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优化分析为什么不能打开大变形

3小时前浏览14

简单来说,不能打开大变形”的根本原因是:分析的基本假设和方程在几何非线性条件下不再成立。 强行在不支持的分析中打开大变形,会导致结果完全错误、不收敛,甚至让分析无法进行。

下面我们从几个层面进行优化分析,详细解释为什么。

一、核心概念:小变形 vs. 大变形

首先,要理解两者的根本区别:

  1. 小变形假设:

    • 平衡方程建立在未变形的初始构型上。

    • 应力-应变关系是线性的(胡克定律)。

    • 所有计算(如单元刚度矩阵)在分析开始前就一次性计算完成,并且在分析过程中保持不变

    • 这是一种线性分析,计算速度快,资源消耗少。

    • 核心思想: 结构在载荷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位移非常小,不足以显著改变结构的刚度、形状或受力方向。

  2. 大变形假设:

    • 平衡方程必须跟随结构变形,建立在不断更新的当前构型上。

    • 需要考虑几何非线性效应,如应力刚化(薄膜效应)、旋转软化等。

    • 单元刚度矩阵需要在每个载荷步或迭代步中根据当前的变形状态重新计算

    • 这是一种非线性分析,计算复杂,耗时且资源密集。

    • 核心思想: 结构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很大,足以显著改变结构的刚度、几何形状和载荷路径。

    • 分析特点:

      • 平衡方程必须跟随结构变形,建立在不断更新的当前构型上。

      • 需要考虑几何非线性效应,如应力刚化(薄膜效应)、旋转软化等。

      • 单元刚度矩阵需要在每个载荷步或迭代步中根据当前的变形状态重新计算

      • 这是一种非线性分析,计算复杂,耗时且资源密集。

二、为什么“不能”随意打开大变形?—— 从后果角度分析

当你在一个本应使用小变形假设的模型中打开大变形选项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1. 物理上的不合理性(结果错误)

这是最致命的问题。如果实际情况是小变形,你却用大变形理论去计算,会引入本不存在的非线性效应,导致结果失真。

  • 案例: 一个简单的悬臂梁,在端部施加一个微小载荷。小变形分析会给出一个微小的、线性的位移。如果打开大变形,求解器会去考虑梁弯曲后力臂的变化,从而计算出与线性结果不同的位移和应力。然而,在微小载荷下,这种几何变化的影响微乎其微,大变形分析得到的结果虽然是“精确”的非线性解,但它与真实的、被广泛验证的线性解有微小差异,对于追求精确线性解的工程师来说,这反而是“错误”的。

2. 数值计算上的困难(不收敛)

大变形分析是一个非线性过程,求解器通常采用迭代法(如牛顿-拉夫森法)。

  • 收敛性问题: 对于一个小变形问题,其力-位移关系本质是线性的。如果强行用非线性的迭代算法去求解一个线性问题,可能会遇到不必要的收敛困难,甚至迭代发散。这好比用求解二次方程的公式去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不仅多此一举,还可能因为数值精度问题得不到正确答案。

  • 计算成本飙升: 大变形分析需要在每个子步都重新形成刚度矩阵并进行求解,计算量远大于小变形分析。对于一个本可用简单方法快速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3. 模型设置的限制(分析失败)

某些分析类型或单元类型天生就与小变形假设绑定,不支持几何非线性。

  • 特征值屈曲分析: 经典的线性屈曲分析基于小变形假设,它通过线性推演来预测屈曲载荷。在此分析中打开大变形是无意义的,因为大变形是屈曲之后的现象。

  • 特定单元: 一些简化单元(如某些类型的弹簧单元、接触单元)可能只在小变形框架下开发,其公式不支持有限转动或大应变。

  • 载荷类型: 跟随力(方向随结构变形而改变的力)只在大变形分析中才有意义。在小变形分析中,所有力的方向都被认为是固定的。如果模型中有本应是跟随力的载荷,却在小变形分析中运行,会导致载荷施加错误。

三、决策流程图:什么时候应该打开大变形?

你可以根据以下流程图来判断你的分析是否需要打开大变形:

四、典型必须开启大变形的案例

  1. 橡胶密封圈的压缩: 应变可能超过50%,几何形状发生巨大改变。

  2. 钓鱼竿的弯曲: 虽然材料是线性的,但会发生大位移、大转动,载荷方向和结构刚度显著变化。

  3. 薄膜结构的充气过程: 从松弛状态到张紧状态,经历巨大的几何变化和应力刚化。

  4. 手机铰链的翻折: 涉及大转动和复杂的接触行为。

  5. 结构的后屈曲分析: 研究结构在失稳后能否继续承载。

总结

特性    
小变形分析    
大变形分析    
物理假设
变形很小,不影响刚度和载荷路径    
变形很大,显著影响刚度和载荷路径    
计算基础
初始构型,一次性刚度矩阵    
更新构型,迭代更新刚度矩阵    
计算效率
结果精度
适用于小变形场景    
适用于大变形场景,小变形下“过于精确”    
关键选择默认、首选    
当你不确定或变形明显很小时。    
需要时启用    
当变形大、有转动、屈曲或复杂接触时。    

最终建议:
在进行任何分析时,首先应该默认使用小变形设置。只有当你有明确的理由相信模型会发生大变形,或者小变形分析得到了不合理的大位移/大应变结果时,才应该考虑打开大变形选项,并准备好应对更长的求解时间和可能的收敛性问题。


