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概念理解-Inertia relief惯性释放

31分钟前浏览18

有天机电君突然想,如果想分析在匀加速运动过程的物体的状态该怎么分析呢?直接进行加速度分析?又好像不合理,并不是分析加速过程的。所以就搜索了一下,可以用惯性释放来解决这个问题。


 Inertial Relief(惯性释放)是在结构仿真中,尤其是进行加速度分析时,一个非常关键但又容易误解的功能。


一、核心概念:它是什么?

Inertial Relief 是一种用于静态结构分析的数值计算方法,它允许我们分析一个在空间中没有外部约束(或约束不足)的自由物体,在承受恒定惯性载荷(如重力、加速度)时的内部应力和变形。

  • 物理状态:物体在自由飞行、自由下落或在太空中移动。

  • 受力特点:外力总和为零(ΣF=0),但内部力(惯性力)不为零。

  • 计算目标:求解在这种“动态平衡”状态下的内部应力分布。

二、为什么需要它?—— 解决“刚体运动”问题

想象一个飞行中的飞机,它只受到重力和发动机推力的作用。在静力学中,如果一个结构没有被固定(存在刚体自由度),施加一个力会导致它产生无限的刚体 位移,从而使基于矩阵求解的有限元方法失败(方程 [K]{x}={F} 中的刚度矩阵 [K] 是奇异的)。

困境:

给这个飞机模型施加了一个 Fixed Support,然后再加重力,软件会认为飞机被钉在了空中,然后在支撑点产生巨大且不真实的应力,这完全违背了物理事实。

惯性释放的解决方案:

  1. 计算惯性力:软件首先根据你施加的加速度(如重力)和结构的质量分布,计算出作用在整个结构上的惯性力(F_inertial = -m * a)。

  2. 生成平衡反力:然后,软件自动计算出一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衡力”(或称为“反作用力”)。这组力在数学上等价于一个虚拟的支撑,它刚好与惯性力平衡。

  3. 求解静态方程:在引入了这组平衡力之后,结构在数学上就处于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ΣF=0)。此时,有限元方程不再是奇异的,可以顺利求解出结构在惯性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内部应力和变形

关键理解: 这组平衡力是软件内部计算的、虚拟的,它不代表任何真实的外部约束。它的唯一目的是让静力学求解成为可能。

三、何时使用惯性释放?

在 ANSYS Workbench 中,当你的结构是一个自由体,并且主要载荷是惯性载荷时,就应使用惯性释放。

典型应用场景:

  • 航空航天:飞行中的飞机、火箭、卫星在承受机动过载或持续加速度时的应力分析。

  • 汽车:紧急刹车或加速时,未固定部件的应力分析。

  • 通用机械:任何在空间中自由移动并承受加速度的部件。

  • 跌落测试模拟(简化):在自由下落阶段的分析。

四、如何在 ANSYS Workbench 中正确使用?

  1. 设置分析属性

    • 在 Workbench 项目流程图(Project Schematic)中,右键点击 Static Structural 单元格。

    • 选择 Properties

    • 在属性窗口中,将 Inertial Relief 选项设置为 On

  2. 施加载荷

    • 正常施加你的惯性载荷,如 Standard Earth Gravity(标准地球重力)或 Acceleration(加速度)。

  3. 【至关重要】不要施加任何其他支撑!

    • 一旦打开了惯性释放,就不要再施加 Fixed SupportDisplacement 等任何约束(除非这些约束在物理上真实存在,并且是你分析的一部分)。

    • 施加额外的支撑会与惯性释放的计算逻辑冲突,导致错误结果。

五、简单的理解

把惯性释放想象成用一个非常巧妙的方式“托住”你的模型来进行测量,但这个“托举”的力不会影响模型本身的变形。

  • 没有惯性释放:你试图测量一个飘在空中的气球的变形,但它总是飘走,你无法稳定测量。

  • 有惯性释放:你用一股无形的、均匀的力场(就像科幻片里的力场)把气球稳定在空间中的一个位置,这样你就能准确地测量出它自身的变形和内部应力了,而这股力场本身并不会导致气球变形。

六、重要注意事项

  1. 结果解读

    • 惯性释放分析得到的位移结果是相对的,它表示的是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相对变形。总的刚体 位移是未被定义的,也是没有物理意义的。

    • 应力结果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应力是物体内部的相互作用,与刚体运动无关。

  2. 与动力学的区别

    • 惯性释放用于静态分析,模拟的是恒定加速度的稳态效应。

    • 如果加速度是瞬态的(如冲击),你需要使用 Transient Structural(瞬态动力学)分析,在那里结构的惯性效应会自然地被动力学方程考虑,不需要惯性释放。

