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航空发动机服役可靠性,对发动机Ti₂AlNb基合金一体化燃烧室机匣开展静强度试验。设计了完整夹具、密封装置和应力应变等测试设备,获取机匣破坏临界压力,并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进行应力应变仿真以验证静强度试验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设计的夹具强度满足一体化燃烧室机匣试验要求,且通过位移、应变测量敏感位置测得的90°方向测点的应变值明显高于0°和45°方向测点的,破坏表面应力主要受90°方向上主应力作用;在0.5MPa密封性加载试验中,不同应变位置的相同应变测点变化曲线大致重合,保载阶段应变能在有效范围内保持不变;在设定工况载荷下,机匣部件在12MPa时出现破坏,在15.2MPa时完全破裂失效,试验件结构最大应变为-3779με,最大位移为4.07mm,失效位置与仿真结果大致吻合,证明了搭建的测试平台和分析方法能保证完整的机匣静强度试验有效开展。
关键词:一体化燃烧室机匣;密封性试验;静强度试验;Ti₂AlNb基合金;航空发动机
引言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机匣是保证发动机安全服役的关键部件,其外形结构复杂,发动机不同型号、不同部位,其机匣形状各不相同。燃烧室机匣作为燃烧室部件的主要传力件之一,包容着速度约为150m/s的高速流动的高温、高压燃气,在进行能量释放过程中承受着最大的压差,但其具有明显的薄壁结构特点,机匣一旦破裂,燃烧室内燃烧压力、温度以及油气匹配将发生巨大改变,甚至可能导致爆炸燃烧,直接威胁航空发动机安全。因此,研究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机匣静强度对于提升发动机性能、保证飞机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发动机燃烧室机匣常见故障做出系列研究。一般而言,由于燃烧室机匣的主要故障模式是焊缝开裂和壁面破裂,其发生静强度破坏故障的直接后果是丧失承力功能并导致高温气体外泄,无法控制火焰并损坏发动机。发动机适航条款规定了燃烧室机匣作为静承压件,需要满足在耐压压力下不出现超过使用限制的永久变形,在过压压力下不发生破裂。因此,在发动机服役之前必须对发动机燃烧室机匣进行静强度试验。胡靖宇和杨眉等对燃烧室前机匣、燃烧室后外套及火焰筒进行了工作载荷下的应力分析,分别采用Neuber法、工程弹塑性法、真实弹塑性法对发动机压应力载荷下的应力应变进行数值仿真,验证了机匣在内压作用下环向应力较大、产生沿轴向开裂的损伤模式;Kim等采用有限元的方法预测了燃烧室圆筒板的屈曲强度;Hanachi等、林京等和陈大光等学者致力于研究航空发动机机匣的故障诊断模型,但多停留在简化的仿真模拟或单一环境故障诊断层面,并未实际进行发动机燃烧室部件试验,因此获取的数据具有较大局限性,预测的准确度与实际情况往往出入较大。与此同时,不同机匣材料焊缝处的抗裂纹能力也能对静强度造成影响。不可忽视的是,整体机匣结构复杂,其静强度试验成本过高、技术要求高且繁琐,如何有效地开展机匣静强度试验一直困扰着工程一线技术人员。同时,在进行静强度试验时对装置的密封性能和夹具设计的要求极为苛刻。
本文通过对航空发动机一体化燃烧室机匣进行密封性试验和静强度试验,简化了试验流程,对夹具的可靠性进行系统设计并通过仿真计算进行验证。
试验系统设计
1.1 试验件
典型航空发动机的基础结构由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尾喷管和机匣构成,如图1所示。机匣是整个发动机的基座,由圆筒形或圆锥形的壳体和支板组成。
图1 航空涡扇发动机的构成
