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从“能用”到“可靠”,关于电路设计,一位20年老兵的实战经验分享

1小时前浏览39

01

大家如何看待可靠性设计?  

咱们先来聊聊:大家是如何看待可靠性的?

书里打了个特别形象的比方,说产品的可靠性、外观和性能三者的关系是:“始于外观、忠于性能、久于可靠

想想看,是不是这个理?一个产品,颜值高能吸引用户第一眼注意;功能强大、运行流畅能让用户爱上它;但最终能让用户长久使用、形成口碑、甚至愿意复购的,一定是它稳定耐用,不出幺蛾子,可靠性高。

这本书正是围绕可靠性这个核心,从元器件选型、硬件电路设计、硬件测试、PCB设计到研发流程管理,系统性地介绍了如何构建可靠性。要打造一款高可靠性的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本书聚焦于设计,因为这正是咱们硬件工程师的主战场,也是决定产品可靠性的最关键一环。一旦在设计阶段埋下隐患,后续往往花再大代价也难以根除。所以说,能把可靠性设计进产品里,正是咱们硬件工程师硬实力的最高体现。


02

内容介绍  

下面,咱们就介绍一下这本书中讲了哪些知识点:

第一章:元器件选型可靠性设计

作者开篇就抛出一个灵魂拷问:作为硬件工程师,你是否遇到过新产品刚推广,关键器件就停产了?或者成熟产品在市场上因为某个小元件损坏而整机瘫痪?并介绍了以下5个注意事项来进行元器件的选型

1、元器件选型原则: 这本书不是泛泛地讲要选大品牌,而是给出了具体的选择维度:包括技术参数、质量等级、寿命周期、供货情况、成本等等。它教你如何在这些因素之间做权衡。

2、新引入元器件的检测和筛选: 新找来的元器件需要经过各种检测和筛选,比如外观检查、电性能测试、环境应力筛选(如高低温老化)等。这套流程能提前把那些不好的元器件剔除出去,避免它们混进产品里成为定时炸弹。

3、元器件失效分析: 这是非常硬核又实用的一部分。元件为什么会失效?书中总结了各种失效原因(过电、热、机械应力等)和失效模式(开路、短路、参数漂移等)。它还深入分析了电阻、电容、电感、集成电路这些常用元件的典型失效机理。比如,电解电容在高温下电解质会干涸,MLCC陶瓷电容在受到机械应力时容易开裂等。了解这些,你在设计和选型时就能主动规避风险。

4、供应商管理: 选元器件,其实就是选供应商。书中提供了系统性的方法,教你如何评估和选择供应商,以及如何对现有供应商进行定期考评。

5、常用元器件选型指导: 从最基础的电阻、电容、二极管、电感、三极管,到电源管理芯片、石英晶振、连接器,每一类都给出了选型指导。比如选电容,不仅要看容值和耐压,还要关注ESR(等效串联电阻)、温度特性、材质等。


第二章:硬件可靠性设计

这一章是全书的技术核心点。

1、原理图设计规范: 书中强调,可靠的电路始于一张清晰、规范的原理图。这样无论是自己后期检查还是团队协作,都能一目了然,减少错误。

2、电路可靠性设计的四大注意事项:

首先是电路简化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电路越简单,出故障的概率自然越低

其次是电路参数计算,设计绝不能“差不多就行”,必须像计算DC-DC电源电路中的电感和电容一样,对每个关键参数都心中有数;

再者是接口防护,产品的USB、网口等外部接口是第一道防线,也最易受伤害,书中详解了如何运用ESD静电管、TVS管、磁珠等器件构筑防线,抵御过压、浪涌和静电冲击;

最后是电路耐环境设计,针对金融POS机、工业三防设备等不同应用场景,书中讲解了如何让电路从容应对高低温、潮湿、粉尘等严苛环境的挑战。

3、降额设计

降额设计提升可靠性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方法之一。其核心是避免元器件工作在额定极限下,例如让50V耐压的电容只承担30V的工作电压,让1A电流的MOS管仅通过0.7A。书中为电阻、电容、半导体等常用元件提供了明确的降额等级与具体规范,操作性极强。


4、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EMC是很多工程师的噩梦。这本书从理念入手,讲解电磁感应与干扰的本质,然后给出从“元器件选型->原理图设计->PCB设计->结构屏蔽->系统接地”一整套的、自上而下的EMC设计思路。