  3. 不支持的情况

    • 并非所有类型的单元和材料都支持惯性释放计算。

    • 在涉及接触非线性等问题时,需要谨慎使用。

总结

Inertial Relief(惯性释放) 使我们能够准确地模拟自由体在惯性载荷下的内部应力。其核心操作就是:打开开关,施加加速度,然后不再施加任何其他支撑


网络整理,仅限内部分享,禁止商用



来源:机电君
Workbench静力学瞬态动力学非线性通用航空航天汽车材料ANSY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22
最近编辑:31分钟前
ErNan.Chen🍃
硕士 | CAE工程师 即物而穷其理
获赞 49粉丝 83文章 9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基于全参数化模型的上车身结构优化设计

针对某轿车上车身在概念设计阶段进行结构优化设计。首先,通过SFE CONCEPT软件创建上车身全参数化模型,将SFE模型生成的网格与下车身CATIA数据网格进行耦合,得到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白车身刚度、模态分析;接着,利用白车身网格和其他整车系统网格,创建整车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小偏置碰、顶压和侧碰等安全工况分析;最后,利用拓扑优化、截面优化等手段,优化车身的刚度及模态性能,同时结合碰撞结果进行安全工况的优化。基于全参数化概念模型,提早开始CAE分析工作,综合识别车身结构刚度、模态、碰撞等问题并优化达标,在仅增重3.4 kg(0.91%)的前提下,车身扭转刚度提升3980 N·m/°,顶压工况最大顶压力优化后达到整车重量的4.76倍,小偏置工况乘员舱最大侵入量优化后下降约13%,侧碰工况生存空间优化后提高73%,B柱对应腹部侵入速度下降12.8%,前门对应腰部侵入速度下降12%。 模型搭建 因为这里是基于某成熟架构开发的轿车,其下车体已具备网格模型。故只创建上车身的SFE模型,然后将上车身SFE模型网格与下车体网格进行耦合,得到全参数化白车身网格模型。基于全参数化车身网格模型,按照如表1所示的性能分析项清单,进行性能分析及优化,最终输出一个性能满足目标的上车身几何模型,指导车身设计部门进行详细数据制作,以达到仿真驱动设计的目标。表1 全参数化车身分析项清单 上车身全参数化模型搭建 传统的参数化建模多为显式参数化建模技术,即利用Morph工具对有限元网格进行改变。虽然部分建模软件提供了“Remesh”功能,但因其是利用结构参数作为输入,而非用数学关系来定义结构模型,从而很难实线较大的几何变形和零件间复杂装配关系的更新,导致变形后的网格质量较差。SFE CONCEPT软件利用隐式参数化建模方法,单个模型几何形状由3种类型参数控制:基点、基线和截面。系统级模型通过拓扑关系相连接,一旦修改上述的任一参数,与其相关的所有几何体都会产生相应变化。参数化模型搭建完成后,赋予其材料属性,通过网格划分功能生成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相应的性能分析。利用SFE CONCEPT软件,基于造型CAS、上车身主断面、止口数据和参考结构,创建某架构轿车上车身的全参数化模型,为提高建模效率,建模中忽视了工艺孔、减重孔等特征,如图所示。 图 上车身SFE模型 上、下车身网格耦合将上车身SFE模型生成的网格,按照上下车身连接规范,在有限元前处理软件ANSA中进行模型耦合,得到分析优化用的白车身网格模型,如图所示。图 上、下车身网格耦合上车身的结构影响小偏置碰、顶压、侧碰、NVH和扭转刚度等多个性能,是多学科的耦合问题,为得到整体最优结果,按照主要影响性能的不同,将上车身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1、A柱+门槛+B柱区域;2、天窗+顶盖横梁区域;3、C环+衣帽架+后围区域。采用分区域分工况的策略进行优化,如图所示。 图 上车身分区域分工况优化车身结构性能初始分析扭转刚度车身扭转刚度分析边界条件如图5所示,固定左后减震器弹簧安装点的123自由度,右后减震器安装点的13自由度,以及前保险杠中点的Z向平动自由度,并在左右前减震器弹簧的安装点上施加大小为2000 N·m的扭矩,即施加方向相反、大小为F=2000/L的力,其中,L是左右前减震器的两个安装点的Y向距离。 图 扭转刚度分析边界条件 利用Optistruct求解器计算车身扭转刚度,得到白车身扭转刚度的初始分析结果为22930 N·m/°,距离目标值25000 N·m/°还有一定的距离,需对结构进行优化。NVH性能车身模态作为车身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每一阶模态有固定的振动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对于上车身结构来讲,一阶扭转模态、顶盖前、后横梁模态、风挡下横梁模态、流水槽模态和衣帽架模态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因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上述模态频率如果偏低的话,很容易被路面或发动机的激励激发出来,导致车内乘客感觉车身抖动、噪声等NVH问题,所以对于控制整车的发动机噪声、路面噪声等问题,车身模态是基础。