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残酷的工程现实是:在电动汽车紧凑的电池包(Module)中,电芯被高度约束(Constrained)。一旦发生热失控,连锁反应是灾难性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在灾难发生前发出预警的“吹哨人”。
传统上,这个“吹哨人”是温度。BMS紧盯着电芯温度,一旦“高温”,立刻报警。
但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国家电动车辆工程研究中心的一篇论文 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洞见:我们可能一直盯错了信号。
对于LFP电池的过充失效,真正的早期杀手不是“高温”,而是“高压膨胀”。这篇研究通过巧妙的实验和建模,清晰地描绘了LFP电池在走向毁灭前,其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要理解失效,就必须在它发生时精确测量。但在电池热失控过程中,我们很难知道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
研究团队为此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实验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研究者得以在过充实验中,同步监测电压、温度、内阻、内部压力和外部膨胀力——这几乎是描绘电芯热失控过程所需的全套数据。
当过充开始后,研究者将整个过程分为了五个阶段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灾难发生前的第二和第三阶段。
6590 N是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约670公斤的重物压在电芯表面。
这是一个关键的发现:在电芯温度尚处于69°C以下区间时,其内部早已积蓄了足以导致机械结构破坏的巨大压力。
传统的BMS策略严重依赖温度。但实验数据清晰地表明,当温度开始飙升时(阶段 IV),电芯已经泄压,内部结构已发生不可逆的损坏。
膨胀力(Expansion force)和内部压力(Internal pressure)才是更灵敏的早期信号 。在温度表现“尚可”的阶段 II 和 III,它们已经发出了最强的求救信号。
更妙的是,研究发现外部膨胀力与内部压力呈现高度的线性关系 。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给每个电芯都植入内部传感器(这在商业上不现实),而是可以通过在电池包结构中集成应变片或力传感器,来“非侵入式”地监测内部压力。这为下一代BMS提供了全新的预警思路。
研究者建立了一个“电化学-热-气体/泄放”耦合模型,并用实验数据验证了其准确性。这个模型就像一台CT机,可以分析膨胀力的具体成分。
总膨胀力( )主要来自三部分:
模型分析的结果一目了然:
在泄压之前(阶段 I、II、III),由于温度始终低于70°C ,热膨胀力( )和电解液蒸气压力( )贡献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高压真正的元凶是副反应产生的气体( )。
这个模型进一步证实了一个关键机制:是内部气体压力(Internal pressure)的累积,而不是温度,最终触发了安全阀的打开和气体喷射。
我们过去常常混淆了因果:不是电池“烧”开了安全阀,而是电池内部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撑”开了安全阀。高温更像是这个过程的结果,而非原因。
既然气体是元凶,那么是哪种副反应在疯狂“产气”呢?
模型再次给出了答案。在低温的阶段 II 和 III,产气压力( )主要来自两个副反应:
我们常担心的SEI膜分解( ),在泄压前的低温阶段,其产气贡献几乎为零。
这项研究为LFP电池的安全防护提供了三个关键的认知转变:
总而言之,这篇论文通过精巧的实验与模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LFP电池的失效机制:它在“发烧”之前,就已经“膨胀”到极限了。
参考文献: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92 (2024) 11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