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击气瓶泄压:阻断火灾爆炸连锁反应的关键手段
2014 年波兰启动 “BLOW” 研究项目,在军事射击和爆破场对含乙炔、氧气、氢气、甲烷、LPG、LNG、CO₂等气体的 100 多个气瓶开展实验,记录气瓶温度、压力及乙炔分解时的氢气浓度,对比气瓶自然爆炸与狙击手射击中和的效果,发现射击高温气瓶不会比其自然爆炸更危险,多数被射穿气瓶以相对安全方式释放气体;同时筛选出适合穿刺不同气瓶的子弹(如.308 Winchester、.338 Lapua Magnum 口径的 FMJ、Match 弹、曳光弹及 AP 弹),并提供射击技术实用信息,该射击中和技术在部分欧洲国家成功应用,能为消防救援提供快速、相对安全的气瓶中和方案。 01.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含乙炔、氧气、氢气、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二氧化碳(CO₂)等气体的气瓶,在火灾中短期受热易爆炸,碎片可飞数百米,破坏性极强;其中乙炔瓶存在延迟爆炸风险,冷却后数小时仍可能爆炸。部分气瓶(如 CO₂、液化天然气 LNG 瓶)虽配备超压安全阀,但高易燃或有毒气体从安全阀意外泄放仍具危险性。乙炔瓶传统处理需喷水冷却 1 小时,并监控表面温度达 24 小时,且需设置 200 米危险区,该过程繁琐、干扰救援,还需消防员近距离操作,暴露于高风险中。探索更高效、安全的气瓶中和方法,评估射击技术的可行性。 02.研究项目概况 波兰 “BLOW” 研究项目(2014 年启动)探究火灾对工业及家用气瓶的影响机制。评估 “步枪射击穿刺气瓶” 技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实验地点:军事射击和爆破场,仪器具备抗恶劣天气能力。实验对象:共测试100 多个含不同气体的气瓶,气体类型包括乙炔、氧气、氢气、甲烷(CNG)、LPG、LNG、CO₂。监测参数:气瓶温度、内部压力;针对乙炔瓶,额外监测氢气浓度(反映乙炔分解程度)。 03.实验系统与设备详情 (一)测量系统测量系统分为两个单元,布局如下表所示:单元位置 核心设备 功能 靠近气瓶处 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氢气传感器、燃气火炬控制阀 实时监测气瓶状态,控制加热火炬(部分实验用丙烷火炬加热) 距气瓶 200 米安全处(战壕内) 数据采集系统、远程点火器、高速相机 收集监测数据,远程点燃气瓶周围火焰,记录实验过程 (二)氢气传感器设计单位:格但斯克理工大学(TUG)工作原理:利用氢气(声速 1207m/s)与乙炔(声速 323m/s)的声速差异,通过超声波测距仪 “虚假读数” 反算混合气体声速,进而确定氢气浓度。性能:经校准后精度极高,可测量低于 1% 的氢气浓度,配备过滤器去除碳黑和丙酮蒸汽,且有电动阀控制采样间隔以减少乙炔消耗。 (三)枪械与弹药 弹药测试结果:有效弹药:全金属被甲弹(FMJ)、比赛弹(Match)、曳光弹,若命中气瓶中部,可穿刺多数气瓶;.338 Lapua Magnum 口径弹药的有效穿刺区域更大。低效 / 无效弹药:猎弹(如 Lapua Naturalis)仅能穿刺 LPG 瓶,无法用于其他气瓶中和。特殊弹药:穿甲弹(AP)有效穿刺区域大,可穿刺气瓶顶部(阀门区)和底部,但可能穿透气瓶,子弹远距离仍具危险性;穿刺氧气瓶时,AP 弹会因氧化在瓶内完全燃烧。 04.分气体类型的实验结果 (一)乙炔瓶(核心关注对象) 指标 自然爆炸 射击中和 测试数量 13 个 8 个 平均碎片数 1 块(气瓶破裂) 1 块(无爆炸) 碎片最远飞行距离 64 米(前期试点达 146 米) 0 米 平均碎片飞行距离 24 米 0 米 爆炸 / 中和时最大压力 39bar 31bar 爆炸 / 中和时最小压力 28bar 19bar 爆炸 / 中和时平均压力 32bar 28bar 平均火球直径 15 米 -(无火球) 平均喷气火长度 7 米 3 米 关键结论:射击可完全防止乙炔瓶自然爆炸,喷气火更短(2-3 米);但需至少射击 3 次,以防乙炔分解过深导致单孔泄压不足。