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倒易混频这个概念还是刚入行的时候,两个高手在那讨论,听得我一愣一愣的。倒易混频是一种在接收机(特别是超外差接收机)中发生的干扰现象 。它描述了强干扰信号 与本振信号的相位噪声边带 进行混频,产生落入中频(IF)通带内 的噪声分量,从而降低接收机对微弱期望信号的信噪比(SNR)或灵敏度。

1.1 核心定义
倒易混频是指当混频器输入端存在强干扰信号时,由于本振(LO)相位噪声的存在,干扰信号与本振噪声边带发生混频,产生的噪声分量落入中频通带内,导致输出信噪比恶化的现象。

1.2 名称由来
这种现象被称为"倒易"是因为其过程与传统混频相反:
正常混频:本振(纯净信号) × 射频(含噪声的信号)
倒易混频:强干扰信号(相当于本振) × 本振噪声边带(相当于输入信号)
1.3 物理影响
强干扰信号将本振的相位噪声"搬移"到了中频带内,相当于抬高了接收机的噪底,严重影响接收机对大动态范围信号的接收能力。
2.1 基本混频方程
设混频器输入信号为:
有用信号:us(t)=Vscos(ωst)
干扰信号:ui(t)=Vicos(ωit)
本振信号(含相位噪声):uLO(t)=VLOcos[ωLOt+ϕn(t)]
其中ϕn(t)表示本振的随机相位噪声。
2.2 相位噪声模型
相位噪声通常用单边带相位噪声功率谱密度表示:
L(Δf)=10log(Pnoise(fLO+Δf)/Pcarrier)(dBc/Hz)

2.3 倒易混频噪声推导
混频器作为非线性器件,输出包含乘积项:
uout(t)=k⋅uRF(t)⋅uLO(t)
当存在强干扰时,干扰信号与本振噪声的混频产物为:
urec(t)=Vicos(ωit)⋅VLOϕn(t)sin(ωLOt)
该项产生的噪声功率谱在中频处为:
Nrmi=Pint+L(Δf)+10log(B)(dBm)
其中:
Pint:干扰信号功率(dBm)
L(Δf):在频率偏移Δf=∣fi−fs∣处的相位噪声(dBc/Hz)
B:中频带宽(Hz)
2.4 信噪比恶化计算
接收机总输入噪声:
Ntotal=Nthermal+Nrmi
其中热噪声 Nthermal=−174+NF+10log(B) (dBm)
信噪比恶化量: ΔSNR=10log10(1+Nrmi/Nthermal)
2.5 工程应用公式
邻道选择性(ACS)计算:
ACS1=L(Δf)−(−174+NF)−Smin

其中Smin为接收机灵敏度(dBm)。
阻塞电平计算: Pblock=L(Δf)−(−174+NF)

3.1 关键性能指标
倒易混频直接影响接收机的:
阻塞灵敏度(Blocking Sensitivity)
邻道选择性(Adjacent Channel Selectivity)
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
3.2 改善措施
措施 | 原理 | 效果 |
降低本振相噪 | 优化VCO设计,提高Q值,降低闪烁噪声 | 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源 |
前端滤波 | 在LNA前增加窄带滤波器 | 抑制干扰信号强度 |
提高线性度 | 使用高IIP3的混频器 | 减少互调产物 |
自适应增益控制 | 检测强干扰时降低前端增益 | 避免混频器过载 |
本质是相位噪声问题:倒易混频不是非线性产物,而是线性过程的噪声叠加
大信号才能触发:只有强干扰信号才会使本振噪声显著倒易混频
无法通过滤波消除:混入中频的噪声与信号同频,中频滤波器无法抑制
系统设计关键:高动态接收机设计必须优先考虑本振相位噪声指标
通过理论推导、公式计算和仿真验证三者结合,可以准确评估和优化接收系统的倒易混频性能,确保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可靠接收微弱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