5、软硬件、结构协同:

在与软件的配合上,本书强调需明确软硬件接口,并要求软件进行防错与可靠性测试,因为许多硬件故障实由软件异常引发。在与结构的协作中,则着重通过合理的堆叠设计避免挤压与散热问题,同时确保外观设计兼顾人机交互与物理防护。


第三章:硬件测试

这一章系统性地讲解了如何对硬件进行测试。

  • 信号质量测试: 教你如何用示波器去测量电源、时钟、复位、数据总线等关键信号的质量。纹波噪声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时钟边沿是否陡峭?有没有过冲、振铃?书中通过大量实测波形图,教你如何分析判断。

     
  • 信号时序测试: 尤其针对DDR内存、I2C、SPI等总线,信号之间的建立时间、保持时间是否满足芯片手册要求?用时序分析工具进行验证,确保数据通信的准确无误。

  • 硬件功能 & 性能测试: 确保每一个功能模块都能正常工作,并且性能指标达到设计目标。

  • 硬件可靠性测试: 模拟产品在生命周期内可能遇到的各种严酷考验,如高低温循环、振动测试、长时间老化测试等,目的是在短时间内暴露产品的潜在缺陷。


第四章:PCB可靠性设计

PCB是所有电路的物理承载,画板子也是一门艺术。

  • 层数与叠层: 如何根据电路复杂度和信号速率决定用几层板?书中讲解了从单层板到多层板的适用场景,并详细分析了多层板的叠层结构设计,如何安排信号层、电源层、地层,才能获得最佳的信号完整性和电磁兼容性

     
  • 元器件布局: 总结了大量的布局原则和技巧。比如,模拟和数字电路如何分区?高频器件怎么放?电源电路如何布局散热最优?

  • PCB走线: 详细讲解了布线规则,特别是从EMC角度考虑,如何控制走线的阻抗,如何处理关键信号线(时钟、差分对),如何设计一个“干净”的地平面,从而抑制地线干扰。


第五章 & 第六章:理论到实战

第五章“研发过程可靠性评审”,将你的视角从一名工程师提升至项目管理者。它告诉你,可靠性不是最后测试出来的,而是贯穿于产品研发的每一个阶段(需求、设计、测试、试产)设计和管理出来的。

第六章“一款智能手持终端产品设计”,它用一个完整、真实的项目案例,将前面五章所有的知识——需求分析、元器件选型、原理图设计、PCB布局布线、软硬件协同、结构设计、测试验证、直到量产维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你能真切地体会到可靠性设计是如何在每一个环节落地的。

来源:硬件笔记本
振动电源电路信号完整性电磁兼容电子芯片通信理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3
最近编辑:1小时前
硬件笔记本
本科 一点一滴,厚积薄发。
获赞 156粉丝 45文章 52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两种电流检测电路设计方案