(二)氧气瓶指标 自然爆炸 射击中和 测试数量 3 个 4 个 平均碎片数 3 块 1 块 碎片最远飞行距离 198 米 48 米 平均碎片飞行距离 101 米 31 米 爆炸 / 中和时最大压力 329bar 262bar 爆炸 / 中和时最小压力 262bar 164bar 爆炸 / 中和时平均压力 294bar 202bar 火球直径 -(无易燃物时无火球) - 平均喷气火长度 - 5 米 关键结论:自然爆炸产生强冲击波(8 米处达 10kPa,等效 0.5kg TNT);射击时子弹能量引发局部钢氧化,形成 “小型火箭发动机”,气瓶旋转(可能弹起),但碎片飞行距离大幅缩短;穿刺孔会从 6-8mm 扩大至 70-80mm。 (三)氢气瓶 指标 自然爆炸 射击中和 测试数量 1 个 5 个 平均碎片数 2 块 1 块 碎片最远飞行距离 21 米(能量可支持更远) 0 米 平均碎片飞行距离 13 米 0 米 爆炸 / 中和时最大压力 290bar 240bar 爆炸 / 中和时最小压力 290bar 164bar 爆炸 / 中和时平均压力 290bar 203bar 平均火球直径 10 米 - 平均喷气火长度 - 6 米 关键结论:射击中和安全,气瓶无位移,喷气火长 4-8 米;自然爆炸碎片动能大,仅 1 次实验数据,不具完全统计性。(四)甲烷瓶(CNG) 指标 自然爆炸 射击中和 测试数量 1 个 4 个 平均碎片数 3 块 1 块 碎片最远飞行距离 >500 米(碎片丢失) 3 米 平均碎片飞行距离 250 米 1 米 爆炸 / 中和时最大压力 459bar 430bar 爆炸 / 中和时最小压力 313bar 459bar 爆炸 / 中和时平均压力 390bar 459bar 平均火球直径 20 米 - 平均喷气火长度 10 米 10 米 关键结论:自然爆炸碎片速度极高(如 “牛仔帽” 大小碎片飞超 500 米),火球大;射击可防止爆炸,仅产生 10 米长喷气火。 (五)LPG 瓶(11kg 家用常见型) 指标 自然爆炸 射击中和 测试数量 3 个 4 个 平均碎片数 3 块 1 块 碎片最远飞行距离 134 米 11 米 平均碎片飞行距离 117 米 2 米 爆炸 / 中和时最大压力 76bar 58bar 爆炸 / 中和时最小压力 66bar 69bar 爆炸 / 中和时平均压力 69bar 65bar 平均火球直径 20 米(汽油加热时) 与自然爆炸相当 平均喷气火长度 3 米 8 米 关键结论:射击无碎片风险,但燃气点燃后火球大小与自然爆炸相近;自然爆炸碎片飞距远,部分场景(如汽油加热)产生大火球。(六)其他特殊情况 现实中常用于焊接 / 切割,易同时受火影响。实验表明,先射乙炔瓶(更稳定,不干扰氧气瓶),再射氧气瓶(1 发 AP 弹),可成功中和;射击氧气瓶后其移动 92 米,仅推翻乙炔瓶,无严重危险。 自然爆炸压力达 500bar,碎片飞 200 米;射击可使其安全泄压,无破裂或位移。 05.结论与建议 (一)核心结论射击中和技术安全性:射击高温气瓶不会比其自然爆炸更危险,多数情况下气瓶以相对安全方式释放气体,危险区范围更小。技术有效性:射手在 200 米内、多数天气条件下,使用合适弹药(FMJ/Match 弹用于常规,AP 弹用于复杂情况),命中率极高(实验中 250 + 次射击无失误、无跳弹)。效率优势:相比传统冷却监控(需数小时),射击中和快速可控,救援团队仅需短暂隐蔽,不延误整体救援。(二)建议解决法律与组织问题:波兰目前无 civilian 或消防员消防时用枪的法规,建议将射手纳入消防团队,步枪作为消防车标准装备。推广应用:该技术不仅适用于乙炔瓶(瑞典、匈牙利已成功应用),也适用于氧气、氢气、甲烷、LPG、CO₂等非毒性气体瓶,应进一步推广。操作规范:射击前需确认子弹弹道安全(避免穿透后误伤),针对组合气瓶制定先后射击顺序(如先乙炔后氧气)。 06.