网络资源,仅限内部分享,禁止商用



来源:机电君
非线性理论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09
最近编辑:3小时前
ErNan.Chen🍃
硕士 | CAE工程师 即物而穷其理
获赞 48粉丝 82文章 9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基于NVH多种分析方法的汽车座椅模态与结构优化

汽车座椅作为汽车核心部件之一,连接车 身并接触人体,是乘客驾乘感受中振动舒适性 的重要输入。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路面激励经悬架、车身传递至座椅,最后传递振动至人体。在座椅模态较低时,会放大振动,甚至出现模态频率与激励耦合共振现象,产生座椅抖动问题。 因此座椅模态备受NVH性能部门的关注,座椅模态与结构优化也成为重要研究与工程推进的 方向。1 理论基础(基本上翻翻模态设计的书,都有现成公式,这里写了也没啥意思)1.1 模态分析原理模态分析主要是通过将线性定常系统的物 理耦合坐标转换成非耦合的模态坐标,实现运动方程组的解耦,从而求解出模态参数,再转化为物理坐标的解。1.2 刚度分析基本理论对于线性系统,在静止状态下,在系统上施加静力并除以测量的位移,就可以得到静刚度。1.3 VTF分析基本理论对于车身结构系统,输入的激励和输出的振动响应都是频率的函数,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用传递函数来表征这个关系。传递函数定义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比值。2 分析模型描述分析模型为座椅单体模型和安装座椅的白车身模型。2.1 座椅单体模型案例座椅模型,包含座椅骨架、导轨、 内饰质量等,导轨上的四个安装点建立SPC约束六个方向自由度,如图所示。2.2 安装座椅的白车身模型根据建模要求,完成白车身模型搭建,并增加完成座椅单体优化的主副驾座椅模型,安装点位置螺栓采用RBE2模拟建立。如图所示。3 分析方法及方案设计3.1 基于座椅单体模型分析座椅单体模型约束状态下的模态。并根据模态应变能的分析结果,识别薄弱位置, 设定相应薄弱位置的加强方案并验证,并确定最终的座椅单体优化方案。3.2 基于白车身安装优化后的座椅的模型初步考虑,座椅模态除了自身结构对其的影响,座椅在车身安装点作为座椅的主要支撑,也是模态相关的重要因素。为探索安装点对座椅模态的影响,以动刚度为分析项,在优化工作中,结合实际工程分别设计XYZ方向的影响验证对比方案和前后安装点的影响验证对比方案,同步分析安装点的静刚度作为补充。3.3 基于设计的优化方案为验证并体现优化后除模态提升之外的关注频率点的安装点的振动、刚度性能优化效果。引入从减震器接附点单位激励到座椅安装点的振动传函(VTF)和座椅安装点本身的最小动刚度。3.4 设计思路座椅模态优化设计思路如图。4 优化方案及分析结果(1)座椅单体约束模态分析结果及模态应变能如图所示,经分析识别主要薄弱区域为座椅上的彩虹桥结构和后悬管。如图所示。分别对彩虹桥结构和后悬管进行加厚,验证座椅单体约束模态结果如下表。在方案工程推进中彩虹桥结构加厚方案因工艺原因不能实施,仅实施后悬管加厚方案,X向模态提升0.13Hz,Y向模态提升0.24Hz。(2)基于白车身安装座椅模型,并结合实际工程优化方向,设计如下表及图中 CASE1到CASE6的6种方案。其中,BASE→CASE1、CASE2、CASE4分别验证了增加安装点X向、 Y向、Z向动刚度提升的模态效果,CASE3→CASE4→CASE5→CASE6分别验证了在座椅前、后安装点的动刚度变化对模态值的影响。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经过对比分析可得出经验,CASE4横梁抬高方案使安装点的Z向动刚度增加,对座椅模 态有提升效果,同时也增加了X向和Y向的动刚度;CASE1、CASE2的X向和Y向加强方案能够增加安装点的XY向动刚度,但座椅模态基 本无提升效果。 CASE4、CASE5方案对安装点Z向动刚度均有提升,以主驾靠右侧点提升最为明显,在静刚度数据上也有体现。两种方案中后横梁抬高方案对Z向动刚度增加最多,模态提升效果也最好;CASE6前横梁减薄方案,对前部安装点Z向动刚度有明显下降,但模态变化基本不大。 综合以上分析,座椅模态对座椅安装点的 Z向动刚度变化最为敏感;在前后安装点中,对前安装点的Z向动刚度变化不敏感,后安装点的影响更大,因此确定后安装点刚度为车身结构的关键参数。 (3)基于以上验证方案,分别验证模态值频率处的座椅安装点Z方向的VTF和最小动刚度,得出结果如表所示。 发现与前面验证的规律相同。随着有效实施方案的叠加,模态提升,安装点最小动刚度依次增加,安装点的VTF响应幅值也依次减小,两项分析也同步验证了优化效果。 (4)最终优化方案CASE6的模态分析结果如图所示。 座椅X向前后模态为17.09Hz,Y向前后模态为16.28Hz,其中X向模态提高1.5Hz,提升效果最为明显。 5 总结 基于座椅子系统和安装座椅状态的白车身系统,设计多种方案,采用多种NVH分析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安装点平均动刚度和模态分析方法, 以安装点静刚度作为补充,有效对座椅结构进行分析并优化,也可用于其他类似安装点安装部件结构。安装点最小动刚度和VTF分析同样展现其优化效果。 分为车身和子系统考虑优化方向,综合工程实施情况考虑优化方案,在类似情况下的前排座椅可以优先考虑优化座椅后安装点的Z向动刚度,以达到提高模态,避免风险的作用。 网络整理,仅限内部分享,禁止商用 来源:机电君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