机匣的服役环境非常恶劣,因此对其强度的要求极高。根据设计结构特征,机匣又可以分为环形机匣和箱体机匣。本文所研究的航空发动机燃烧室一体化机匣属于整体环形机匣,由机匣壳体和表面凸台等结构组成,消除了焊缝干扰,该机匣有很好的气动效应,但存在复杂的自由旋转射流,威胁结构的稳定性。机匣壳体是燃烧室机匣成型件的前道工序,为旋压工艺制成,整体呈圆台状结构,主要负责为壳体表面众多凸台特征提供结构基础。壳体小端直径约为338mm,大端直径约为493mm,高度约为153mm,其3维设计模型和实物如图2所示。
图2 试验件3维设计模型和实物
燃烧室机匣试验件由Ti2AlNb基合金铸造而成,经测试实际化学组成为Ti22Al25Nb,其化学组成和常温下的力学性能分别见表1、2。
表2 Ti22Al25Nb合金在常温环境下的力学性能
1.2 试验结构安装
1.2.1 试验组件安装
首先需要对试验件夹具,如固定盘、前端转接段、后端转接段、盖板进行设计。各部分夹具的CAD设计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夹具各部分CAD设计结果(单位:mm)
对试验件及夹具组成的试验系统进行安装,安装完成的试验件整体结构如图4所示。从图4(a)中可见密封圈的位置,在密封槽①处安装密封圈并与固定盘连接,然后再在密封槽②、③处安装密封圈将试验件前、后端分别与前、后内端转接段连接;完成连接后在密封槽④、⑤处安装密封圈,并将安装好前后转接端的试验件由上端往下缓缓放入;在密封槽⑥处安装密封圈,完成后与试验件外圈法兰盘连接;将拉杆由下往上装入试验件内,在拉杆上装上滑轮支架,由试验件上测量点引出位移线,经滑轮导向伸出夹具外;在密封槽⑦、⑧处安装密封圈,完成后由上至下装入后端连接段内;盖板上端依次装入压盘螺母,将螺母背紧,再将箍盘套入后端连接段完成安装。
图4 试验件整体结构
1.2.2 位移计的安装
位移测量位置为滑轮固定盘位置对应的内机匣内表面(图4(c)),试验件数据测量点位如图5所示,16个位移测点沿该截面周向均匀分布。
图5 试验件数据测量点位
位移测量选用顶杆式位移计40套,测量精度为±0.5%,直线式位移传感器量程为50mm,其精度为±0.5%,由于内机匣内部空间狭小,无法直接安装位移计,故试验件的位移测量采用间接测量方案进行,具体的操作如下。
(1) 按照设定位置(图5(b))在试验件内表面位移测量位置粘贴16个粘接块,在拉杆对应高度处安装位移支架(位移支架上装有外径为φ10的滑轮,共计16个),将软钢丝绳一端与粘接块连接,另一端由滑轮进行导向后,穿出试验夹具外与位移计连接,通过此方式测量试验件内表面的位移,位移计的安装如图6所示。
图6 位移计安装
1.2.3 应变片的粘贴
应变片的粘贴情况如图7所示。根据工程经验和前期试验结果,将应变片粘贴在距离后端转接段约100mm左右区域(图7(a))。应变位置为图5(b)中沿机匣环形几何周向均匀分布的4个应变测点。按照图示贴片方向对测点进行编号,每个应变位置共有3个应变测点,即0°测点、45°测点和90°测点,分别命名为应变测点XX-1、XX-2、XX-3,在试验件表面粘贴灵敏系数为2.17±1%的三向(0°、45°、90°)应变片。
图7 应变片粘贴
1.2.4 加压设备的安装
为了保证试验加载正常进行,需要对试验件进行预加压处理以验证结构密封性,加压设备直接与试验件加压口连接向试验件进行加压,加压设备安装如图8所示。
图8 加压设备安装
将位移计、应变片以及加压设备全部安装完毕后的整体试验系统如图9所示。
图9 整体试验系统
将试验件加压口通过液压管道与MTS加载设备连接,液压管道中装有压力传感器,将压力实时反馈给MTS加载系统,MTS加载系统根据压力反馈值控制加压泵进行加压。试验加载原理如图10所示。
图10 试验加载原理
试验万案与参数测定
2.1 试验方案
