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手动变速器敲齿噪音破解记:从齿轮侧隙到双质量飞轮的降噪之路

7小时前浏览12
在汽车NVH性能领域,变速器敲齿噪音是一个常见却棘手的问题。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的工程师团队面对某6速手动变速器的敲齿问题,展开了一场从源头到传播路径的全面技术攻坚。本文将详细揭示这一问题的完整解决过程。

第一章:问题浮现与变速器结构分析

1.1 问题现象描述

在某SUV车型的开发过程中,工程师在进行主观评价测试时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车辆在三、四、五挡加速工况下,驾驶员都能清晰地听到变速器传来的敲齿噪音。
这种噪音虽然声压级不高,但其特有的频率特征和高穿透力,很容易被驾乘人员感知,严重影响整车质感,必须立即解决。

1.2 变速器结构剖析

要理解敲齿问题的根源,首先需要了解这款6速手动变速器的内部结构:
该变速器包含6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其中一、二挡主动齿轮与输入轴一体成型,而三、四、五、六挡主动齿轮通过滚针轴承套在轴上。输出轴上的二挡从动齿轮通过滚针轴承空套在轴上,其他挡位从动齿轮则通过过盈连接方式与轴连接。

1.3 初步解决方案

面对已经定型的产品,团队需要找到成本与效果兼顾的优化方案。经过全面评估,最终选择了最可行的方案:减小齿轮的啮合侧隙
通过对各挡位齿轮设计参数的校核计算,发现一挡齿轮侧隙偏大(0.23mm~0.28mm)。团队决定将其调整至0.08mm~0.14mm的合理范围。

第二章:精密测试与效果验证

2.1 全面测试布署

为准确评估优化效果,团队进行了精密的整车测试,在多个关键位置布置传感器:
  •  

    驾驶员右耳噪声监测  


  •  

    变速器近场噪声及壳体表面振动  


  •  

    变壳和离壳结合面附近振动  


  •  

    变速箱悬置振动  


  •  

    变速箱输入轴转速  


  •  

    发动机飞轮端转速  


2.2 各挡位测试结果分析

三挡工况测试结果
优化前,变速器输入轴端在1500rpm左右存在明显扭振峰值,角加速度高达1800rad/s²,对应转速下壳体振动振幅达到2g。优化后,扭振峰值降低约50%,壳体振动幅值降低0.5g。
四挡工况测试结果
四挡工况下表现出类似规律:优化前在1400rpm出现扭振峰值,角加速度1800rad/s²。优化后扭振峰值降低40%,振动改善效果明显。
五挡工况测试结果
五挡工况下,优化前1500rpm处扭振峰值为1680rad/s²,壳体振动振幅达到2.3g。优化后扭振峰值降低30%,振动幅值降低0.6g。

2.3 初步方案效果评估

测试数据表明,通过控制齿轮侧隙确实能够降低敲击能量,减小扭振加速度。然而,团队发现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轴系扭振共振现象。
从驾驶员的主观感受来看,敲击噪音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并未彻底解决。这促使团队进一步寻找更根本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传动系统扭振深度优化

3.1 问题根源再发现

深入分析测试数据后,团队发现了一个关键现象:发动机飞轮端的扭矩振动本身偏高。
考虑到发动机已经定型,直接优化发动机扭振的成本效益比太低,团队决定从传动系统入手进行扭振衰减优化。

3.2 四种理论解决方案对比

团队系统梳理了四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方案一:优化减振系统
通过降低减震系统的扭转刚度,改变产生扭振共振的转速区间,在工作工况中隔离共振。
方案二:优化传动轴刚度
降低传动系统发生敲击共振的敏感度,但受结构空间限制且距离振动源较远,效果有限。
方案三:优化离合器阻尼
衰减扭振幅值,但如同改变齿轮侧隙一样,不能完全杜绝扭振共振,且随着使用里程增加效果会衰减。
方案四:改变变速器速比
通过改变共振条件来解决问题,但改动过大,一般不予采用。

3.3 最终方案:双质量飞轮的应用

基于以上分析,团队在控制齿轮侧隙的基础上,引入了双质量飞轮系统
这一方案大幅降低减振系统的扭转刚度,既能隔离共振区间,又能有效衰减发动机传递给变速器的扭振。技术要求是将发动机扭振从1300rad/s²衰减至500rad/s²以下。
测试结果令人满意:双质量飞轮显著降低了变速器输入端的扭振,为彻底解决敲齿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第四章:工程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通过这一完整的技术攻关过程,团队获得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4.1 关键技术结论

  1. 1.  

    控制齿轮侧隙是基础:能够有效降低变速器的敲齿噪音,但作为单一措施效果有限  


  2. 2.  

    源头控制至关重要:该车型发动机端扭振波动较大,必须从源头控制输入激励  


  3. 3.  

    系统解决方案最有效:双质量飞轮能够显著降低变速器输入端扭振,是解决敲齿问题的有效手段  


4.2 工程实践价值

这一研究不仅解决了具体产品的技术问题,更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复用的方法论:
  •  

    问题定位的精准性:通过系统测试准确识别问题根源  


  •  

    解决方案的层次性:从简单措施到系统优化,循序渐进  


  •  

    成本控制的合理性: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选择最优成本方案  


这一案例充分说明,解决复杂的NVH问题需要系统思维和工程智慧,为行业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参考。

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本公 众号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等,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若您认为文中来源标注与事实不符,若有涉及版权等请告知,将及时修订删除,谢谢大家的关注。



来源:汽车NVH云讲堂
振动汽车理论传动NVH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3
最近编辑:7小时前
吕老师
硕士 28年汽车行业从业经验,深耕悬置...
获赞 321粉丝 839文章 1602课程 16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