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锂电池的膨胀机理

6小时前浏览36

在锂电池使用中,特别是高容量电芯而言,使用过程中的膨胀是不容忽视的现象。电池膨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逆膨胀,单次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导致的,另一种不可逆膨胀,主要涉及长期使用下,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电池内部产气、锂枝晶等方面,接下来针对这两种膨胀机理做详细的分析。


一、锂离子电池的可逆膨胀

1)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化

  • 回顾下锂离子的充放电过程,在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嵌,嵌入到负极材料中;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材料中脱嵌,嵌入到正极材料中。

    Image  


    以常见的石墨负极为例,锂离子嵌入会使石墨层间距增大,导致负极材料体积膨胀。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脱出回到正极,负极材料体积收缩。锂离子嵌入的逻辑是少量锂离子先随机占据不同层,然后随着嵌入量增加,再占据一层,然后在石墨相间嵌入,最后再是全部嵌入,整个过程都是导致负极膨胀,大约10%的体积变化,而相对于负极,正极材料一般体积变化率较小,约5%,也就导致整个充放电过程是随负极的脱嵌锂程度影响大。


Image
如下图所示,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其体积增加,膨胀力增加,其曲线与负极较为吻合,受负极影响程度大,而放电过程刚刚相反,所以可称之为可逆膨胀。但是随着长期的循环增加,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逐渐劣化,导致不可逆膨胀。
Image


2)热膨胀

  • 热膨胀也是材料的基本属性,无论是环境温度的升高,还是充放电过程的温升影响,都会导致电池发生膨胀。


二、锂电池的不可逆膨胀

1)SEI膜增厚的影响

  • 在锂电池首次充电时,负极材料表面会与电解液发生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形成SEI膜。这个过程会消耗部分锂离子和电解液中的溶剂,导致电池不可逆容量损失,还会因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使电池内部气压增加,进而影响膨胀力。

  • 如下图所示,在后续充放电循环中,SEI膜会不断生长和修复。当负极材料因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发生体积变化时,SEI膜可能会受到破坏,为维持完整性,会再次发生化学反应进行修复,进一步消耗锂离子和产生气体,使膨胀力持续变化。

图片

2)电池内部产气

  • 电池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在石墨颗粒固液相界面发生还原反应形成SEI膜时,会产生大量气体,如CO、C₂H₄等,此外在储存和长期充放电过程中也会产气。这些气体会聚集在电池内部,导致内部压力的增加。
    在其他异常情况下,例如电池中的水分会导致HF生成,破坏SEI膜,HF还会与电池体系中的物质反应产生气体。正极材料的晶形结构变化、电极表面点电位不均一等,均会使电解液在电极表面稳定性下降,分解产生气体。


  • 3)锂枝晶的影响  
  • 在电池大倍率充电时,如果发生锂离子嵌入不充分,会堆积在石墨负极表面,形成锂枝晶现象。根据充电条件的不同,沉积的锂的形态也不同,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包括苔藓,颗粒状(颗粒状)和枝状(针状沉积物),形貌受电流速率和温度影响。但是无论哪一种都会导致电池寿命的衰减和安全性降低,沉积在负极表面的锂要比嵌在石墨当中的对电池厚度影响更大。


锂离子电池的膨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化、电解液分解产气、SEI膜、工艺控制以及外部环境等。为了减少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优化材料选择、改进制造工艺、控制使用条件以及加强安全监测等措施来降低膨胀风险。

来源:锂电芯动
化学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3
最近编辑:6小时前
锂电芯动
博士 中科院博士,电芯仿真高级工程师
获赞 4粉丝 10文章 4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700°C“火焰喷枪”!清华研究揭秘:这才是电池热失控的“隐形杀手”!

