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一般小厂为何不招聘通信算法工程师?

5天前浏览51

一般小厂为何不招聘通信算法工程师?招不起还是不需要?早年和一些小厂打过交道,了解公司运作模式,它们是既不需要也招不起。我来给大家做个分析。

为什么“不需要”?

现在的通信技术高度封装化!现代通信的核心算法(如5G NR、LDPC码、大规模MIMO信号处理)都由芯片巨头(如高通、联发科、华为海思)和标准组织(3GPP)完成了。小厂购买一颗集成了基带(Modem)的芯片,里面会包含所有底层、复杂的算法。工程师只需要调用API接口即可。由于小厂的产品几乎100%遵循现有的公共通信标准(如Wi-Fi, Bluetooth, 4G/5G)。他们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研发一套新的、私有的通信协议。无研发自主协议的需求,自然也需招聘通信算法工程师。因此,养一个团队去做“通信算法”是无用功。即使是真有什么特别大的项目需要进行通信算法开发,他们也会采用转包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需要过程,也非一时就能拉起研发团队。

在小厂,原本通信算法工程师的部分工作被硬件工程师(选型、画板)、嵌入式软件工程师(驱动开发、协议栈集成)和测试工程师(信号测试)分担了,每个人都懂一点点,就能凑出一个“诸葛亮”。

再谈谈为什么“招不起”?

这里的“招不起”不仅是工资,而是总拥有成本太高。

  • 高昂的薪酬:顶级的通信算法工程师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如信号处理、信息论、随机过程)和工程经验,是通信行业顶尖人才,薪资水平非常高。小厂的薪资预算难以匹配。

  • 极高的团队成本:通信算法研发不是一个能单打独斗的岗位。它需要一个团队,包括系统工程师、物理层算法工程师、协议栈工程师等,才能形成战斗力。对小厂来说,养一个高薪且完整的团队有着不可想象的困难。

  • 软硬件支持成本:进行通信算法研发需要昂贵的仪器(如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信道仿真器)和各种软件授权。这是一笔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

  • 漫长且不确定的回报周期:算法研究可能持续一两年都没有直接的产品产出,这与小厂追求的“快速迭代、敏捷开发”模式背道而驰。投入巨大,但商业回报不确定且周期长。

早年我认识几个小厂的总经理和董事长,经营企业全凭关系,卖产品就是二道贩子,他们卖的可是通信产品啊,一年竟然也有上亿元的销售额啊!一般这样的小厂就是这样的生存模式,我认为是一种行业内耗,除了能解决就业,和让企业主发财以外,价值不大,整合一下有利于行业的发展。行业内耗很容易导致恶性竞争,好在现在国家采购细节都已完善,让很多小厂难以钻空子了,通过关系网拿单子的时代已经远去,生存变难了。那厂里的工程师怎么办?及时跳槽为上!那么就没有有序经营的小厂吗?有的,那一定是重视研发,深耕某一小块领域的企业,这样能在业内独树一帜,自然就不愁吃喝了。

来源:通信工程师专辑
芯片通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09
最近编辑:5天前
算法工匠
博士后 | 高级工程师 诚信做事 认真讲课 传播知识
获赞 422粉丝 2759文章 525课程 4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