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核反应堆数字孪生发展综述与进阶之路

17分钟前浏览18


论文“Shaping the future of nuclear reactors with digital twins: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于2025年10月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Applied Energy》(JCR、中科院双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IF=11.0),这篇文章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共同完成。以下全文为该论文的内容简介。

DOI: https://doi.org/10.1016/j.apenergy.2025.126922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6261925016526

1.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寻求极高安全要求与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平衡是核能发展的关键课题,数字孪生技术的兴起,为解决这一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强大的赋能手段。本研究对该领域现状进行了综述性洞察,揭示了一个关键认识:尽管取得了进展,但全球范围内的核能数字孪生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局限于中低成熟度水平。这一发展滞后源于该领域特有的挑战:极端条件导致的数据严重稀缺与不平衡、高保真多物理场模拟与实时计算需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以及数据驱动人工智能的“黑箱”特性与核安全对可解释性和可验证信任的要求之间的冲突。与航空航天、电网、海事和医疗等行业的比较分析证实,核能应用面临着异常严格的监管要求和极高的技术壁垒。


为克服这些障碍,本文建立了一个全面的数字孪生应用框架,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核反应堆数字孪生五级成熟度模型以填补领域空白。该模型为技术演进——从基础仿真指导到完全共生的自主运行——提供了一个标准化且可行动的路线图,从而将数字孪生确立为未来实现核反应堆安全、高效与智能化运行的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词: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核反应堆;成熟度架构

2.引言

核能发展背景与数字孪生技术的兴起

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以来,全球对核电安全的忧虑一度延缓了核能技术的发展。然而,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清洁能源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核能因其高效、低碳、可靠的特性,正重新被纳入多国能源安全战略的考量范畴。尽管如此,核能行业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平衡。在安全层面,核反应堆系统复杂、设备老化导致安全裕度逐渐削弱;在经济层面,运行与维护成本占总成本超过60%,而当前以定期预防性维护为主的策略易导致“过度维护”,造成资源浪费。


在此背景下,以数字化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核能行业带来了转型契机。特别是数字孪生技术,作为连接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的集成化平台,提供了实现核反应堆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的潜在路径。数字孪生,远非一个静态的三维模型,它是一个由物理实体、虚拟模型、孪生数据、服务功能与交互连接五维共生的动态、进化的数字生命体。它源于航空航天领域对高价值资产全生命周期进行精确管控的极致追求,如今已渗透至城市治理、医疗健康、交通物流等诸多领域,成为实现系统智能化的核心范式。


然而,当这一范式移植到核反应堆领域时,其内涵与挑战发生了深刻的嬗变。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数字孪生在核反应堆运维中的应用全景,首次提出针对核能特性的五级成熟度模型与整体架构,并通过与航天、电网、医疗等领域的跨行业比较分析,揭示核反应堆数字孪生发展的独特路径、根本性挑战与未来方向。


     

Fig. 1. Overall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3.核反应堆数字孪生

定义、架构与成熟度模型

数字孪生在核能领域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的终极形态,而是一个从“镜像”到“先知”再到“共生”的渐进式演化过程。为此,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从Level 0至Level 4的五级成熟度模型,它描绘了核反应堆数字孪生从“静态描述”到“动态共生”的认知跃迁,为技术发展提供了标准化路径:


Level 0 | 仿真指导级:虚拟模型具备仿真分析与培训功能,但尚未与物理实体建立实时连接;

Level 1 | 态势感知级:实现单向数据连接,支持系统级、设备级与堆芯级状态监测与评估;

Level 2 | 智能辅助级:具备双向数据交互能力,可基于机理模型与智能算法进行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

Level 3 | 决策强化级:机理与数据模型深度融合,支持异常与事故状态的实时推演与优化决策;

Level 4 | 共生自治级:模型具备自校正与自演化能力,实现虚实长期自主运行与动态重构。


     

Fig. 4. Maturity hierarchy model for nuclear reactor DT.


此外,本文构建了核反应堆数字孪生的整体架构图,其底层是反应堆这一极端复杂的物理实体及其高保真虚拟映射;中层是汇聚、处理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孪生数据”层;顶层则是赋能全生命周期、跨尺度协同的“服务与应用”。该架构体现了从“设备级—系统级—复杂系统级”跨尺度协同与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理念,阐明了数字孪生技术的服务域应同时具备空间整体性和时间纵深性两大特征。


     

Fig. 3. Overarching framework of the nuclear reactor DT.