对于车身NVH问题,在概念设计阶段,需重点考虑车身框架结构和截面尺寸的设计。白车身模态分析采用兰索士法,无约束自由状态,分析频率范围为0~100Hz,求解器采用的是Optistruct软件。分析得到的与上车身相关的关键模态频率值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一阶扭转模态、顶盖前横梁模态、顶盖后横梁模态的初始分析结果不满足目标值要求,需对结构进行优化。 表2 上车身关键模态初始分析结果 序号 分析项 目标值/Hz 初始结果/Hz 1 一阶扭转模态 49 47.3 2 顶盖前横梁模态53 50.8 3 顶盖后横梁模态75 52 4 风挡下横梁模态70 72 5 流水槽模态 83 88 6 衣帽架模态 85 70 碰撞分析体现汽车品质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被动安全,而和上车身密切相关的三个工况就是小偏置碰、顶压和侧碰。创建上述三个工况的整车碰撞分析模型,并利用Ls-Dyna软件进行求解,仿真结果如图所示。对于小偏置工况,A立柱底部及门槛变形较为严重;对于侧碰工况,B柱下端及门槛变形较大,侵入速度超标;对于顶压工况,初始结构仅仅能4.2倍整车重量的顶压力,未达到4.4倍的目标值。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后续的重点优化对象为A柱、B柱和门槛结构。图 碰撞工况初始分析结果结构优化拓扑优化根据总布置空间要求,创建上车身包络空间,采用六面体实体网格划分,将该实体单元设为拓扑优化的设计变量,以白车身扭转刚度大于25000N·m/°为优化约束,车身重量最轻作为优化目标,进行上车身的拓扑优化分析。采用Hypermesh软件进行拓扑优化分析模型的搭建,如图所示。 图 拓扑优化分析模型 基于工程经验对拓扑优化结果进行工程可实施方案解读,并利用SFE CONCEPT软件快速建模的优势,对解读出来的大量不同优化方案进行验证。综合考虑质量、成本、总布置、造型等因素,得到9个工程可实施的性价比高的优化方案,如表3所示。 表3 拓扑优化结果解读 优化前后的车身扭转刚度对比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利用拓扑优化手段,在仅仅增重3.4 kg(0.91%)的前提下,车身扭转刚度提升3980N·m/°,提升效果显著。 表4 车身扭转刚度优化前后对比模态优化针对车身前、后横梁模态以及衣帽架模态的优化问题,因概念设计阶段的总布置等方案还没有冻结,首先考虑的优化方案就是增大结构的截面或增加必要的传力路径,这样付出的重量代价最小,且效果提升明显。针对车身模态优化问题,提出如图所示的优化方案,包括:1. 增大顶盖前横梁截面的Z向尺寸18mm; 2. 增大顶盖后横梁截面的Z向尺寸11mm; 3. 在衣帽架大面上增加两根支撑梁,料厚为0.7mm。 图 顶盖前、后横梁和衣帽架模态优化方案 上文拓扑优化方案,在提高车身扭转刚度的同时,也会有利于车身模态的提升。经过优化后的车身模态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后的上车身关键模态频率值均已达标,为后续的整车的NVH目标达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5 上车身关键控制模态优化前后结果对比序号 分析项 目标值/Hz 初始结果/Hz 优化结果/Hz 1 一阶扭转模态 49 47.3 49.5 2 顶盖前横梁模态53 50.8 54.8 3 顶盖后横梁模态75 52 76.8 4 风挡下横梁模态70 72 71.8 5 流水槽模态 83 88 86.8 6 衣帽架模态 85 70 85.2 碰撞优化针对车身结构问题,优化方案如图9所示,包括:(a) 延长A柱加强件的长度,一直到B柱后; (b) 将B柱内加强Patch板长度延长112 mm,加强对B柱根部的支撑; (c) 在门槛梁中部增加一个加强Patch板,料厚为1.2 mm;同时增加一个支架,料厚为1.4 mm;(d) 在A立柱根部增加一个加强件;门槛梁前部增加一个加强板; (e) 将B柱内板的料厚从1.9 mm变为2.4 mm;B柱内加强Patch板料厚从1.2 mm变为1.4 mm。 图 碰撞工况优化方案 通过优化,小偏置工况的侵入量改善明显,达到目标值要求,变形如图所示。图 优化后小偏置工况变形图 乘员舱各位置处侵入量优化前后的对比,如表6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优化,最大侵入量降低13%,门槛、A柱上铰链、上仪表板、左下方仪表板等位置的侵入量均已达标。 表6 乘员舱各位置处侵入量优化前后对比侧碰工况侵入量和生存空间经过优化均满足要求,变形图和生存空间图如图所示。图 优化后侧碰变形图和生存空间图 侧碰关键指标优化前后对比,如表7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优化,生存空间提升73%,B柱对应腹部侵入速度下降12.8%,前门对应腰部侵入速度下降12%。表7 侧碰关键指标优化前后对比 顶压工况最大顶压力优化后达到整车重量的4.76倍,满足4.4倍的目标要求,顶压力曲线图如图所示。图 顶压力曲线图来源:机电君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