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modeFRONTIER & Energyplus实现建筑稳健性优化

9天前浏览53

背景

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传统建筑设计方法面临严峻挑战。基于历史气象数据优化的建筑,往往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暴露出性能短板。如何设计既能在常规条件下高效节能,又能在极端气候下保持稳定性能的建筑,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基于《Energy and Buildings》期刊的相关研究,通过多学科优化平台modeFRONTIER与建筑能耗模拟软件EnergyPlus的协同工作,完整复现了气候稳健性优化的完整流程。这项实践不仅展示了工具的使用方法,更体现了面向未来的建筑设计思维转变。    


传统建筑设计的局限性

当前主流的建筑设计流程存在明显缺陷:过度依赖"典型气象年"数据。这种基于历史平均值的气象数据,抹平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导致设计出的建筑在常规条件下表现优异,却在极端气候下性能急剧下降。


历史教训值得警醒:1995年芝加哥热浪和2003年欧洲热浪期间,大量建筑因空调系统过载导致故障,最终演变为公共卫生事件。这些按照传统方法优化的"最优设计",在真实气候考验下显得格外脆弱。


从“最优解”到“稳健解”的设计哲学转变

气候稳健性优化代表了一种设计范式的根本转变:


传统优化追求确定条件下的最佳性能


稳健性优化强调不确定环境下的性能稳定


以雨伞设计为例:


传统思路:追求小雨天气下的最轻便设计


稳健思路:确保各种天气条件下的可靠防护,同时兼顾重量和成本


将这一理念延伸到建筑设计,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注建筑在典型气候下的能耗表现,更要重视其在极端冷热年份的性能稳定性。


优化模型的核心逻辑

研究建立了双目标优化模型:


稳健性目标:

f₁ = -10 × log₁₀[ (ΣPE_TDY)² / MSD ]

其中MSD衡量的是极端气候与典型气候下的能耗偏差


能效目标:

f₂ = ΣPE_TDY

即最小化典型气候下的总能耗


这两个目标存在天然的权衡关系:过度追求稳健性可能牺牲能效,极致能效设计可能缺乏气候适应性。优化的目的就是寻找这两个目标之间的最佳平衡点集 合。


   


工程实践过程

在modeFRONTIER中的实施包含五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设计变量定义:涵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设备控制策略的15个参数:

   


第二步:EnergyPlus集成:通过参数化模板实现自动化模拟


这是整个工作流的引擎。我们使用modeFRONTIER的流程节点来调用EnergyPlus。

论文中作者采用了一个子流程节点的方式,用于内部实现三次循环完成对应的三个气象参数包的模拟;

   


第三步:数据提取:从模拟输出中解析能耗数据


EnergyPlus运行后会生成一堆输出文件(.csv, .eso, .htm等)。我们需要从中提取出一次能源消耗数据。


定位数据:你需要提前确定在输出文件中,哪个变量或计量表代表“一次能源消耗”。通常是PrimaryEnergy:Facility计量表。


数据提取:使用modeFRONTIER的File Parser节点,通过指定行、列或关键字,从CSV或TXT文件中精准提取出12个月的月度一次能源消耗数据。


第四步:目标函数计算:实现稳健性和能效的量化评估


这是整个项目的“大脑”。我们使用modeFRONTIER的Calculator节点,输入从Parser节点传来的能耗数据,然后编程实现论文中的公式(6)和(7)。


第五步:优化执行:采用MOGA-II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


优化算法:论文对比了NSGA-II和MOGA-II,最终选择了MOGA-II。你可以在modeFRONTIER的Optimizer节点中选择MOGA-II算法。


种群大小与代数:遵循论文建议,对于9个围护结构变量,种群大小设为27(3倍),评估次数设为1620(60代)。


优化目标:

Objective 1: F1 → Minimize (最小化负信噪比)

Objective 2: F2 → Minimize (最小化能耗强度)

点击运行,modeFRONTIER就会开始这场自动化的、探索性的设计之旅!


结果深度解析:从数据到设计洞察

经过数十小时的计算(取决于你的计算机性能),优化完成后,我们迎来的不是单一答案,而是一系列最优解的集 合——帕累托前沿。


解读帕累托前沿

在modeFRONTIER的二维散点图中,你会看到一条由点组成的“边界线”。    



左上角的点:代表高度稳健的设计。这些建筑即使面对极端气候,能耗也几乎不变,但代价是在典型条件下的能效可能不是最高(F2值较高)。


右下角的点:代表极致能效的设计。在典型年份非常节能,但可能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极端天气下能耗会飙升(F1值很高,即稳健性差)。


中间“拐点”附近的点:通常是最佳平衡点。在这里,牺牲一点能效可以换来稳健性的大幅提升,或者反之。


根据你的项目风险偏好(是否更担心极端气候)和投资预算,可以在这个前沿上选择最终的设计方案。


设计变量的敏感性分析

modeFRONTIER提供的另一个强大工具是敏感性分析。它可以告诉你,哪个设计变量对目标的实现影响最大。


论文中的图12显示了如下结果:


   


对稳健性(F1) 影响最大的变量是:窗户SHGC(X02)、屋顶热阻(X05)、地板热阻(X08)。这表明,控制太阳得热和提升顶部/底部的保温,对稳定建筑性能至关重要。


对能效(F2) 影响最大的变量是:窗户U值(X01)、屋顶热阻(X05)、外墙热阻(X07)。这表明,减少传热损失是节能的首要任务。


这个分析为设计师提供了明确的优先级:如果你想提升稳健性,应该优先调整窗户SHGC和屋顶保温;如果你想单纯节能,应该优先改善窗户和墙体的保温性能。


论文案例复现

为了复现论文中的案例,小编采用了和论文中MF流程不一样的路径,并没有采用子流程节点的方式,在一个流程中完成所有内容,使用三个脚本调用不同的气象参数进行模拟;


但本质上有所简化,并没有提取逐月数据,而是利用全年数据进行计算和评估;


   


优化算法依然采用MOGA-Ⅱ,DOE-60个,计算100代,6000个设计方案,共计耗时5小时6分钟;


   


两个优化目标在散点图中的位置如下,并标记帕累托前沿解,不过小编并未像论文中的一样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所以在数据展示上有所区别;


   


工程应用价值

这项实践证明了气候稳健性优化在工程实践中的可行性。设计师可以根据项目具体需求和风险偏好,在帕累托前沿上选择合适的方案:


对气候风险敏感的项目可选择高稳健性方案

追求节能效益的项目可侧重高能效方案

一般项目推荐选择平衡方案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新建建筑的设计优化,也可用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评估。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这种优化方法还可以扩展到建筑群和城区尺度,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撑。


结语

气候稳健性优化代表了一种更加务实和前瞻的设计理念。通过modeFRONTIER与EnergyPlus的协同应用,我们能够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工程实践,设计出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未来建筑。在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这种设计方法必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来源:艾迪捷
多学科优化建筑数字孪生控制气象EnergyPlu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2
最近编辑:9天前
艾迪捷
MBD CAE解决方案专家
获赞 19粉丝 16文章 569课程 4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