4.数字孪生在核反应堆中

典型应用场景

本文系统梳理了数字孪生在核反应堆运维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涵盖培训、监测、诊断、预测、优化五大方向,并进一步将所用方法归纳为知识驱动、模型驱动、数据驱动混合方法四大类。


1. 培训

在数字孪生应用的初期,其核心功能是构建一个与物理反应堆完全一致的高保真全范围模拟器。核心价值在于,操作员在此虚拟环境中可以反复进行“无风险试错”式训练,熟练掌握规程操作,锤炼在紧急状况下的决策与响应能力,将应对流程从“有意识的执行”深化为“肌肉记忆式的条件反射”,从而极大降低实际运行中的人因错误。当前的技术前沿正将移动终端、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融入数字孪生培训系统。例如,法国电力等企业正致力于通过AR眼镜等技术,为现场工作人员叠加设备信息、操作流程与风险提示,极大地提升了情境感知能力,实现了从“在模拟器中学习”到“在虚实融合环境中实战”的跨越。


2. 监测

数字孪生构建了覆盖反应堆全系统的“神经系统”,其监测能力可分为两个层面:


直接感知层:部署在极端环境下的耐辐射、耐高温先进传感器。


间接推断层: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关键状态变量(如堆芯内部三维功率分布场),数字孪生通过融合机理模型与实时数据,进行高精度逆向重构。基于数据同化:采用卡尔曼滤波、集 合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等算法,将稀疏的观测数据与物理模型结合,动态修正模拟轨迹,显著提升对中子场、热工参数等的预测精度。基于人工智能:利用如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DeepONet神经算子等模型,建立从局部探测器信号到全局物理场的复杂映射关系,充当实时虚拟传感器,实现了对不可观测量场的“软测量”。


3. 诊断

数字孪生断能力覆盖从系统到设备的各个层级,旨在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因果识别与严重性评估。


系统级诊断方面:早期多采用模型与知识驱动,如PRODIAG系统,将热工水力物理原理嵌入诊断内核,提供高解释性。符号有向图与贝叶斯网络则擅长描绘故障传播路径与不确定性推理,能够有效诊断压水堆的初期故障并推断其影响路径。数据驱动方法:利用支持向量机、卷积神经网络等方法,对运行参数乃至其转换的二维图像进行模式识别,实现高精度异常检测与瞬态识别。为解决反应堆异常场景无法穷尽枚举的难题,持续学习、无监督深度聚类等前沿技术被提出,使模型能从无标签数据中自动发现未知故障。在严峻事故场景下,隔离森林等轻量级算法可作为物理方法的补充,实现无预标注的自主异常检测。


设备级诊断方面:聚焦于核反应堆中至关重要的电子与机械设备。电子设备(如IGBT等),其故障通常由过应力、电化学退化等因素引发。研究采用堆叠自编码器、稀疏卷积自编码器等算法从时域信号中提取故障特征,并利用经验模态分解、卷积预处理Transformer 等算法实现故障模式的快速识别与定位。机械设备(如泵、阀、控制棒驱动机构等):其失效模式多为疲劳、磨损、腐蚀等退化机制。方法涵盖从振动信号的谱分析,到变分模式分解-小波包能量熵等自适应特征提取技术。针对故障样本远少于健康样本的数据不平衡难题,深度强化学习与迁移学习被有效应用于从有限样本中挖掘宝贵信息。近期,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也开始被探索用于复杂设备的故障识别与定位。


4.预测

预测是数字孪生实现“先知先觉”、支撑预测性维护的核心功能,主要聚焦于设备剩余寿命预测与系统参数趋势预测。


设备剩余寿命预测:旨在预报设备性能退化轨迹及残余使用寿命。方法包括可靠性统计法、环境应力法、性能退化法等,其中性能退化法为当前主流。机理模型(如基于粒子滤波的蒸汽发生器传热管裂纹扩展预测)与数据驱动模型(如时间卷积网络、SDAE-LSTM混合模型)被广泛研究。新兴的贝叶斯深度学习能够自然量化预测的不确定性,而自适应多尺度特征融合等模块则进一步提升了预测精度。


