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从编著到著:一场关于认知破界的自我革命--从DFMA到三维降本的理论生长史

6小时前浏览15

前言|写书,是一种认知修行

有人写书是为了留下思想,有人写书是为了整理经验。
而对我来说,写书更像是一种“认知修行”

每一本书的诞生,都是一次自我拆解与重构。
你以为是在讲方法,其实是在与自己较劲;
你以为是在总结知识,其实是在打磨认知。

从 2011 年的《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钟元编著),
到 2020 年的《面向成本的产品设计:降本设计之道》(钟元编著),
再到 2025 年的《研发降本实战:三维降本》(钟元著),
这三本书记录的不只是方法论的进化,
更是一段关于思维方式与认知边界的探索之路。

十四年过去,从“钟元编著”到“钟元著”,
这一字之差,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积累
是无数次在项目现场、行业验证中的推翻与重构。

你以为我在写书,其实我在写一部属于工程师的认知史。

   


一、从“整理者”开始:搭建知识的地基


2011 年,《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出版。
那时的我,更像是一名知识整理工

彼时,DFMA(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在国内鲜有人提及。
相关资料零散在论文与外文教材中,理解门槛高,体系不成形。

我几乎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资料,
甚至在国外大学的 FTP 网站上找到了几份教学文档,逐句整理、翻译、验证。

最终,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被我汇编为一个结构化体系。
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创造”,而在于“补全”。
它让很多国内工程师第一次系统地理解了 DFMA,
也成为不少企业的降本启蒙教材。

那时的我并没有“创新”的野心,
只是出于一种工程师的本能——
看到碎片化的知识,就想让它变得完整。

从今天回望,那是我认知成长的起点。
很多人以为创新味着“天马行空”,
但真正的创新,往往始于扎实的整理
当你能把别人的经验结构化,你就开始拥有体系化思维


二、从“延伸者”到“创造者”:思想的第一次生长


2016 年,《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推出第二版时,
我的思考开始发生变化。

我意识到:光整理别人的理论,终究是在走他人的路。
于是,我开始尝试能否在 DFMA 的基础上,
延伸出一种新的逻辑——
不仅关注制造装配的可行性,更要直指成本目标。

于是,《面向成本的产品设计:降本设计之道》诞生。

我首次提出了 DFC(Design for Cost)面向成本的设计
它并不是简单的降价技巧,
而是一种以成本为导向的系统化设计思想。

DFC 要求工程师在设计阶段就建立成本意识,
让每一个结构决策、材料选择、工艺路径都与成本目标挂钩。

DFC 的提出,是我从“知识搬运”跨向“思想创造”的第一步。

书出版后,许多企业开始将 DFC 嵌入研发流程,
建立起“降本设计”的方法论雏形。
这让我第一次体会到:
从传递知识到创造方法,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满足。
那不只是回答问题,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


三、从“方法”到“体系”:三维降本的诞生


时间来到 2025 年,《研发降本实战:三维降本》问世。
这一次,我不再满足于概念延伸,
而是希望建立一个能指导企业系统性降本的方法论体系

在上百家企业的实践中,我发现:
真正有效的降本,不是单点动作,而是一种系统能力

于是我提出了“三维降本”的核心模型——
高度 × 深度 × 宽度


▪ 高度:价值重构
从功能重构出发,回到用户需求本身,
用“第一性原理”重新定义产品的真正价值。
问自己:这个功能是否被使用?是否影响体验?如果去掉,价值是否受损?
降本的核心不是“做少”,而是“做对”。

▪ 深度:工艺求真
深入制造逻辑,在材料、结构、工艺、装配的细节中
挖掘那些被忽视的“隐性金矿”。
通过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维护性的协同优化,
实现性能、成本与品质的系统平衡。

▪ 宽度:跨界迁移
突破行业边界,借鉴其他领域的成熟思路,
用系统迁移思维发现非线性降本路径。
当电子行业学习汽车模块化,当医疗借鉴工业制造,
新的降本逻辑就此诞生。


“三维降本”让降本从战术走向战略,
让工程师从成本执行者变为系统重构者。
它不只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范式——
用系统思维重新定义“降本”这件事。


四、从“写书”到“进化”:认知的持续打磨


很多人问我:

“你为什么一直在写书?”