实际燃烧室机匣所受的主要载荷为内部压力(一般为10MPa以内)、法兰边轴向力、法兰边扭矩,本文试验不考虑法兰边轴向力、法兰边扭矩的影响,施加给定压力对试验件进行常温静力试验,试验项目见表3。密封试验的加载过程为:内腔压力为0.5MPa,缓慢加载,保载时间为3min,加卸载3次;静强度试验的加载过程为:缓慢加载直至一体化燃烧室机匣试验件破坏,2MPa之前加载速率为0.3MPa/min,2MPa之后加载速率为0.2MPa/min。
表3 试验项目
在试验前需详细检查试验件与夹具连接处紧固螺栓,确认加压设备连接和控制准确、采集系统线路连接正常。调试数据测试系统到试验状态即可开始试验,要注意在试验过程中对试验状态进行监控以及数据采样,并在试验结束后保存和检查数据。
2.2 试验参数测定
由于燃烧室机匣在内压作用下会对其横截面内表面的位移参数及应变参数造成影响,故将机匣横截面内表面的位移参数及应变参数作为本次试验的试验参数来校核燃烧室静强度。
正式试验前需进行预试验,选用2个位移计模拟试验件变形时位移计的测量情况进行位移测量。具体的测量方法为:将1#位移计与 2#位移计安装到位,并将2个位移计通过软钢丝绳连接,中间通过滑轮进行导向,先将1#位移计分级伸出,采集1#、2#位移计数据,再将1#位移计分级收回,采集1#、2#位移计数据。位移测量预试验实物如图11所示。为了保证软钢丝绳经滑轮导向后产生变形损耗在可接受或误差计算范围内,首先将钢丝绳位移与实际位移进行对比,经预试验可知,经滑轮导向后的位移(2#位移计)值均小于实际值(1#位移计),且最大误差为1.54%,反复进行试验加载直至1#位移计与2#位移计的误差在0.02%以内。校正好之后,位移采用顶杆式位移计进行测量,数据采样方式为单次采样。
与此同时,使用DH3821静态应变采集仪进行数据采集,对应位移传感器测量,数据采样方式也为单次采样。
图11 位移测量预试验实物
试验结果分析
3.1 夹具可靠性校核
为保证试验顺利进行,试验前对所有夹具进行了强度可靠性校核计算。保证模拟加载情况与实际加载情况保持一致,即密封条件下加载至15MPa,以获取试件强度敏感位置,并通过确定该敏感位置来确定最终位移、应变测点。
对于整体夹具,其承受最大应力的部位在后转接段外侧圆筒上,距离夹具压盘上端157mm处,即距离一体化燃烧室机匣小端100mm处,最大应力值为703.38MPa;承受最小应力的部位在外侧圆筒紧固件上,其承受的最小应力为0MPa;其水平方向的最大变形为1.0593mm,最小变形为0mm,垂直方向的最大变形为0.50823mm,最小变形为-0.44747mm。其应力分布如图12所示。
图12 整体夹具应力分布
夹具上转接段承受最大应力的部位在底部,最大应力值为370.2MPa;承受最小应力的部位在顶端,最小应力为5.6543MPa;其水平方向的最大变形为0.46294mm,最小变形为0.26069nm,垂直方向的最大变形为0.3895mm,最小变形为0.24346mm。上转阶段应力分布如图13所示。
图13 上转接段应力分布
夹具的下转接段承受最大应力的部位在顶端,最大应力值为512.1MPa;承受最小应力的部位在底端,最小应力为32.317MPa;其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最大变形分别为0.59168mm和0.12957mm,下转接段应力分布如图14所示。
图14 下转接段应力分布
计算结果表明,夹具强度满足试验要求,并通过建模计算结果可得出夹具应力最大位置位于下端转接段95.8mm区域,该位置大致与试验设计吻合,并将其视为强度敏感位置,在此位置进行位移值与应变值的测量。
3.2 密封试验结果
缓慢加压至0.5MPa进行密封性试验,保载时间为3min,共加卸载3次,数据实时记录的密封试验结果如图15所示。
图15 密封试验结果