系统参数趋势预测:旨在预见短期内系统或关键参数的动态变化,为操作员提供决策窗口。正常工况预测:利用LSTM、人工神经网络在线训练等方法,成功实现了对蒸汽发生器水位、冷却剂泵密封泄漏流量等关键参数的数小时乃至数天前的有效预测。事故工况预测:在LOCA(失水事故)等设计基准事故中,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基于少量输入参数,快速(误差<10%)预测核心压力、破口流量、峰值包壳温度等安全关键参数,其计算成本远低于传统系统程序,为事故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分析工具。时序融合Transformer(TFT)等先进模型还被用于在事故场景下提供可解释的参数预测。


5. 优化

数字孪生在此扮演着 “超级大脑” 的角色。它将运行规程、专家经验与实时数据融合,通过强化学习、模型预测控制等算法,在确保安全红线的前提下,动态寻找经济性与效率的最优解,实现从“人为遵循规程”到“机器寻优决策”的范式转移。包括:决策优化、控制优化和维护策略优化。


其中决策优化尤为关键,是构建未来人机协同的智能运行决策范式的关键枢纽。基于深度强化学习方法的训练,使得数字孪生能够在复杂的异常处置等操作中,动态生成并快速评估成千上万种操作策略,自动推荐在安全性与经济性之间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行动方案,将运行模式推向“机器推荐、人类裁决”的新阶段。


进一步地,为了更深刻理解核能数字孪生的独特性,我们将其同航空航天、电网储能、船舶工程、医疗健康四大数字孪生赋能领域从核心目标、数据环境、监管要求、根本挑战等多个角度开展对比分析,分析得出核能数字孪生相关独特挑战:


  1. 感知的边界:堆内极端环境构成了物理感知的“本体论鸿沟”。我们如何基于有限信息,快速认知并反演一个无法被直接、全面观测的客体?


  2. 模型的“两难”:高保真模型的计算成本与实时性要求构成了一个本体性的矛盾。模型降阶技术是在“简化现实”与“抓住本质”之间走钢丝的艺术。


  3. “黑箱”的信任危机:数据驱动模型,尤其是深度学习,其决策过程如同一个“认知暗箱”。这与核安全文化所要求的绝对可解释性、可验证性背道而驰。在核能领域,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是什么”,更必须理解“为什么”。

5.关键使能技术

本文进一步提炼出核反应堆数字孪生发展的四项关键使能技术与其发展路径:


  • 传感与信息技术:发展抗辐射、耐高温的“坚强感官”,并构建云-边-端协同的计算神经脉络;


  • 科学计算与多物理场耦合:通过高精度中子物理-热工水力-结构力学耦合仿真,结合模型降阶技术提升计算效率;


  • 数据同化:作为连接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关键桥梁,提升模型在有限观测数据下的预测精度;


  • 人工智能:在模型构建、虚拟-实体动态一致性维护、决策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其“黑箱”特性、泛化能力不足与可靠性验证仍是核能领域应用的瓶颈。核能需要的不是通用的AI,而是具备“核品格”的AI——它必须是可解释的、可信赖的、且内嵌了物理定律与安全约束的。这要求我们从纯粹的“数据驱动”走向“物理机理与数据融合驱动”。


6.未来展望与结论

展望未来,核能数字孪生的发展路径已然清晰:短期,需致力于建立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与架构,优化传感器布局以填补数据鸿沟,并在模型保真度与计算效率间寻找工程化的平衡点;长期,则需追求虚拟与物理空间在时空尺度上的精准统一,构建具备自我演进能力的自主模型,并最终实现人-机-环境深度融合的共生智联系统。


综上所述,数字孪生技术有望成为核能行业实现安全与经济双赢的核心引擎。通过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跨尺度、多学科融合的“整体式”数字孪生系统,核电站可在动态优化中持续提升运行效能。然而,要实现这一愿景,仍需在数据同化、模型降阶、人工智能、传感通信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并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与监管框架,为核能数字化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Fig. 5. Illustration of the proposed taxonomy for major categories and sub-categories of enabling technologies of nuclear reactor DTs. It encompasses four major categories and each category comprises several sub-categories, which results in a total of 10 sub-categories.


       

Fig. 6. Illustration of the future of nuclear DT technologies.


来源:数字孪生体实验室
ACT振动疲劳化学通用航空航天船舶核能裂纹多尺度数字孪生物流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23
最近编辑:17分钟前
数字孪生体实验室
围绕数字孪生技术的创新研发,推...
获赞 457粉丝 410文章 715课程 2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