我的答案是:

“写书对我而言,不是成果,而是过程。”

每写一本书,我都在迫使自己重新思考。
当你要把复杂问题讲清楚,就必须先彻底理解它;
当你要搭建逻辑框架,就必须反复验证它的自洽性。

这种“反刍式思考”,就是认知进化的过程

从“整理者”到“探索者”,我逐渐体会到:
知识的意义,不在于拥有,而在于更新
过去,我整理知识,是为了让别人能理解;
现在,我探索方法,是为了让企业能应用。

这两者的区别,就像:

从“会做”到“会想”;
从“知道怎么做”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而这种进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时间、验证和失败。
在不同企业的合作中,我见证了无数次理论被现实撞碎,
也正是那些碎片,拼成了今天的“三维降本体系”。

   


结语|理论的终点,是实践的开始


三本书,从 DFMA 到 DFC,再到三维降本,
看似是一条理论发展的主线,
实则是认知深度不断递进的过程。

它们回答了三个问题:

  • 如何设计得更易制造(DFMA);

  • 如何设计得更具成本竞争力(DFC);

  • 如何系统性重构降本逻辑(三维降本)。

理论的价值,不在于完美,而在于可被实践验证;
认知的价值,不在于积累,而在于能不断更新。

写书,是我对认知的一次次重构;
降本,是我让认知落地的方式。

未来,我希望这些理论不只停留在书页,
而能成为更多企业创新与变革的驱动力。

从知识整理工到理论探索者,
这条路不华丽,却真实、坚实——
因为每一步,都踩在认知成长的石板上


             
             
                   
                   
                   
作者简介钟元      

1️⃣  著作体系化降本三部曲 

著有《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面向成本的产品设计:降本设计之道》《研发降本实战:三维降本》,形成从 DFMA → DFC → 三维降本的系统化研发降本知识体系。

2️⃣  原创“三维降本”方法论提出者

在多年跨行业研发降本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可落地、可复 制、可扩展的套路化研发降本方法论——三维降本体系,以“高度 × 深度 × 宽度” 三维模型帮助企业系统化重构产品成本结构。

3️⃣ 深耕企业实践的降本导师

已为上百家企业提供研发降本培训与咨询服务。曾辅导企业实现 连续三年每年降本超4000万元;在微波炉、冰箱、吸尘器、洗地机、扫地机器人、交换机、电动两轮车、空压机、物流装备等高度内卷行业中,成功推动多项突破性降本成果落地。


来源:降本设计

ACT非线性汽车电子理论材料机器人物流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2
最近编辑:6小时前
钟元
签名征集中
获赞 28粉丝 52文章 34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面向制造和装配的设计?-- 你可能误解了DFMA的真正含义

