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有六千多位支持正版的学员,加上盗版学员更是不计其数。其中一小部分学员对仿真的错误认知,让我深有感触。
误区一:仿真算出应力,全场都是对的;
误区二:仿真算出应力,工作就完成了;
传统分析方法一般只能逐点校核,这效率确实太低。仿真分析方法可以算出全场结果,这当然是一个优点,但如果你认为全场结果都能直接参考,那就变成缺点了。
第一,应力奇异位置的应力绝对是失真的。
第二,实际模型一般都要经过几何清理,所有被清理位置的应力绝对是失真的。
第三,可以确保一个应力集中位置得到网格无关解,但实际模型有很多应力集中位置,无法兼顾每个位置。
第四,实际模型的连接位置一般都要简化建模,简化建模位置的应力绝对是失真的。
第五,其他各种情况也可能导致应力失真。
注:以上观点基于仿真做得正确,如果仿真做错了,那可能全场结果都是错的。
很多人真的认为仿真算出结果,工作就完成了。这真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当我们开展强度评定工作,顾名思义,这个工作包含评定,并且核心也是评定。
笔者前作《为什么我说:99%的齿轮啮合仿真案例都是在骗人!》。为什么强烈反对齿面接触疲劳和齿根弯曲疲劳评定采用有限元方法?
因为齿面接触疲劳和齿根弯曲疲劳评定需要两步:
第一步:计算-算出工作应力;
第二步:评定-对比许用应力;
以齿根弯曲疲劳为例,在传统分析方法中,利用公式可以计算齿根弯曲应力:
利用公式也可以计算许用齿根弯曲应力:
这两个计算结果属于一个评定系统。
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采用有限元法,笔者做过验证,可以得到和公式解(前提是系数要定义合适)非常一致的σF0,即仿真算出应力。但有什么意义呢?
因为从σF0到σF,还是要依赖传统方法取很多系数,许用弯曲应力也要依据传统方法去计算。
很多人认为仿真算出结果,工作就完成了。所以当他用仿真算出σF0,他感到兴奋和牛逼。
但我从企业必须完成强度评定工作的角度出发,他的工作没有实际意义。
系统思维与全局观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