当试验加压达到0.5MPa时(图15(a)),各测试点位所得应变值如图15(b)所示,在4个应变位置的应变测点1处,应变值会随着密封性试验次数的增加逐步增大,而测点2、3的应变值随着密封性试验次数的增加逐步减小,故得出结论,密封性试验会使试验件沿径向略微扩张,沿轴向收缩。从图15(c)、(d)中可见,其中4处不同应变位置的相同应变测点变化曲线大致重合,升压阶段应变增大,保载阶段应变保持不变,降压阶段应变下降。从图15(e)、(f)中可见,大部分位移-压力曲线满足升压阶段位移增大、保载阶段位移保持不变、降压阶段位移下降的规律。部分位移数据出现非线性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试验位移数据整体偏小,位移连接方式中使用的钢丝绳为柔性连接,当变形较小时数据误差相对偏大,故部分数据出现非线性情况(仍在可接受范围内)。
整个密封试验中试验件均无漏油、掉压情况出现。试验完成后,目测检查试验件及支持夹具,各结构也没有出现明显变形、偏斜等非正常情况。在该工况载荷下试验件结构最大应变为-146μs(测点2-3),最大位移为0.08mm(测点4)。
3.3 静强度试验结果
缓慢加载至一体化燃烧室机匣试验件破坏,2MPa之前加载速率为0.3MPa/min,2MPa之后加载速率为0.2MPa/min。不同部位监测数据如图16所示。
图16 不同部位监测数据
从图16(a)中可见,在8800s时机匣试验件内压达到最大应力值15.2MPa,随即迅速发生破坏;从图16(b)、(c)中可见,各应变测点的应变-压力曲线中4处不同应变位置的相同应变测点变化曲线大致重合,表现为应变随压力上升而不断增大,直至机匣破裂;从图16(d)、(e)中可见,除16号测点外其他测点均大致满足随应力增大位移不断增大的规律。位移测点16的数据出现异常,其主要原因是位移计转接的钢丝绳经滑轮导向时出现卡滞,导致试验数据不规则。
在试验过程中加压至12MPa时,检测数据出现轻微掉压,随即密切关注压力上升情况;继续加压至15.2MPa时,试验压力突然掉压至4.5MPa,说明试验件可能发生破坏,立即停止试验,将试验压力卸载至0MPa。
拆卸试验件及夹具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夹具无明显变形、破坏情况,部分密封圈出现稍微变形但不影响使用,经仔细检查,在测点3-3附近出现较大断裂面,其余监测部位出现较小裂口。因此可以推测出:导致试验过程中掉压的原因是测点3-3附近在压力上升至12MPa时出现较大变形但未完全损坏,使整体装置的密封性变差出现轻微掉压现象。继续打压至15.2MPa时装置监测部位出现严重损坏,密封失效,使试验发生较大掉压情况,燃烧室机匣破坏,燃烧室机匣断裂部位如图17所示。在该工况载荷下试验件结构最大应变为-3779με(测点3-3),最大位移为4.07mm(测点3)。
图17 燃烧室机匣断裂部位
结论
(1) 针对Ti₂AlNb一体化机匣静强度试验过程复杂、实施难度大等问题,系统设计了完整夹具、密封装置和应力应变测试等设备,并给出一种简易的试验测量方案,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应力应变仿真,验证夹具强度,获取位移、应变测量敏感位置,有效指导了试验开展。
(2) 在开展静强度试验之前进行了3次加卸载密封性试验,随着加压次数的增加,相同应力条件下(0.5MPa)应变位置90°测点的值明显高于0°和45°应变测点的,破坏表面应力主要受90°主应力作用;0.5MPa密封性加载试验中不同应变位置的相同应变测点变化曲线大致重合,保载阶段应变能在有效范围内保持不变而径向应变不断增大,经3次缓慢加载至0.5MPa并保温3min后,试验件密封性良好,无漏油、掉压现象。
(3) 在静强度试验中缓慢加压,机匣部件加载至12MPa时试验件破坏,在15.2MPa时,机匣部件完全破裂失效。试验件结构最大应变为-3779με,最大位移为4.07mm,失效位置与仿真结果大致吻合,有效地证明了搭建的测试平台能开展完整的机匣静强度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