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显示动力学分析中的质量缩放方法

10小时前浏览46

1. 前言  

显式动力学分析(如碰撞、冲压等高度非线性问题)中系统的稳定时间增量非常小,大约在1e-9s~1e-7s 量级,远低于隐式分析的时间步长,之所以采用这么小的时间增量,是为了保证显式求解的精度,如果稳定时间增量过大,超出系统的稳定极限,会导致数值结果不稳定显式动力学过程稳定时间增量的估计公式为:  

质量缩放(Mass scaling)是ABAQUS中提升显式动力学分析效率的关键技术,通过调整单元密度扩大稳定时间增量。在冲压模拟中,当模型包含极小单元或复杂几何形状时,默认时间增量可能过小导致计算耗时过长。通过质量缩放可避免因时间增量过小引发的效率问题,同时保证计算精度。但是过度缩放可能导致仿真结果偏离真实物理行为(如惯性力占比过高),需监控动能与内能的比值,一般认为该比值在5%-10%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分析铝制坯料(2mm厚度)在冲压成型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应力、等效塑性应变),见图1,并对使用质量缩放技术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  

坯料的冲压  

2. 有限元建模  

(1)部件的创建  

由于分析目标是坯料在冲压过程中的状态变化,模具受力状态并不是我们关系的重点。因此上、下模具使用离散刚体建模,坯料使用可变形建模,见图2。  

模具、坯料的建模  

(2)材料、截面属性的设置  

由于上、下模具都是离散刚体,无需赋予材料,只需给坯料赋材料,分别设置铝的密度、弹性、塑性参数,见图3。  

设置坯料材料  

(3)部件的装配  

导入三个部件,调整相对位置,把三个部件按图1装配好。  

(4)分析步的设置  

分析类型选为“动力,显示”,分析时长为0.1s,为了对比有无质量缩放的效果,先不使用质量缩放,见图4,且把该工况下的计算结果作为标准结果,便于与质量缩放后的结果对比。  

设置分析步  

(5)相互作用的设置  

为了方便施加载荷,使用“刚体约束”把两个离散刚体与其参考点连接起来,见图5  

离散刚体与参考点的连接  

由于离散刚体没有赋予材料,因此它是无质量物体,在动力学分析中,还需要设置其质量、惯量,见图6所示。  

设置离散刚体质量、惯量  

坯料冲压成型过程中,上、下模具都需要与坯料接触,因此需要设置两组接触对,接触类型使用“面面接触”,见图7  

上、下模具与坯料的接触对  

接触属性采用最简单的摩擦、硬接触,见图8  

接触属性  

(6)约束、位移的施加  

固定下模具,上模具往下运动65mm,使上、下模具的间隙为2mm(坯料的厚度),见图9  

接触属性  

(7)网格的划分  

使用2mm尺寸划分部件网格,见图10。需要注意的是:离散刚体不需要赋材料属性,但是要划分网格。  

10 划分网格  

(9)提交计算,查看结果  

监测计算过程,稳定时间增量为3.02e-7s,总共计算时间为296s,提取应力、等效塑性应变、动能与内能之比,见图11除了模具与坯料的短暂接触过程,其余时间段,动能都远远小于内能。  

11 无质量缩放的结果  

得到无质量缩放的结果后,接下来使用质量缩放技术计算模型。  

(10)质量放大100  

在分析步模块中,设置质量缩放参数为100,其余按默认设置,见图12  

12 无质量缩放的结果  

(11)提交计算,查看结果  

监测计算过程,稳定时间增量为3.02e-6s(未使用质量缩放时的稳定时间增量为3.02e-7s),总共计算时间为30s,提取应力、等效塑性应变、动能与内能之比,见图13。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使用质量缩放技术后,动能占比提升了,但是在计算时间的后期,动能与内能之比也很小。  

13 质量放大100倍的结果  

(12)质量放大25  

为了丰富比较样本,把质量放大25倍后再计算一次。监测计算过程,稳定时间增量为1.51e-6s,总共计算时间为61s,提取应力、等效塑性应变、动能与内能之比,见图14  

14 质量放大25倍的结果  

3. 结果对比  

为了直观对比质量缩放技术对结果的影响,把以上结果进行了汇总比较,见表1  

由结果可知,质量放大为原来质量的n倍,计算效率是原来的根号n,但是也会带来一定的结果偏差,还是要谨慎使用,需通过后处理验证惯性效应是否可控。


来源:CAE与Dynamics学习之友
Abaqus显式动力学碰撞非线性材料模具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22
最近编辑:10小时前
CAE与Dynamics学习之友
博士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获赞 38粉丝 104文章 4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绑定接触与节点耦合方法对比及结果验证

