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简化扬声器性能的NVH分析

6分钟前浏览7


背景概述        

在现代车辆开发中,乘员舱的声学质量已成为影响乘客舒适度和品牌形象的关键因素。消费者对沉浸式高保真音频体验的期待与日俱增,使得车内音响系统设计成为制造商的重要差异化竞争要素。然而,由于车内设计空间存在诸多限制,扬声器的集成部署始终是一项复杂挑战。


在开发周期中,扬声器布局通常难以获得优先规划。其定位往往需要在关键的安全结构、车身部件及人机工程组件确定后才能最终落实。随着整车布局的持续调整,扬声器位置需经历多次变更,而每次移位都会改变舱内声场分布。虽然评估这些影响需依赖仿真技术,但当前业界普遍采用依赖专家手动操作的工作流程,难以适应现代设计流程所需的大规模迭代分析。


这一现状凸显了对兼具自动化、可重复性及易用性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此类方案不仅能降低工程投入,更可推动声学分析的普及化,使仿真领域之外的设计师与工程师也能在开发早期阶段自主探索不同方案。本研究提出的方法 正是针对这一需求:通过构建全自动且与仿真工具解耦的工作流,实现声学研究的流程优化。



             

             

             

             

             


本文提出了一种分析扬声器位置对车内声学性能影响的方法。传统的此类研究流程涉及手动几何修改、网格划分和仿真设置,既耗时又依赖于专业知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引入了一种基于Mvoid仿真流程技术的流程,该流程能够自动调整几何形状、生成网格并执行声学仿真。该流程封装在pSeven Enterprise的Web应用程序中,用户无需直接与仿真软件交互即可定义新的扬声器位置并获得后处理结果。

方法论
           

先进的数值模拟方法最初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行业。如今,它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1],虚拟产品开发和仿真驱动设计正在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先进工程分析方法甚至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就被应用,用于创建数字原型,以便在概念阶段评估产品性能。


这种趋势在音频行业也可见一斑。近20年来,在扬声器硬件问世之前,先进的工程分析方法就已被广泛应用于扬声器的多学科仿真[2]。近年来,汽车等复杂的聆听环境也被纳入仿真模型范畴[3]。


这一进展对汽车工业具有特殊意义。当前行业明显趋向于构建全数字化开发环境,将先进工程分析手段前置到开发流程前端,旨在提升工程效率、减少物理原型使用,甚至致力于实现"零原型"战略目标。


多学科仿真模型

在传感器层面,仿真模型至少需要捕捉以下物理域:

•电磁学

•力学(结构动力学)

•声学

图1展示了各物理域的控制方程及其耦合系统。该模型的详细描述见 [4]。


             

图 1 定义耦合多学科模型的控制方程


在汽车音响领域,我们处理的是系统级仿真。也就是说,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建模,包括换能器与箱体和聆听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元件,特别是数字信号处理部分,也需要建模。此外,几何声学方法在全频段仿真中的应用同样值得关注,但这已超出本文论述范围,相关细节可参阅文献[5]。


由于扬声器电机系统(音圈和磁铁之间的气隙仅为1/10毫米)与乘客舱(尺寸达数米)的尺寸差异巨大,我们采用了一维和三维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通常,电机系统采用一维集总参数模型(LPM),而机械和声学领域则采用有限元分析(FEA)(见图1)。


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仿真模型:

             

图 2 换能器-箱体和聆听空间的多学科耦合模型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使用了一个简化的汽车模型,该模型也用于概念研究和培训目的[6]。


音质评估

音频行业与其他许多行业在产品性能评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多数技术产品的性能可以用参考指标或参数来描述,但音频系统的性能,即再现和感知到的声音质量,却无法用一个封闭形式的定义或可测量、可模拟的明确指标来描述。通常,音频系统对声音质量的评估是基于主观方法,通过听音测试来进行的。


然而,尤其是在概念阶段,有一些易于计算的指标可以用来优化产品性能。


由于在狭小空间(例如汽车内部)中对声音的感知与声功率相关,因此我们的指标基于局部声功率法[7]。该方法使用六个麦克风组成的阵列来测量声压,并进行空间平均,从而有效地近似计算局部声功率。这里的“局部”指的是听者耳朵的接近程度。根据定义,麦克风的位置覆盖了“99% 耳朵椭球体”。也就是说,99% 的驾驶员耳朵所在的区域(见图 3)。

             

图 3 用于测量声压的六个麦克风阵列


本文重点研究仪表板上的所谓前置中央扬声器(见图 4)及其在驱动单元位置的频率响应。我们将利用这种虚拟测量方法来探究扬声器位置的影响,并最终根据局部声功率优化其灵敏度。在扬声器设计和音频工程中,灵敏度指的是扬声器将电能转换为声能的效率。