前言在电动汽车(EV)的普及之路上,“里程焦虑”正逐渐被“安全焦虑”所取代 。而这层焦虑的核心,就是电池的热失控(TR)及其在整个电池包内的“传播”。长久以来,工程师们将热失控传播主要理解为一个“热传导”问题——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电芯过热,通过物理接触,“烫”到了下一个电芯。因此,我们的防御策略也直截了当:在电芯之间塞入隔热材料(如气凝胶),再配上强大的液冷系统,试图在“烫”到下一个之前,把热量带走。然而,来自清华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的一组研究者指出 ,之前的理解遗漏了一个关键的、可能更致命的因素:气体喷发 。当电芯热失控时,它不仅是一个“发热体”,更是一个“高压喷枪”。它会喷射出大量高温、可燃的气体。这股气流在密闭的电池包内高速流动,形成“热对流”,可以轻而易举地越过你精心布置的隔热“马奇诺防线”,“烘烤”那些远处的本以为安全的电芯。问题在于,在系统层面,同时考虑“热传导(陆军)”和“气体对流(空军)”的研究极其有限 。这篇研究的价值,就是通过一次精密的“实战演习”和“数字孪生”建模,首次在系统层面证实了这场“双线战争”的凶险性,并提供了一套可信的模拟工具。“实战演习”——系统级热失控实验要建立一个可信的模型,你必须先拥有一份“标准答案”。研究团队搭建了一个复杂的电池系统实验台。实验体: 为了安全和成本,这个“电池包”由两个真实的电池模组(M1, M2,每个含12个100% SOC的电芯)和四个同等大小的“假”钢块模组构成。“引信”: 一个1200W的加热器被布置在M1模组的第一个电芯(Cell 1)旁,用于主动触发热失控。“防火墙”: 模组内部署了气凝胶隔热片和液冷板。关键探针: 除了紧贴电芯的温度计(T1-T6),研究者还在电池包内的“空气”中布置了多个探针(Ta1-Ta10)。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捕捉那股“火焰喷枪”。 实验开始,加热器启动。第98秒,Cell 1被引爆,发生热失控 。“双线战场”的残酷真相实验数据清晰地揭示了“陆战”和“空战”两条战线:“陆战”(热传导):Cell 1的热量迅速传递给了紧邻的Cell 2(它们之间没有气凝胶)。第157秒,Cell 2被“烫”到热失控,温度在178秒时达到 的峰值。但传播到此为止。 热量在试图从Cell 2传递到Cell 3时,被气凝胶“防火墙”和液冷板成功阻截。图中T1、T2、T3和T4分别代表Cell1、Cell2、Cell3和Cell4的温度 “空战”(热对流):在Cell 1和Cell 2热失控的瞬间,它们的安全阀喷射出高温气体。 *位于电芯正上方的空气探针Ta1,测得了超过 的恐怖高温。这股热气流迅速充满电池包。位于包体中央通道的探针Ta4,也记录到了 的高温。 最关键的发现来自M2模组。 M2与M1并不接触,它本应是“安全”的。然而,高温烟气流过M2时,使其电芯表面温度凭空升高了约 。 这就是“双重打击”: 尽管“防火墙”成功阻挡了“陆军”(热传导),但“空军”(热对流)已经越过防线,开始对整个战局进行无差别“烘烤”。构建“数字孪生”——模拟那股“喷枪”有了这份“标准答案”,研究团队开始构建他们的三维仿真模型。这个模型的“灵魂”在于它是一个“耦合模型” ——它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来模拟那股“火焰喷枪”的流动和传热,同时又计算固体之间的热传导。这个模型并非凭空猜测,它的核心参数来自另外两个精密的“前置实验”:它会释放多少热? 研究者先在绝热加速量热仪(ARC)中测试单个电芯,得到了热失控的触发温度( )、峰值温度( )以及总放热量(H)。 它会“喷”多快? 他们又在密闭容器中引爆电芯,精确测量了气体喷射的瞬时质量流率(q)。 这两个核心数据,连同实验中测得的30%质量损失,一起输入到耦合模型中。模型与现实完美重合在虚拟世界中,研究者启动了仿真。结果令人振奋:热失控时间: 模型预测Cell 1在100秒时热失控(实验为98秒);预测Cell 2在155秒时热失控(实验为157秒)。时间吻合度极高。固体温度: 模型计算出的电芯表面温度曲线(虚线)与实验数据(实线)“吻合良好”。气体温度: 模型甚至准确复现了中央通道(Ta4)中,由气体流动带来的温度起伏。 模型被实验结果验证了 ,说明这种“耦合CFD-热传递”的方法,是目前为止预测系统级热失控的最优解。所以呢?这对行业意味着什么?这篇研究的真正价值,是为整个电池安全工程领域提供了一套经过验证的、更接近真实的设计方法论。“堵”不如“疏”: 它告诉工程师,安全设计的思路必须转变。你不能只考虑“堵”住热传导(用隔热材料)。你必须开始考虑“疏”——即如何管理那股 的高温气流,为它设计一条安全的排气通道,让它在“烘烤”其他模组之前,被迅速排出电池包。从“猜”到“算”: 它提供了一个可执行的蓝图。任何电池制造商都可以通过上述测试,获取自己电芯的“热数据”和“气体数据”,然后将其代入这种耦合模型,高精度地预测自己电池包的安全性。当然,研究者也坦诚指出了模型的局限:真实的喷发物是气、液(电解液蒸汽)、固(颗粒物)的三相混合流 。他们推测,实验中Cell 1喷出的颗粒物可能部分堵塞了流道,导致了气体温度的误差 。在模型中加入气、液、固三相的相互作用,将是下一步的重点。但无论如何,这项工作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它迫使我们必须正视那个长期被忽视的“火焰喷枪”,并为我们提供了驯服它的一个可靠工具。来源:锂电芯动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