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LFP电池热失控的真正前兆是什么?

8小时前浏览6
对于电动汽车行业而言,磷酸铁锂(LFP)电池几乎是“安全”的代名词。它不像高镍三元材料那样“暴躁”,热稳定性更高。然而,“更安全”不等于“绝对安全”。在所有电池失效场景中,过充(Overcharge)始终是最常见也最危险的诱因之一。当BMS(电池管理系统)失灵,持续的过量能量注入,即便对于LFP电池,热失控(TR)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

一个残酷的工程现实是:在电动汽车紧凑的电池包(Module)中,电芯被高度约束(Constrained)。一旦发生热失控,连锁反应是灾难性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在灾难发生前发出预警的“吹哨人”。

传统上,这个“吹哨人”是温度。BMS紧盯着电芯温度,一旦“高温”,立刻报警。

但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国家电动车辆工程研究中心的一篇论文 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洞见:我们可能一直盯错了信号。

对于LFP电池的过充失效,真正的早期杀手不是“高温”,而是“高压膨胀”。这篇研究通过巧妙的实验和建模,清晰地描绘了LFP电池在走向毁灭前,其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如何测量电芯热失控的全套数据?

要理解失效,就必须在它发生时精确测量。但在电池热失控过程中,我们很难知道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

研究团队为此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实验平台。

  1. “特制”电芯: 他们没有使用普通电芯,而是定制了一款32Ah的LFP方形电池,并在其内部植入了一个压力传感器(Pressure sensor)。这使得他们能实时读取电芯内部的真实气压。
  2. 模拟真实工况: 他们设计了一个“电池夹具”(Battery Fixture),给电芯施加一定的预紧力,以便监测电芯的膨胀力。
  3. 测量“膨胀力”: 这个夹具本身就是一台精密的测力计。它装配了力传感器(Force sensors),可以实时测量电芯向外膨胀的“膨胀力”(Expansion force)。
  4. 实时测量“内部阻抗”: 同时还引入了一台HIOKI的设备实现实时测量电池内部阻抗的变化。

通过这个平台,研究者得以在过充实验中,同步监测电压、温度、内阻、内部压力和外部膨胀力——这几乎是描绘电芯热失控过程所需的全套数据。

热失控发生前兆在哪个阶段?

当过充开始后,研究者将整个过程分为了五个阶段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灾难发生前的第二和第三阶段

  • 阶段 I (110% SOC之前): 电压突破3.65V限制,稳步升至5V。一切都很平静,温度、压力、膨胀力几乎不变。
  • 阶段 II (110% ~ 123% SOC): 电压进入一个漫长的“平台期”(约5V)。此时,变化开始了
    • 温度: 缓慢爬升,从27°C升至50°C, 此时电芯只是微热状态,BMS可能还未触发一级警报。
    • 压力与膨胀力: 与此同时,内部压力和外部膨胀力开始急剧飙升
  • 阶段 III (123% ~ 128% SOC): 这是灾难前的最后窗口。
    • 温度: 继续缓慢爬升,从50°C升至69°C。根据电池安全手册,50°C以上已属异常,但距离热失控的“燃点”还很远。
    • 压力与膨胀力: 在这个“温水区”,内部压力和膨胀力达到了峰值——分别为1071 kPa6590 N 。

6590 N是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约670公斤的重物压在电芯表面。

这是一个关键的发现:在电芯温度尚处于69°C以下区间时,其内部早已积蓄了足以导致机械结构破坏的巨大压力

  • 阶段 IV (泄压): 内部压力最终突破阈值,安全阀打开,气体喷出(Venting)。此时,由于内部电解液损失、材料破坏 ,温度和内阻才开始突然暴涨
  • 阶段 V (短路): 内部短路发生,电压归零。

结论一:只盯住温度计,可能已经晚了

传统的BMS策略严重依赖温度。但实验数据清晰地表明,当温度开始飙升时(阶段 IV),电芯已经泄压,内部结构已发生不可逆的损坏。

膨胀力(Expansion force)和内部压力(Internal pressure)才是更灵敏的早期信号 。在温度表现“尚可”的阶段 II 和 III,它们已经发出了最强的求救信号。

更妙的是,研究发现外部膨胀力与内部压力呈现高度的线性关系 。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给每个电芯都植入内部传感器(这在商业上不现实),而是可以通过在电池包结构中集成应变片或力传感器,来“非侵入式”地监测内部压力。这为下一代BMS提供了全新的预警思路。

为什么在“低温”下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压力?