             

图 4 前置中置扬声器


图 5 给出了典型的全带宽频率响应。


图 5 典型前置中置扬声器全带宽频率响应


我们将使用 100 Hz 至 2 kHz 的带宽来演示工作流程。此外,该带宽对于人声的重现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对此非常关注。


工作流程实施


该自动化工作流程已在pSeven Enterprise [8]中实施,这是一个基于服务器的过程集成和设计优化(PIDO)平台。在该环境中,工作流程由模块化模块构成,每个模块通过专用图形用户界面 (GUI) 进行配置,代表工具链中的一个独立操作。通过连接这些模块,整个仿真流程被封装成一个可重复的、参数驱动的过程。


             

图 6 仿真工作流程结构


工作流程(图 6)始于脚本生成模块,该模块为 MSC Apex 生成自定义的输入文件。预先准备好模板脚本,该模块自动将扬声器位置的 X 和 Y 坐标替换为用户定义的值。这确保了可以在不进行手动编辑或不具备 MSC Apex 脚本知识的情况下引入新的配置。


第二个模块用于在连接到 pSeven Enterprise 服务器的远程主机上启动 MSC Apex。执行生成的脚本,该工具会生成一个更新的有限元网格,该网格反映了新的扬声器位置。自动化此步骤消除了手动重复几何操作和网格划分的需要,这通常是声学研究的瓶颈。


第三个模块以远程模式启动 COMSOL Multiphysics,并将更新后的网格应用于现有的仿真项目。该模块将先前的网格文件替换为新生成的网格文件,执行声学仿真,并以标准化数据格式导出结果。这样,仿真设置在整个迭代过程中保持一致,而几何体会根据所选的扬声器坐标进行动态更新。


第四个模块负责后处理。它解析导出的结果文件,提取相关的声学指标,并向用户返回局部声功率的标量值。


工作流程搭建完成后,即可重复执行,每次使用不同的扬声器位置作为输入参数。整个过程——几何体准备、网格划分、仿真和后处理——均自动运行,无需人工干预。这不仅缩短了每次研究的周期,也保证了重复运行结果的一致性。此外,工作流程的模块化结构使其易于扩展,例如,可以添加额外的后处理步骤来计算新的性能指标,如果需要,可以将 COMSOL 模块替换为其他求解器,或者使用不同的工具来生成网格。


如果用户想要对不同的几何模型或模拟项目进行计算,他们可以通过替换项目中的源文件来实现。


工作流扩展
           

Web应用程序


一旦工作流程最终确定,它就会在 pSeven Enterprise 中发布为 Web 应用程序。最终用户不再直接与底层工作流程交互,而是通过简化的 GUI 访问它,该 GUI 指导他们配置运行和查看结果。该界面允许用户通过预定义的字段输入值(例如扬声器坐标),并在计算完成后直接检查由仿真生成的后处理图。这样,设置和分析都整合在一个环境中,无需处理脚本或原始输出文件。 


    


此方法的核心优势是,pSeven Enterprise中的此类界面可以从工作流程自动创建,无需手动编码。这使得提供针对特定任务量身定制的直观应用程序变得简单,同时降低了非专业用户执行和解读声学研究的门槛。


优化

在下一步中,我们组装了一个额外的流程,以自动确定最佳扬声器位置。它集成了驱动仿真的设计空间探索 (DSE) 模块,该模块通过动态引用链接调用先前组装的仿真工作流,以确保其任何修改都自动传播,从而保持一致性并减少重复。 

             

图 8 优化工作流程


设计空间探索模块不是运行单一配置,而是在定义的设计空间内改变扬声器坐标,并为每个候选方案调用自动仿真工作流程。由此产生的性能指标被收集并由优化算法评估,从而引导搜索朝着改进的设计方向发展。


为了评估优化工作流程,问题被表述如下:通过在 -150 毫米到 +150 毫米范围内改变扬声器坐标,最大化驾驶员座舱位置的声功率平均值。


我们选择基于代理模型的优化方法[9]作为优化算法,因其特别适用于函数评估计算成本较高的问题。该方法通过构建目标函数的近似模型来高效执行搜索,从而减少所需仿真次数。   


             
             

图 9 优化结果


图 9 所示的结果表明,与初始扬声器位置相比,目标函数改善了 3.7%。如预期所示,当仿真模型中未考虑其他扬声器及其他座位的平均声功率时,算法推荐的前置中置扬声器最优位置位于驾驶员对侧的远端角落。


