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机电君突然想,如果想分析在匀加速运动过程的物体的状态该怎么分析呢?直接进行加速度分析?又好像不合理,并不是分析加速过程的。所以就搜索了一下,可以用惯性释放来解决这个问题。

Inertial Relief(惯性释放)是在结构仿真中,尤其是进行加速度分析时,一个非常关键但又容易误解的功能。
Inertial Relief 是一种用于静态结构分析的数值计算方法,它允许我们分析一个在空间中没有外部约束(或约束不足)的自由物体,在承受恒定惯性载荷(如重力、加速度)时的内部应力和变形。
物理状态:物体在自由飞行、自由下落或在太空中移动。
受力特点:外力总和为零(ΣF=0),但内部力(惯性力)不为零。
计算目标:求解在这种“动态平衡”状态下的内部应力分布。
想象一个飞行中的飞机,它只受到重力和发动机推力的作用。在静力学中,如果一个结构没有被固定(存在刚体自由度),施加一个力会导致它产生无限的刚体 位移,从而使基于矩阵求解的有限元方法失败(方程 [K]{x}={F} 中的刚度矩阵 [K] 是奇异的)。
困境:
给这个飞机模型施加了一个 Fixed Support,然后再加重力,软件会认为飞机被钉在了空中,然后在支撑点产生巨大且不真实的应力,这完全违背了物理事实。
惯性释放的解决方案:
计算惯性力:软件首先根据你施加的加速度(如重力)和结构的质量分布,计算出作用在整个结构上的惯性力(F_inertial = -m * a)。
生成平衡反力:然后,软件自动计算出一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衡力”(或称为“反作用力”)。这组力在数学上等价于一个虚拟的支撑,它刚好与惯性力平衡。
求解静态方程:在引入了这组平衡力之后,结构在数学上就处于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ΣF=0)。此时,有限元方程不再是奇异的,可以顺利求解出结构在惯性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内部应力和变形。
关键理解: 这组平衡力是软件内部计算的、虚拟的,它不代表任何真实的外部约束。它的唯一目的是让静力学求解成为可能。
在 ANSYS Workbench 中,当你的结构是一个自由体,并且主要载荷是惯性载荷时,就应使用惯性释放。
典型应用场景:
航空航天:飞行中的飞机、火箭、卫星在承受机动过载或持续加速度时的应力分析。
汽车:紧急刹车或加速时,未固定部件的应力分析。
通用机械:任何在空间中自由移动并承受加速度的部件。
跌落测试模拟(简化):在自由下落阶段的分析。
设置分析属性:
在 Workbench 项目流程图(Project Schematic)中,右键点击 Static Structural 单元格。
选择 Properties。
在属性窗口中,将 Inertial Relief 选项设置为 On。
施加载荷:
正常施加你的惯性载荷,如 Standard Earth Gravity(标准地球重力)或 Acceleration(加速度)。
【至关重要】不要施加任何其他支撑!
一旦打开了惯性释放,就不要再施加 Fixed Support、Displacement 等任何约束(除非这些约束在物理上真实存在,并且是你分析的一部分)。
施加额外的支撑会与惯性释放的计算逻辑冲突,导致错误结果。
把惯性释放想象成用一个非常巧妙的方式“托住”你的模型来进行测量,但这个“托举”的力不会影响模型本身的变形。
没有惯性释放:你试图测量一个飘在空中的气球的变形,但它总是飘走,你无法稳定测量。
有惯性释放:你用一股无形的、均匀的力场(就像科幻片里的力场)把气球稳定在空间中的一个位置,这样你就能准确地测量出它自身的变形和内部应力了,而这股力场本身并不会导致气球变形。
结果解读:
惯性释放分析得到的位移结果是相对的,它表示的是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相对变形。总的刚体 位移是未被定义的,也是没有物理意义的。
应力结果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应力是物体内部的相互作用,与刚体运动无关。
与动力学的区别:
惯性释放用于静态分析,模拟的是恒定加速度的稳态效应。
如果加速度是瞬态的(如冲击),你需要使用 Transient Structural(瞬态动力学)分析,在那里结构的惯性效应会自然地被动力学方程考虑,不需要惯性释放。
不支持的情况:
并非所有类型的单元和材料都支持惯性释放计算。
在涉及接触非线性等问题时,需要谨慎使用。
Inertial Relief(惯性释放) 使我们能够准确地模拟自由体在惯性载荷下的内部应力。其核心操作就是:打开开关,施加加速度,然后不再施加任何其他支撑。
网络整理,仅限内部分享,禁止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