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哲学家(好吧,其实是广大硬件同仁)曾经说过一句至理名言:
搞电子是条不归路,进来你可别哭哦!

为啥这么说呢?接下来,就带大家看看咱们硬件工程师必经的五个阶段,一起来对号入座,看看你到哪一段了?
01

然而,现实的铁拳很快就会落下:
你很快会发现,真实的运放有噪声、偏置电压、有温漂;完美的方波在电路板上变成了充满毛刺的心电图;你精心计算的电阻值,实际调试时却需要不停地更换。而最让你破防的,可能是那个焊了一天一夜的单片机最小系统板,它死活不肯被电脑识别——最终发现,是一个不起眼的滤波电容,被你焊在了数据线上。
此时的你,正站在硬件深渊的边缘,天真而充满希望,对即将到来的毒打一无所知。
02
第二阶段
《佛经》
《老子》
《思想政治》
当你真正开始画第一块板、调试第一个电路,新手村的童话便开始破灭。你会发现,现实世界不是由理想公式构成的,而是由玄学、噪声和薛定谔的波形主宰的。
那是一种神秘的状态:你不测它的时候,它运行得好好的;
示波器探头一搭上去,它立刻原形毕露,乱给你看。

这时,你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
《佛经》教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电源纹波,它存在,又好像不存在,你要学会放下。
《老子》告诉你“道法自然”,这个信号它就是要振铃,要过冲,你得顺应它的“道”。
《思想政治》则让你牢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虽然现在板子又冒烟了,但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03
当你在哲学的海洋中找到一丝慰藉,准备在技术的道路上继续搏杀时,却发现一个更强大的敌人正在悄然逼近——那就是你自己的身体。经过无数个调板子的不眠之夜,你的肉身开始发出最严厉的抗 议。

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像钉子一样钉在示波器前追踪那些稍纵即逝的毛刺,你的颈椎发出了“嘎吱”的警报,仿佛在提醒你它本应有的生理曲度。而为了焊接那些比芝麻还小的0402封装电阻电容,你一次次弯腰俯身,板子焊的很完美,但你的腰椎却在沉默中发出了“抗 议书”。
你开始真切地理解,为什么“硬件”的“硬”字,首先体现在对工程师身体的硬度考验上。

比身体损耗更磨人的是精神的煎熬。你变得前所未有的谨慎,每一次发出BOM表前,你都会像侦探一样反复核对三遍,生怕某个器件的品牌或型号敲错一个字母,导致整个项目卒于采购。
画完PCB后,你运行DRC检查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即使软件提示“0 Error, 0 Warning”

你依然要放大到每一个过孔,审视每一根走线,怀疑人生地追问:“真的吗?你真的不再看看吗?”——一种由无数血泪教训培养出的职业性强迫症已深入骨髓。

你的消费习惯也逐渐改变了,淘 宝、京东的推荐算法对你感到无比困惑:
你的购物车里,一边是昂贵的恒温焊台、高精度示波器探头;
另一边则是各种品牌的人体工学椅、电竞护颈枕、SKG按 摩仪、艾灸贴和虎标镇痛药膏。

你的生活,在尖端科技与传统养生之间达成了诡异的平衡。
在此阶段,你与同行交流的内容,从“哪个DC/DC芯片性能更好?”逐渐变成了“哪个牌子的膏药贴上去不过敏?”。你终于明白,硬件工程师的终极设计,其实是设计一个不会提前报废的自己。
04
能挺进这个阶段,你已经是行业里的稀有物种。同学会上,听着做软件的同学们谈论着年终奖和股票期权,你只是默默喝了口啤酒——你的年终奖很可能是两块报废的板子和一箱还没贴片的元器件。

此时的你,每天都在与三座大山作斗争:
1、玄学般的EMC问题:你的电路板在暗室里辐射超标,你加了电容、换了磁珠、甚至给芯片罩上铜箔,它依然顽强地一动不动,毫无改善。
2、幽灵般的时钟抖动:这个50MHz的时钟信号,理论上应该是个完美的方波,实际上不忍直视。你换了晶振,串了电阻,加了RC电路,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一点都用都没有。
3、绝望的供应链消息:"TI的这颗电源管理芯片要等36周","ST的MCU价格又涨了50%","这颗存储器已经停产了"。你开始认真考虑,要不要在下一个版本中用国产芯片替代——这意味着一场新的冒险即将开始。

此时的你终于明白:
硬件工程师的终极成就,不是做出多么惊艳的设计,而是在经历了:
无数次推倒重来;
无数个调试的不眠之夜
无数次的样品报废;
无数次的被项目经理催命。
之后,依然能让板子跑起来,让项目量产,让自己还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此时,你的目标变得非常简单而纯粹——就像余华那本小说名一样,《活着》。板子能跑通,项目能量产,人还没猝死,就是胜利。
04
……(此处省略一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