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式动力学分析(如碰撞、冲压等高度非线性问题)中系统的稳定时间增量非常小,大约在1e-9s~1e-7s 量级,远低于隐式分析的时间步长,之所以采用这么小的时间增量,是为了保证显式求解的精度,如果稳定时间增量过大,超出系统的稳定极限,会导致数值结果不稳定显式动力学过程稳定时间增量的估计公式为:

质量缩放(Mass scaling)是ABAQUS中提升显式动力学分析效率的关键技术,通过调整单元密度扩大稳定时间增量。在冲压模拟中,当模型包含极小单元或复杂几何形状时,默认时间增量可能过小导致计算耗时过长。通过质量缩放可避免因时间增量过小引发的效率问题,同时保证计算精度。但是过度缩放可能导致仿真结果偏离真实物理行为(如惯性力占比过高),需监控动能与内能的比值,一般认为该比值在5%-10%。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分析铝制坯料(2mm厚度)在冲压成型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应力、等效塑性应变),见图1,并对使用质量缩放技术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

图1 坯料的冲压
(1)部件的创建
由于分析目标是坯料在冲压过程中的状态变化,模具受力状态并不是我们关系的重点。因此上、下模具使用离散刚体建模,坯料使用可变形建模,见图2。

图2 模具、坯料的建模
(2)材料、截面属性的设置
由于上、下模具都是离散刚体,无需赋予材料,只需给坯料赋材料,分别设置铝的密度、弹性、塑性参数,见图3。

图3 设置坯料材料
(3)部件的装配
导入三个部件,调整相对位置,把三个部件按图1装配好。
(4)分析步的设置
分析类型选为“动力,显示”,分析时长为0.1s,为了对比有无质量缩放的效果,先不使用质量缩放,见图4,且把该工况下的计算结果作为标准结果,便于与质量缩放后的结果对比。

图4 设置分析步
(5)相互作用的设置
为了方便施加载荷,使用“刚体约束”把两个离散刚体与其参考点连接起来,见图5。

图5 离散刚体与参考点的连接
由于离散刚体没有赋予材料,因此它是无质量物体,在动力学分析中,还需要设置其质量、惯量,见图6所示。

图6 设置离散刚体质量、惯量
坯料冲压成型过程中,上、下模具都需要与坯料接触,因此需要设置两组接触对,接触类型使用“面面接触”,见图7。

图7 上、下模具与坯料的接触对
接触属性采用最简单的摩擦、硬接触,见图8。

图8 接触属性
(6)约束、位移的施加
固定下模具,上模具往下运动65mm,使上、下模具的间隙为2mm(坯料的厚度),见图9。

图9 接触属性
(7)网格的划分
使用2mm尺寸划分部件网格,见图10。需要注意的是:离散刚体不需要赋材料属性,但是要划分网格。

图10 划分网格
(9)提交计算,查看结果
监测计算过程,稳定时间增量为3.02e-7s,总共计算时间为296s,提取应力、等效塑性应变、动能与内能之比,见图11。除了模具与坯料的短暂接触过程,其余时间段,动能都远远小于内能。


图11 无质量缩放的结果
得到无质量缩放的结果后,接下来使用质量缩放技术计算模型。
(10)质量放大100倍
在分析步模块中,设置质量缩放参数为100,其余按默认设置,见图12。

图12 无质量缩放的结果
(11)提交计算,查看结果
监测计算过程,稳定时间增量为3.02e-6s(未使用质量缩放时的稳定时间增量为3.02e-7s),总共计算时间为30s,提取应力、等效塑性应变、动能与内能之比,见图13。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使用质量缩放技术后,动能占比提升了,但是在计算时间的后期,动能与内能之比也很小。


图13 质量放大100倍的结果
(12)质量放大25倍
为了丰富比较样本,把质量放大25倍后再计算一次。监测计算过程,稳定时间增量为1.51e-6s,总共计算时间为61s,提取应力、等效塑性应变、动能与内能之比,见图14。


图14 质量放大25倍的结果
为了直观对比质量缩放技术对结果的影响,把以上结果进行了汇总比较,见表1。

由结果可知,质量放大为原来质量的n倍,计算效率是原来的根号n倍,但是也会带来一定的结果偏差,还是要谨慎使用,需通过后处理验证惯性效应是否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