扩散系数,这会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甲烷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应该有比较权威的实测值。甲烷入口和空气入口均设置为速度入口,速度分别为1m/s和5m/s,组分分别为100%甲烷和100%空气。出口为压力出口,回流组分为100%空气,表压为0Pa,表征外部大气环境。开启重力选项,这个设置对于模拟实际情况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把密度差引起的自然对流也考虑进去。需要指出的是,实际上温度场也很重要,倘若计算域内的不同位置具有显著的温度差异,则还需要考虑温度的影响,因为温度影响密度从而影响对流。说到底,这是一个自然对流、扩散的综合问题。当然,考虑的因素越多,计算就越复杂,对于工程实际,这些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采用动网格的event来模拟入口和出口的关闭,即在某个时刻将原先的边界条件改为壁面边界。本案例工况1:在0.5s时将甲烷入口和空气入口改为壁面;工况2:在0.5s将所有入口和出口改为壁面。先采用稳态求解获得初始速度场和浓度场,在此基础上开展瞬态计算,时间步长取0.02s。创建一个监视器,监测甲烷入口位置的甲烷平均浓度。4计算结果首先,获得的初始稳态浓度场如下。工况1,一分钟内甲烷入口的甲烷平均浓度曲线如下,可以看出约在10s后空气便扩散到了甲烷入口,后续空气含量越来越多,我们没有监测空气入口的甲烷含量,实际上该位置的甲烷也会越来会多。60s时,甲烷入口的平均浓度为98.69%,空气入口的甲烷含量为7.4%。工况2,一分钟内甲烷入口的甲烷平均浓度曲线如下,同样可以看出约在10s后空气便扩散到了甲烷入口,后续空气含量越来越多。60s时,甲烷入口的平均浓度为98.35%,空气入口的甲烷含量为7.8%。本案例讨论的问题在SOFC系统测试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系统出现急停的时候,如果未在燃料管路继续通入还原性气体,氧气会往阳极扩散,可能会对电堆阳极带来氧化的风险。当然,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第一是在高温下的急停,氧气扩散的同时也会与燃料发生氧化反应,氧分子也在被消耗掉;第二是达到电堆阳极的氧气浓度未必短时间内很高,可能即使被氧化,也可以在后续的启动中进行还原,当然前提是氧化不是很严重,如果很严重则可能氧化镍会将电池片挤裂。另外,当扩散距离越远时,所需的时间越长,理论上在氧分子到达阳极这段时间内还有时间对系统进行应急处理,而这个时间是可以通过仿真计算进行估计的。总的来说,在系统急停时最好能第一时间通入还原性气体,这样阳极就不会存在氧化的风险了。来源:仿真与工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