在研发设计电路项目时,依据需要实现的功能指标,进行详细的电路方案开发与验证;面对项目的功能电路研发,工程师一般采用的做法是化整为零,化繁为简,也就是将项目的需要实现的整体功能逐一分解拆散,拆散成众多的小功能。例如电磁炉项目,工程师可以将其拆散成按键检测功能、数码管显示功能、线圈加热功能、AC-DC功能、线圈驱动功能、风扇散热功能等等;智能马桶盖项目,工程师可以将其拆散成DC-DC功能、座圈加热功能、位置调节功能、水压调节功能、LCD显示功能、蓝牙功能等等;电动晾衣架项目,工程师可以将其拆散成红外遥控功能、电机驱动功能、LED驱动功能、LDO电源功能、声音提示功能、过载保护功能等等;在将项目的整体功能拆散成众多的小功能后,工程师就可以根据每一个小功能,开发出对应的电路解决方案,形成电路设计方案A,解决了小功能A的研发需求;电路设计方案B,解决了小功能B的研发需求;电路设计方案C,解决了小功能C的研发需求;以此类推......项目需求分解拆散图最后将这些电路设计方案A、电路设计方案B、电路设计方案C等等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构成完整的项目方案原理设计。无论项目方案如何设计,工程师都了解,在电路方案设计中,存在一个重要的参数,也就是电流参数;除了电流参数,电路中还存在另外三个重要的参数,电压参数、功率参数与时间频率参数。衡量电路的一些工作状态,就可以通过电流参数的检测获得。比如三极管的放大倍数,工程师可以通过检测三极管的基级电流与集电极电流获得;LED灯的亮度,工程师可以通过检测流过LED灯的电流获得;加热电阻丝的温度,工程师可以通过检测加热电阻丝的电流获得;换言之,项目的工作状态判断,工程师可以利用检测项目中的电流参数等这些数据分析得出。如何检测这些电路中的电流参数,就成为工程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了。怎么检测项目电路中的电流参数呢?这需要从项目的原始电路方案设计过程中去寻找。既然项目的设计需求可以被分解拆散成众多的小功能A、小功能B、小功能C等等,工程师就能据此确定被检测的电流参数是在哪一个小功能电路中,举例说明项目系统电流分配图检测电机的工作电流,工程师需要确定项目中的电机是处于小功能A中的Ia,还是小功能B中的Ib,亦或是小功能C中的Ic,还是系统电源中的电流I。不同电路的电流检测,其设计方案也不相同,电路中的电流大致可以细分为两个类别类别一:小功能A的电流Ia,小功能B的电流Ib,小功能C的电流Ic类别二:项目系统电源的电流I电流Ia、Ib与Ic之所以能归纳成一个相同的类别,主要是因为电流Ia、Ib与Ic在电路结构中,是处于独立分支的工作状态,电流Ia、电流Ib与电流Ic的检测互不影响互不干涉,也就是工程师在检测电流Ia的时候,不需要检测电流Ib或者电流Ic;检测电流Ib的时候,不需要检测电流Ia或者Ic;检测电流Ic的时候,不需要检测电流Ia或者电流Ic。与之相反,项目系统电源的电流I,其检测的电路方案设计则需要兼顾电流Ia、电流Ib与电流Ic。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殊现象呢?为什么检测系统电源的电流I还需要兼顾小功能电路中的电流Ia、电流Ib与电流Ic呢?工程师是时候回顾一下电路中的基尔霍夫定律了,它会告诉答案系统电源电流I = 电流Ia + 电流Ib + 电流Ic针对电路中这两个类别的电流,工程师该如何去检测呢?如何设计电流检测功能的电路方案呢?同样地,电路中的电流被分为两个类别,与之对应的检测方案,也分为两个方案一: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方案二:电阻电压运算放大方案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电流,经过电阻,在其两端会产生一个压降差----欧姆定律 通过检测电路中的电阻R两端的电压U,依据电阻的电路特性,电流I = 电压U / 电阻R,工程师就可以间接检测出电路中的电流。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图在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图中,由于电路的串联关系,流入电阻R的电流是等于Ia,也就是被检测的电流参数。当被检测电流Ia流入电阻R,电阻R两端产生一个压降差Ur,由于电阻R的右端直接连接到GND地线(0V),电阻R的左端连接ADC采集端,因此ADC采集的电压也就为电阻R两端的电压Ur。电压Ur通过ADC采集分析处理后,工程师便可以精确地得知检测的电流Ia,Ia = Ur / R。这就是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电流Ib与电流Ic的检测方案与电流Ia原理类似。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虽然能实现工程师检测电路中的电流,但也存在一些优缺点(1)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优点工程师在进行项目电路设计的时候,首选的是电路简洁、稳定可靠、成本低廉、较容易实现的方案。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工程师仅仅通过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阻R,不需要经过复杂的电路设计、采用高昂的设计成本,就能实现电流I的检测,非常符合首选方案的要求。(2)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缺点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虽能帮助工程师实现电流的检测目的,但并非项目系统电路中的电流都能通过此方案检测。