前言:当“翻译”影响了认知在中国制造业中,DFMA几乎成了所有产品工程师的必修课。教材上说,它是“面向制造和装配的设计”;培训里讲,它能“帮助工程师在设计阶段考虑制造与装配问题”。听起来没错,但问题在于:当我们把“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翻译成“面向制造和装配的设计”时,我们不知不觉把目的性的‘for’,弱化成了方向性的‘toward’。于是,DFMA变成了一种“建议”——“你设计的时候记得考虑制造哦。”而不是一种“使命”——“你设计的目标,就是让制造更容易、更高效、更低成本。”这正是很多企业在推行DFMA时“形有而神无”的根源。一、“for”不是“面向”,而是“为了”从语言逻辑上看,“for”本质上表达的是目的与服务关系。“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字面意思是:“为了制造和装配而进行的设计。”如果我们直译成“为了制造和装配的设计”,听起来虽然生硬,却更准确地揭示了DFMA的本质:设计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让制造变得更简单、更可控、更经济。而“面向制造”这种说法,只强调了“方向”,没有强调“目的”。它让设计师停留在“我考虑过制造”的层面,而不是“我重新设计,让制造更高效”的层面。区别在哪?就像一个人说:“我关心环境”和“我为了环保而行动”,听起来类似,但前者是意识,后者是责任。真正的DFMA,是后者。看似只是一个翻译的选择,其实反映了我们对工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在西方工程哲学中,“Design for …”是一整套思维体系: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Design for Assembly,Design for Cost, Design for Reliability,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所有这些“for”,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原则——设计的意义在于让实现变得更好。而当我们把它翻译成“面向”,就失去了这种主动性、目的性与使命感。我们在讲方法,却忽视了意图;在学流程,却丢掉了哲学。PS:2011年,我出版《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时,书名是面向,而不是为了,这说明我当时对于DFMA的理解还没有真正到位。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会把书名改为《为了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二、DFMA不是姿态,而是责任很多企业在推DFMA时,把它当成一套“方法工具”:减少零件数量、优化装配顺序、降低公差要求、简化结构……但这只是表象。DFMA的灵魂在于:让设计成为制造的起点,而不是障碍。在DFMA思想中,设计师的任务不只是画图,而是要主动去让制造更容易、装配更高效、质量更可控。比如:在结构设计时,就要预想到夹具如何夹持,而不是等到工艺部门抱怨“这地方根本装不上”;在零件划分阶段,就要考虑到供应链是否具备加工能力,而不是最后发现“这材料没人能做”;在装配路径设计时,就要想清楚“能不能单向装配”,而不是靠人工硬拧进去。这才是“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的真义:设计不止于设计图,而是为了实现制造和装配的全过程服务。换句话说,DFMA不是“姿态上的配合”,而是“系统性的担当”。三、语言的偏差,折射思维的偏差为什么说一个词的翻译会影响整个组织的思维方式?因为语言不是中性载体,它决定了人们看世界的方式。当我们长期说“面向制造”,设计师的潜意识是:“我考虑制造的问题就好了。”制造出了问题,他会说:“我已经考虑过了,那是生产的问题。”而如果换成“为了制造”,那意味着“制造不顺利,是我设计没做到位”。责任的归属、思维的主语,都随之一变。这就是语言与工程文化的微妙关系。一个“for”,决定了企业是以设计为中心,还是以实现为中心。很多优秀企业的DFMA之所以能落地,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工具,而是因为他们真正理解了“为了制造”这四个字。四、真正的DFMA:设计与制造的“共生逻辑”DFMA并不是设计服从制造,也不是制造迁就设计,它是一种协同共生的思维方式。优秀的设计,不是追求“完美形态”,而是追求“最优实现路径”。真正的DFMA精神,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① 功能重构而非功能堆叠很多设计之所以制造复杂,是因为“为了功能而功能”。DFMA要求重新审视功能:哪些功能能整合?哪些可以用更简单的实现方式?它是一种“减法的智慧”。② 系统思考而非局部优化DFMA不是单个零件的优化,而是整个产品系统的协同优化。从结构、工艺、装配、物流、供应链到服务,都需要在同一个成本目标下被重新组合。③ 以实现为中心的设计闭环传统设计以“图纸完美”为终点,而DFMA以“制造顺畅”为目标。这意味着设计师必须理解工艺流程、装配逻辑、供应链约束,并在方案阶段就做出权衡。最终,设计与制造不再是上下游,而是一个统一的系统。设计是制造的上游逻辑,制造是设计的物理延伸。最后的话:一个“for”的觉醒DFMA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觉醒。当你真正理解“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的含义,你就会明白,设计不是独立行为,而是系统行为;工程的价值,不在于图纸的完美,而在于制造的高效。所以,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它:DFMA,不是“面向制造和装配的设计”,而是“为了制造与装配而进行的设计重构”。因为只有“为了”,才会有真正的改变。语言的边界,正是思维的边界。而当我们重新理解这个“for”,也许中国制造的DFMA之路,才刚刚开始。 ----END--- 作者简介:钟元🔹 著作体系化降本三部曲著有《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面向成本的产品设计:降本设计之道》《研发降本实战:三维降本》,形成从 DFMA → DFC → 三维降本 的系统化研发降本知识体系。🔹 原创“三维降本”方法论提出者在多年跨行业研发咨询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可落地、可复 制、可扩展的 套路化研发降本方法论——三维降本体系,以“高度 × 深度 × 宽度” 三维模型帮助企业系统化重构产品成本结构。🔹 深耕企业实践的降本导师已为上百家企业提供研发降本培训与咨询服务。曾辅导企业实现 连续三年每年降本超4000万元;在微波炉、冰箱、吸尘器、洗地机、扫地机器人、交换机、电动两轮车、空压机、物流装备等高度内卷行业中,成功推动多项突破性降本成果落地。来源:降本设计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