目前的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包括多个目标和约束的更复杂的公式可以在相同的工作流程中解决,这为系统化探索设计方案开辟了新途径。


预测建模

为了进一步加速设计探索,我们训练了一个高斯过程 (GP) 模型 [10],以近似扬声器位置与驾驶员座椅处局部声功率之间的关系。该模型训练完成后,可即时预测新配置的性能指标,无需执行完整仿真。本文使用预生成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但在实际应用中,数据集将随用户执行仿真持续扩展,通过定期重训练不断提升模型精度与可靠性。


模型训练的工作流程(图 10)包含三个组成部分:设计空间探索模块、NVH 分析工作流程和模型构建器。设计空间探索模块使用拉丁超立方算法 [11] 生成一组扬声器位置参数,并为每个配置调用仿真工作流程。然后,将包含输入参数和相应输出的结果数据集传递给模型构建器,该构建器训练预测模型(也称为近似模型、代理模型、ROM 等)。 

             

图 10 预测模型构建工作流程


             

图 11 散点图


模型训练完成后,对单独的测试样本进行验证(图 11),结果得出决定系数(R² = 0.98),证实该替代模型能够准确地捕捉研究设计空间内的声学行为。


此类预测模型可集成至基于仿真工作流构建的应用程序中。无需为每个新的扬声器位置启动完整的仿真,而是通过查询代理模型快速获取预测的局部声功率反馈。高保真仿真仅针对特定情况执行,在保证结果可靠性的同时显著缩短计算时间。


结论


本文展示了如何将扬声器摆位声学仿真转化为可重复、易用且可扩展的流程。通过将几何自适应、网格划分、仿真和结果提取集成到单一的自动化工作流程中,该方法有效减少了人工操作,使设计团队能够开展原本需要专业知识才能完成的研究。


所述工作流不仅支持内饰布局变更时的常规评估,还可扩展至高级应用场景。设计优化功能可在既定约束下自动搜寻最佳扬声器位置,而预测建模技术无需完整仿真即可快速预估声学性能。这些能力共同加速了设计迭代进程,降低了计算成本,并促进声学考量在开发前期的深度融合。


该方法的另一优势在于其基于Web的部署模式。由于工作流与应用程序集中托管于服务器,用户可通过标准网页接口随时随地访问,而仿真任务则在连接服务器的远程计算机上执行。这种架构同时实现了集中式资源管理,确保仿真任务在可用硬件间高效调度与负载均衡。最终,多用户可并行开展工作而互不干扰,在保持性能与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共享资源的协同利用。


总体而言,该方法为汽车音频工程奠定了仿真驱动框架的基础,既能系统化探索设计方案,又能为基于证据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P. Newton,“NAFEMS 2015 年仿真能力调查”,NAFEMS(2015年)

[2] AJ Svobodnik,“低音扬声器、高音扬声器、号角和小换能器的声学矩阵方法”,音频工程协会(2005年)

[3] AJ Svobodnik,“CAE 作为汽车音频系统多学科虚拟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NAFEMS(2011年)

[4] AJ Svobodnik,“扬声器的多物理场仿真方法——一个(永无止境的)故事?”,音频工程协会(2014年)

[5] AJ Svobodnik、M. Levasseur 和C. Faller,“汽车音频系统的全数字化开发”,音频工程协会(2017年)

[6] Mvoid Audio Technologies,“Mvoid® 仿真工艺技术”,汽车音频版,版本 2.4

[7] E. Geddes, H. Blind,“局部声功率法”,音频工程协会(1986年)

[8] pSeven SAS:“pSeven 企业帮助”,

https://www.pseven.io/assets/files/documentation/pseven-enterprise/v2025.08/en/

[9] pSeven SAS:“基于代理模型的优化”, 

https://www.pseven.io/product/pseven-core/manual/v2025.06/guide/gtopt/s bo.html

[10] pSeven SAS:“高斯过程”,

https://www.pseven.io/product/pseven-core/manual/v2025.06/guide/gtapprox/techniques.html#gaussian-processes

[11] pSeven SAS:“拉丁超立方抽样”, 

https://www.pseven.io/product/pseven-core/manual/v2025.07/guide/gtdoe/techniques.html#latin-hypercube-sampling 


原文作者:

George Biryukov,pSeven SAS 应用工程师

Alfred Svobodnik,Mvoid Group 首席执行官


来源:安世亚太

MSC ApexComsol航空航天汽车电子ANSAUM声学电机APEXNVH数字孪生控制螺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23
最近编辑:6分钟前
安世亚太
精益研发助推中国智造
获赞 654粉丝 7451文章 492课程 9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