研究者建立了一个“电化学-热-气体/泄放”耦合模型,并用实验数据验证了其准确性。这个模型就像一台CT机,可以分析膨胀力的具体成分。

总膨胀力(    )主要来自三部分:

  1. 热膨胀力(        ): 材料热胀冷缩导致。
  2. 电解液蒸气压力(        ): 电解液受热蒸发产生。
  3. 副反应产气压力(        ): 化学副反应生成的气体(如CO, H2, CO2)导致。

模型分析的结果一目了然:

在泄压之前(阶段 I、II、III),由于温度始终低于70°C ,热膨胀力(    )和电解液蒸气压力(    )贡献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高压真正的元凶是副反应产生的气体(      )。

结论二:压力触发泄压,而非温度

这个模型进一步证实了一个关键机制:是内部气体压力(Internal pressure)的累积,而不是温度,最终触发了安全阀的打开和气体喷射

我们过去常常混淆了因果:不是电池“烧”开了安全阀,而是电池内部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撑”开了安全阀。高温更像是这个过程的结果,而非原因。

追捕元凶:哪种副反应在“产气”?

既然气体是元凶,那么是哪种副反应在疯狂“产气”呢?

模型再次给出了答案。在低温的阶段 II 和 III,产气压力(    )主要来自两个副反应:

  1. 电解液还原(        ): 负极析出的金属锂与电解液反应 。这是最主要的产气来源
  2. 电解液氧化(        ): 高电压下电解液在正极的氧化反应。

我们常担心的SEI膜分解(    ),在泄压前的低温阶段,其产气贡献几乎为零。

所以呢?该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这项研究为LFP电池的安全防护提供了三个关键的认知转变:

  1. BMS的“新哨兵”: 依赖温度的预警系统太迟钝。基于膨胀力(Expansion Force)的监测是一种更灵敏、更早期的过充预警方案。它告诉BMS的不是“已经起火了”,而是“即将爆炸了”。
  2. 电池包的“新考题”: 结构工程师必须严肃对待电芯的“膨胀”。在热失控之前,电池包就必须能承受住内部高达670公斤的机械膨胀力,否则可能导致结构失效、短路,加速热失控。
  3. 抑制高压的“新思路”: 如果想从根源上提升LFP的过充安全,关键在于抑制产气。研究明确指出,抑制电解液还原(负极析锂反应) 是减少内部压力和提高安全性的最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这篇论文通过精巧的实验与模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LFP电池的失效机制:它在“发烧”之前,就已经“膨胀”到极限了。

参考文献: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92 (2024) 111687

来源:锂电芯动
化学汽车爆炸材料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2
最近编辑:8小时前
锂电芯动
博士 中科院博士,电芯仿真高级工程师
获赞 4粉丝 10文章 4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P2D充放电拟合实战系列(一):如何科学准备全套参数?

引言如果说P2D模型是电池的数字骨架,那准确的参数就是流淌其中的生命血液。面对清单上密密麻麻的30多个参数,我们常常陷入困境:哪些参数是可以从文献或材料手册中查到的“固定值”?哪些需要设计实验来测得?哪些又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的“调节阀”?在这片参数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是每一位模型新手的必经之路。别担心。本指南将为你绘制一幅完整的P2D参数“寻宝图”,不仅告诉你需要哪些“宝藏”(参数),更会标明每一处宝藏的精确挖掘方法。参数“寻宝图”——P2D参数的结构化分类在动手寻宝之前,我们必须先看懂地图。P2D模型中的30多个参数,按其物理意义,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几何参数、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为什么要这样分类?这不仅是为了罗列,更是为了建立一种“结构化”的诊断思维:当拟合充放电曲线出现问题时(例如容量不符、电压偏低等),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快速地定位到相应的参数类别,从而大大提高调参效率。一、几何参数定义了电池的几何结构和尺寸正/负极:厚度、电极面积、孔隙率、活性颗粒半径隔膜:厚度、孔隙率二、热力学参数定义了电池的平衡电位和储锂能力正/负极:开路电压(OCV-SOC曲线)、最大锂浓度 ( )、初始锂浓度 ( )三、动力学参数定义了电化学反应和离子/电子传输的速率正/负极:反应速率常数 ( ) / 交换电流密度 ( )、传递系数 ( )、固相扩散系数 ( )、迂曲度 ( )隔膜:迂曲度 ( )电解液:离子电导率 ( )、离子扩散系数 ( )、锂离子迁移数 ( )按图索骥——三大类参数的获取策略有了地图,我们就可以开始精准寻宝了。不同类型的参数,其获取策略也大相径庭。 来源:锂电芯动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