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咱们先来聊聊:“大家是如何看待可靠性的?”
书里打了个特别形象的比方,说产品的可靠性、外观和性能三者的关系是:“始于外观、忠于性能、久于可靠”。
想想看,是不是这个理?一个产品,颜值高能吸引用户第一眼注意;功能强大、运行流畅能让用户爱上它;但最终能让用户长久使用、形成口碑、甚至愿意复购的,一定是它稳定耐用,不出幺蛾子,可靠性高。

这本书正是围绕可靠性这个核心,从元器件选型、硬件电路设计、硬件测试、PCB设计到研发流程管理,系统性地介绍了如何构建可靠性。要打造一款高可靠性的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本书聚焦于设计,因为这正是咱们硬件工程师的主战场,也是决定产品可靠性的最关键一环。一旦在设计阶段埋下隐患,后续往往花再大代价也难以根除。所以说,能把可靠性设计进产品里,正是咱们硬件工程师硬实力的最高体现。
02
下面,咱们就介绍一下这本书中讲了哪些知识点:
第一章:元器件选型可靠性设计
作者开篇就抛出一个灵魂拷问:作为硬件工程师,你是否遇到过新产品刚推广,关键器件就停产了?或者成熟产品在市场上因为某个小元件损坏而整机瘫痪?并介绍了以下5个注意事项来进行元器件的选型:
1、元器件选型原则: 这本书不是泛泛地讲要选大品牌,而是给出了具体的选择维度:包括技术参数、质量等级、寿命周期、供货情况、成本等等。它教你如何在这些因素之间做权衡。

2、新引入元器件的检测和筛选: 新找来的元器件需要经过各种检测和筛选,比如外观检查、电性能测试、环境应力筛选(如高低温老化)等。这套流程能提前把那些不好的元器件剔除出去,避免它们混进产品里成为定时炸弹。
3、元器件失效分析: 这是非常硬核又实用的一部分。元件为什么会失效?书中总结了各种失效原因(过电、热、机械应力等)和失效模式(开路、短路、参数漂移等)。它还深入分析了电阻、电容、电感、集成电路这些常用元件的典型失效机理。比如,电解电容在高温下电解质会干涸,MLCC陶瓷电容在受到机械应力时容易开裂等。了解这些,你在设计和选型时就能主动规避风险。

4、供应商管理: 选元器件,其实就是选供应商。书中提供了系统性的方法,教你如何评估和选择供应商,以及如何对现有供应商进行定期考评。
5、常用元器件选型指导: 从最基础的电阻、电容、二极管、电感、三极管,到电源管理芯片、石英晶振、连接器,每一类都给出了选型指导。比如选电容,不仅要看容值和耐压,还要关注ESR(等效串联电阻)、温度特性、材质等。
这一章是全书的技术核心点。
1、原理图设计规范: 书中强调,可靠的电路始于一张清晰、规范的原理图。这样无论是自己后期检查还是团队协作,都能一目了然,减少错误。
2、电路可靠性设计的四大注意事项:

首先是电路简化,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电路越简单,出故障的概率自然越低;
其次是电路参数计算,设计绝不能“差不多就行”,必须像计算DC-DC电源电路中的电感和电容一样,对每个关键参数都心中有数;
再者是接口防护,产品的USB、网口等外部接口是第一道防线,也最易受伤害,书中详解了如何运用ESD静电管、TVS管、磁珠等器件构筑防线,抵御过压、浪涌和静电冲击;
最后是电路耐环境设计,针对金融POS机、工业三防设备等不同应用场景,书中讲解了如何让电路从容应对高低温、潮湿、粉尘等严苛环境的挑战。
3、降额设计
降额设计是提升可靠性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方法之一。其核心是避免元器件工作在额定极限下,例如让50V耐压的电容只承担30V的工作电压,让1A电流的MOS管仅通过0.7A。书中为电阻、电容、半导体等常用元件提供了明确的降额等级与具体规范,操作性极强。
4、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EMC是很多工程师的噩梦。这本书从理念入手,讲解电磁感应与干扰的本质,然后给出从“元器件选型->原理图设计->PCB设计->结构屏蔽->系统接地”一整套的、自上而下的EMC设计思路。

5、软硬件、结构协同:
这一章系统性地讲解了如何对硬件进行测试。
信号质量测试: 教你如何用示波器去测量电源、时钟、复位、数据总线等关键信号的质量。纹波噪声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时钟边沿是否陡峭?有没有过冲、振铃?书中通过大量实测波形图,教你如何分析判断。
信号时序测试: 尤其针对DDR内存、I2C、SPI等总线,信号之间的建立时间、保持时间是否满足芯片手册要求?用时序分析工具进行验证,确保数据通信的准确无误。
硬件功能 & 性能测试: 确保每一个功能模块都能正常工作,并且性能指标达到设计目标。
硬件可靠性测试: 模拟产品在生命周期内可能遇到的各种严酷考验,如高低温循环、振动测试、长时间老化测试等,目的是在短时间内暴露产品的潜在缺陷。
PCB是所有电路的物理承载,画板子也是一门艺术。
层数与叠层: 如何根据电路复杂度和信号速率决定用几层板?书中讲解了从单层板到多层板的适用场景,并详细分析了多层板的叠层结构设计,如何安排信号层、电源层、地层,才能获得最佳的信号完整性和电磁兼容性。
元器件布局: 总结了大量的布局原则和技巧。比如,模拟和数字电路如何分区?高频器件怎么放?电源电路如何布局散热最优?
PCB走线: 详细讲解了布线规则,特别是从EMC角度考虑,如何控制走线的阻抗,如何处理关键信号线(时钟、差分对),如何设计一个“干净”的地平面,从而抑制地线干扰。
第五章“研发过程可靠性评审”,将你的视角从一名工程师提升至项目管理者。它告诉你,可靠性不是最后测试出来的,而是贯穿于产品研发的每一个阶段(需求、设计、测试、试产)设计和管理出来的。

第六章“一款智能手持终端产品设计”,它用一个完整、真实的项目案例,将前面五章所有的知识——需求分析、元器件选型、原理图设计、PCB布局布线、软硬件协同、结构设计、测试验证、直到量产维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你能真切地体会到可靠性设计是如何在每一个环节落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