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写书是为了留下思想,有人写书是为了整理经验。
而对我来说,写书更像是一种“认知修行”。
每一本书的诞生,都是一次自我拆解与重构。
你以为是在讲方法,其实是在与自己较劲;
你以为是在总结知识,其实是在打磨认知。
从 2011 年的《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钟元编著),
到 2020 年的《面向成本的产品设计:降本设计之道》(钟元编著),
再到 2025 年的《研发降本实战:三维降本》(钟元著),
这三本书记录的不只是方法论的进化,
更是一段关于思维方式与认知边界的探索之路。
十四年过去,从“钟元编著”到“钟元著”,
这一字之差,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积累,
是无数次在项目现场、行业验证中的推翻与重构。
你以为我在写书,其实我在写一部属于工程师的认知史。
2011 年,《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出版。
那时的我,更像是一名知识整理工。
彼时,DFMA(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在国内鲜有人提及。
相关资料零散在论文与外文教材中,理解门槛高,体系不成形。
我几乎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资料,
甚至在国外大学的 FTP 网站上找到了几份教学文档,逐句整理、翻译、验证。
最终,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被我汇编为一个结构化体系。
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创造”,而在于“补全”。
它让很多国内工程师第一次系统地理解了 DFMA,
也成为不少企业的降本启蒙教材。
那时的我并没有“创新”的野心,
只是出于一种工程师的本能——
看到碎片化的知识,就想让它变得完整。
从今天回望,那是我认知成长的起点。
很多人以为创新意味着“天马行空”,
但真正的创新,往往始于扎实的整理。
当你能把别人的经验结构化,你就开始拥有体系化思维。

2016 年,《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推出第二版时,
我的思考开始发生变化。
我意识到:光整理别人的理论,终究是在走他人的路。
于是,我开始尝试能否在 DFMA 的基础上,
延伸出一种新的逻辑——
不仅关注制造装配的可行性,更要直指成本目标。
于是,《面向成本的产品设计:降本设计之道》诞生。
我首次提出了 DFC(Design for Cost)面向成本的设计。
它并不是简单的降价技巧,
而是一种以成本为导向的系统化设计思想。
DFC 要求工程师在设计阶段就建立成本意识,
让每一个结构决策、材料选择、工艺路径都与成本目标挂钩。
DFC 的提出,是我从“知识搬运”跨向“思想创造”的第一步。
书出版后,许多企业开始将 DFC 嵌入研发流程,
建立起“降本设计”的方法论雏形。
这让我第一次体会到:
从传递知识到创造方法,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满足。
那不只是回答问题,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

时间来到 2025 年,《研发降本实战:三维降本》问世。
这一次,我不再满足于概念延伸,
而是希望建立一个能指导企业系统性降本的方法论体系。
在上百家企业的实践中,我发现:
真正有效的降本,不是单点动作,而是一种系统能力。
于是我提出了“三维降本”的核心模型——
高度 × 深度 × 宽度。
▪ 高度:价值重构
从功能重构出发,回到用户需求本身,
用“第一性原理”重新定义产品的真正价值。
问自己:这个功能是否被使用?是否影响体验?如果去掉,价值是否受损?
降本的核心不是“做少”,而是“做对”。
▪ 深度:工艺求真
深入制造逻辑,在材料、结构、工艺、装配的细节中
挖掘那些被忽视的“隐性金矿”。
通过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维护性的协同优化,
实现性能、成本与品质的系统平衡。
▪ 宽度:跨界迁移
突破行业边界,借鉴其他领域的成熟思路,
用系统迁移思维发现非线性降本路径。
当电子行业学习汽车模块化,当医疗借鉴工业制造,
新的降本逻辑就此诞生。
“三维降本”让降本从战术走向战略,
让工程师从成本执行者变为系统重构者。
它不只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范式——
用系统思维重新定义“降本”这件事。

很多人问我:
“你为什么一直在写书?”
我的答案是:
“写书对我而言,不是成果,而是过程。”
每写一本书,我都在迫使自己重新思考。
当你要把复杂问题讲清楚,就必须先彻底理解它;
当你要搭建逻辑框架,就必须反复验证它的自洽性。
这种“反刍式思考”,就是认知进化的过程。
从“整理者”到“探索者”,我逐渐体会到:
知识的意义,不在于拥有,而在于更新。
过去,我整理知识,是为了让别人能理解;
现在,我探索方法,是为了让企业能应用。
这两者的区别,就像:
从“会做”到“会想”;
从“知道怎么做”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而这种进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时间、验证和失败。
在不同企业的合作中,我见证了无数次理论被现实撞碎,
也正是那些碎片,拼成了今天的“三维降本体系”。
三本书,从 DFMA 到 DFC,再到三维降本,
看似是一条理论发展的主线,
实则是认知深度不断递进的过程。
它们回答了三个问题:
如何设计得更易制造(DFMA);
如何设计得更具成本竞争力(DFC);
如何系统性重构降本逻辑(三维降本)。
理论的价值,不在于完美,而在于可被实践验证;
认知的价值,不在于积累,而在于能不断更新。
写书,是我对认知的一次次重构;
降本,是我让认知落地的方式。
未来,我希望这些理论不只停留在书页,
而能成为更多企业创新与变革的驱动力。
从知识整理工到理论探索者,
这条路不华丽,却真实、坚实——
因为每一步,都踩在认知成长的石板上。

1️⃣ 著作体系化降本三部曲
著有《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面向成本的产品设计:降本设计之道》《研发降本实战:三维降本》,形成从 DFMA → DFC → 三维降本的系统化研发降本知识体系。
2️⃣ 原创“三维降本”方法论提出者
在多年跨行业研发降本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可落地、可复 制、可扩展的套路化研发降本方法论——三维降本体系,以“高度 × 深度 × 宽度” 三维模型帮助企业系统化重构产品成本结构。
3️⃣ 深耕企业实践的降本导师
已为上百家企业提供研发降本培训与咨询服务。曾辅导企业实现 连续三年每年降本超4000万元;在微波炉、冰箱、吸尘器、洗地机、扫地机器人、交换机、电动两轮车、空压机、物流装备等高度内卷行业中,成功推动多项突破性降本成果落地。
来源:降本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