在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图中,显而易见,检测电路中的电流Ia、电流Ib与电流Ic没有问题,可以分别检测;但若检测电流I,工程师则需要通过同时检测电流Ia、电流Ib与电流Ic,同时设计三个检测电路,同时处理三个电流采集数据,才能依据电流I = 电流Ia + 电流Ib + 电流Ic关系式间接确定电流I的检测,电路设计冗余复杂。因此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适合电路中的电路Ia、电流Ib与电流Ic这种类似属性的电流检测,对于类似项目系统电流I的电流检测,则显得不是非常适合,不是最优方案。电阻电压运算放大方案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不适合项目系统电流I的检测,那工程师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去设计其相应的电路检测方案呢?有没有另外一种电路设计方案能实现呢?当然有,答案是电阻电压运算放大方案。电阻电压运算放大方案,是利用运算放大器的电压放大作用,将微弱的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处理,送至ADC采集分析计算;与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不同之处,在于采样电阻R的电压处理方式不同。项目系统电流检测图流过电阻R的电流I,是等于项目系统的电流。工程师运用电阻电压运算放大方案,通过测量电阻R两端的压降差,进而求得流过电阻R的电流I,最终可达到检测项目系统的电流功能目的。电阻电压运算放大方案,具体是如何检测电路中电流功能的呢?方案设计的关键在于工程师选用的运算放大器芯片,它的性能直接影响电流检测的精度与准确度。MPS高精度运算放大器MP8110芯片,一个专用于电流检测功能电路的芯片,适合在电流检测功能的研发项目上。工程师在具体的电路方案应用上,首先需要对MP8110芯片做个基本的了解。MP8110运算放大器芯片的基本电路特性(a)MP8110芯片引脚定义MP8110芯片引脚定义图Pin 1引脚SHDN:芯片关断控制引脚,高电平有效,即SHDN引脚为高电平时,芯片不工作;Pin 2引脚NC:不需要连接的引脚;Pin 3引脚RG1:输入电压放大倍数控制引脚,调节连接在RG1引脚的电阻阻值,控制芯片的放大 倍数,通常此引脚连接在采样电阻R电流方向的左端;Pin 4引脚GND:芯片的参考地引脚;Pin 5引脚OUT1:芯片的放大倍数输出电压引脚,适合阻性负载电路;Pin 6引脚RG2:与Pin 3引脚RG1功能类似,区别在于此引脚连接在采样电阻R电流方向的右端;Pin 7引脚VCC:芯片的工作电源电压引脚;Pin 8引脚OUT2:芯片的放大倍数输出电压引脚,适合感性负载电路;由于MP8110芯片在电流检测的功能电路应用中,被检测的对象为电阻,属于阻性负载,非感性负载,因此工程师在具体电路设计的过程中,只需使用MP8110芯片的Pin 5引脚OUT1功能,不需要Pin 8引脚OUT2的电路功能。(b)MP8110芯片应用电路图工程师在初步了解MP8110高精度运算放大器芯片引脚定义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根据其电路特性设计相应的项目应用电路图MP8110芯片应用电路图在MP8110芯片应用电路图中,Rs电阻为采样电阻,作为电流I检测的功能电阻;RG1、RG2电阻与RGS电阻的阻值选择,设定了运算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也就是芯片OUT1引脚的输出电压与Rs电阻两端的电压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现为Vout1 = I * Rs * (RGS / RG1)在电路开发中,为了ADC采集电路计算被检测的电流,MP8110芯片的OUT1引脚输出端直接与ADC采集端连接。举例说明若被检测的电流大约为4A,采样电阻Rs取值为50mΩ,RG1电阻与RG2电阻取值为2KΩ,RGS电阻取值为20KΩ,MP8110芯片的OUT1引脚输出电压Vout1 = 0.5 * I;也就是MP8110芯片的OUT1引脚输出的电压与检测的电流关系为 Vout1 = 0.5 * I,工程师通过ADC采集功能,分析计算得出Vout1电压,即可完成电流I的检测功能。电阻电压运算放大方案,虽能较好地实现了电路中的电流检测功能,存在优点之处,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01 电阻电压运算放大方案优点无论是小功能电路中的电流,还是项目系统的电流,电阻电压运算放大方案均能实现对其电流的检测功能;02 电阻电压运算放大方案缺点电路设计复杂,调试难度较大,设计成本高昂;最后的总结在电流检测功能的电路设计中,综合比较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与电阻电压运算放大方案,工程师的选择:如若被检测的电流I,是处于独立的小功能电路中,与其他小功能的电路电流不存在关系,工程师则优先选用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因为电路设计简单,设计成本低廉;如若被检测的电流I,是处于项目系统的电源电路中,与其他电路中的电流存在一些叠加关系,工程师则优先选用电阻电压运算放大方案,因为选择电阻电压ADC采集方案则至少需要设计2个检测电路,最后通过相应的叠加关系计算才能得出最后被检测的电流,这样就增加了电路的计算难度,而选择电阻电压运算放大方案,则只需要设计1个检测电路即可。声明: 声明:文章来源电子工程师笔记。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