前言在本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结构有限元网格节点耦合的几个高效方法》中,着重介绍了网格节点耦合的三种方法,因为节点耦合是计算最快、收敛性最好的方法,是最优先选择的方法。但是在对于某些复杂结构来说,使“节点耦合”比较费时间,那么就可以使用别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绑定接触”方法操作简单,计算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合适的方法。本文使用极简结构来说明体网格之间、壳网格之间、体网格与壳网格之间的绑定接触的使用方法,同时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使用“节点耦合”方法再计算一次,对比两种方法结果的差异。1.不同类型体网格的连接假设有一根截面为正方形的杆,一半使用六面体网格划分,另外一半使用四面体网格划分,且分界面网格节点没有耦合,见图1。图1不同体网格的节点没耦合(1)为主面master、从面slaver选择接触单元集,见图2-图3,该设置为面-面接触。图2选择主面单元集图3选择从面单元集(2)设置“绑定接触”。接触类型选择绑定“FREEZE”(字面意思:冻结),SSID选择slaver单元集,MSID选择master单元集,见图4。图4设置绑定接触(3)设置约束、载荷和计算步。计算类型选项“LinearStatic”(线性静态分析),选择约束和载荷,见图5。图5设置约束、载荷和计算步(4)提交计算,结果如图6,最大位移、应力分别为0.0721mm和30.58Mpa。图6绑定接触下的计算结果(5)结果验证。使用六面体重新划分网格,使网格节点耦合,见图7。设置相同的约束、载荷(120*5=100*6,保证端部受力一致),提交计算,结果见图8。最大位移、应力分别为0.0738mm和30.58Mpa,与“绑定接触”下的计算结果接近,但是在接触面的应力云图还是有差异的。节点耦合下的应力云图更加连贯、流畅。图7节点耦合下的模型图8节点耦合下的计算结果在步骤(1)中主面、从面都是选择了单元,属于面-面接触,如果为从面选择节点,见图9,则属于点-面接触,(节点只能在从面上,不能在主面上)。图9从面选择节点点-面接触下,计算结果如图10,最大位移、应力分别为0.0731mm和30.58Mpa,更接近节点耦合下的结果。图10点-面接触下的计算结果2不同类型壳网格的连接假设两种壳网格相交,但是网格节点没有耦合,见图11。图11壳网格的节点没耦合(1)为主面master选择单元、从面slaver选择节点,见图12-图13。图12为主面选择单元集图13为从面选择节点集(2)设置“绑定接触”。解除类型选择绑定“FREEZE”,SSID选择slaver单元集,MSID选择Master单元集。图14设置绑定接触(3)设置约束、载荷和计算步。计算类型选项“LinearStatic”,选择约束和载荷。图15设置约束、载荷和计算步(4)提交计算,结果如图16,最大位移、应力分别为0.27mm和109.9Mpa。图16绑定接触下的计算结果(5)结果验证。重新划分网格,使网格节点耦合,见图17。设置相同的约束、载荷,提交计算,结果见图18。最大位移、应力分别为0.27mm和108.5Mpa,与“绑定接触”下的计算结果接近,但是在接触面的应力云图还是有差异的。图17节点耦合下的模型图18节点耦合下的计算结果3体网格与壳网格的连接假设六面体网格和壳网格相交,但是节点没有耦合,见图19。图19体网格和壳网格节点没耦合(1)为主面master选择单元、从面slaver选择节点,见图20-图21。图20为主面选择单元集图21为从面选择节点集(2)设置“绑定接触”。解除类型选择绑定“FREEZE”,SSID选择slaver单元集,MSID选择Master单元集。(3)设置约束、载荷和计算步。计算类型选项“LinearStatic”,选择约束和载荷。图22设置约束、载荷和计算步(4)提交计算,结果如图23,最大位移、应力分别为0.54mm和272.9Mpa。图23绑定接触下的计算结果(5)结果验证。重新划分网格,使网格节点耦合,见图24。设置相同的约束、载荷,提交计算,计算结果非常大(10的14次方),这是由于体网格与壳网格具有不同自由度造成的。图24节点耦合下的模型为了限制壳单元的旋转,使用刚性单元把壳网格节点与体网格节点连接起来,看上去好像壳网格“插入”体网格内,见图25。图25使用刚性单元连接体网格和壳网格设置完成后,提交计算,结果如图26所示,最大位移、应力分别为0.53mm和273.4Mpa,与绑定接触下结果非常接近。图26节点耦合下的计算结果总结以上计算结果表明,正确使用绑定接触,可得到与节点耦合相近的结果,避免了在节点耦合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结构复杂的结构来说,不失为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来源:CAE与Dynamics学习之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