关键问题 问题 1:在 “BLOW” 项目中,针对乙炔瓶的射击中和技术与传统冷却处理方式相比,核心优势是什么?这些优势如何提升消防救援的安全性与效率?答案:核心优势及对救援的提升体现在三方面:传统方式需消防员在 200 米危险区内,近距离(<30 米)喷水冷却 1 小时,且冷却后需监控 24 小时,消防员暴露于乙炔延迟爆炸风险中;而射击中和时,射手可在 200 米外安全位置操作,无需近距离接触,实验中射击乙炔瓶无碎片飞行(自然爆炸碎片最远 64 米),且喷气火仅 2-3 米(远短于自然爆炸的 7 米),大幅降低消防员伤亡风险。传统冷却监控总耗时超 24 小时,严重干扰其他救援行动;射击中和可快速完成(需至少 3 次射击),救援团队仅需短暂隐蔽,能更快恢复受影响区域的救援或疏散工作,掌握救援主动权。传统方式无法完全消除乙炔延迟爆炸风险;射击中和可直接防止乙炔瓶自然爆炸,通过监测氢气浓度确认乙炔分解程度,且实验证明射击不会引发更危险情况,风险更易把控。问题 2:“BLOW” 项目实验中,不同口径步 枪和弹药在穿刺不同类型气瓶时的表现有何差异?针对不同气瓶(如乙炔瓶、氧气瓶、厚壁的氢气 / 甲烷瓶),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枪械与弹药?答案:不同枪械与弹药的表现差异及选择建议如下:乙炔瓶、LPG 瓶(薄壁):优先选用.308 Winchester 口径步 枪,搭配 FMJ 弹或 Match 弹,成本低且安全性较高(无需担心 AP 弹穿透风险)。氧气、氢气、甲烷瓶(厚壁):选用.338 Lapua Magnum 口径步 枪,若需穿刺阀门区或底部,可搭配 AP 弹,但需提前确认子弹弹道安全(避免误伤)。不确定气瓶类型时:优先选用.338 Lapua Magnum 口径步 枪搭配 FMJ 弹,兼顾穿刺能力与安全性。有效弹药:FMJ 弹、Match 弹、曳光弹,可穿刺多数气瓶(若命中中部);AP 弹有效穿刺区域最大,可穿刺气瓶顶部阀门区和底部,但穿透气瓶后子弹远距离仍具危险,且穿刺氧气瓶时会在瓶内完全燃烧。无效弹药:猎弹(如 Lapua Naturalis)仅能穿刺 LPG 瓶,无法用于其他气瓶。.308 Winchester(如 Oberland Arms OA-10):为欧洲常见口径,可穿刺乙炔、LPG 等薄壁气瓶,但有效穿刺区域较小,对厚壁气瓶(如氧气、氢气、甲烷瓶)穿刺能力有限。.338 Lapua Magnum(如 Sako TRG42):虽普及率较低,但有效穿刺区域更大,适合在远距离、强风或穿刺厚壁气瓶(氧气、氢气、甲烷瓶)的复杂条件下使用。问题 3:在火灾现场遇到乙炔瓶与氧气瓶组合的情况时,“BLOW” 项目的实验给出了怎样的射击策略?该策略的制定依据是什么?答案:针对乙炔瓶与氧气瓶组合的射击策略及制定依据如下:气瓶稳定性差异:乙炔瓶射击后仅产生短喷气火,无明显位移(实验中未出现 destabilize 情况),先射击不会干扰氧气瓶位置;而氧气瓶射击后,子弹能量引发局部钢氧化,形成 “小型火箭发动机”,气瓶会旋转甚至弹起(实验中曾移动 92 米),若先射击氧气瓶,其位移可能推翻乙炔瓶或遮挡乙炔瓶视线,增加后续射击难度。气体特性差异:乙炔瓶存在延迟爆炸风险,优先中和可消除该隐患;氧气瓶无延迟爆炸风险,但自然爆炸碎片飞距远(198 米)、冲击波强,需及时中和,且 AP 弹可有效穿刺氧气瓶(虽会燃烧,但不影响中和效果)。实战可见性考虑:火灾现场烟雾大,先射击可见的乙炔瓶,可避免后续因烟雾遮挡无法识别目标,通过辅助参照物偏移瞄准,能解决视线受阻问题,确保氧气瓶顺利中和。应先射击乙炔瓶,间隔数秒后再射击氧气瓶;射击乙炔瓶需至少 2 次,射击氧气瓶用 1 发 AP 弹;若射击过程中氧气瓶因烟雾等因素视线受阻,可基于可见的辅助参照物设定水平 / 垂直偏移量,瞄准参照物完成射击。本文参考:Shooting Gas Cylinders to Prevent Their Explosion in Fire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