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循环(Power Cycling, PC)测试结果经过长期积累后,人们逐步建立了基于经验数据的寿命模型(Empirical Lifetime Models)。这些模型不是从物理机理出发推导的,而是通过大量实测数据统计拟合得出的,用于描述功率模块在特定应力条件下的寿命特征。
经验模型通常以器件的失效循环次数 Nf(Number of Cycles to Failure)为核心指标,通过大量功率循环试验数据拟合得到。
模型的输入变量包括:
在这些研究中,人们发现功率模块在功率循环条件下的主要失效机制包括:
模块的寿命终止(EOL)往往由这两类互相关联的失效机制中的任意一种率先发生所决定。
上世纪 90 年代初,欧洲多家功率模块制造商开展了著名的 LESIT 项目,这是功率循环寿命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该项目建立了第一个通用的经验模型,其形式基于 Coffin–Manson 法则:
随后,LESIT模型进一步引入了平均结温的影响,通过Arrhenius修正项表达热激活效应:
在对数坐标下(log (Nf) – log (ΔTj) 图),该模型呈线性关系,但 LESIT 模型未区分不同的失效机制(键合线与焊层),因此只能代表混合失效模式下的平均统计结果。
在实际功率循环试验中,不同失效模式对应的应力特征并不相同:
早期的 LESIT 数据库难以区分失效主导模式,因此只能采用统一模型进行拟合。随着新一代模块封装与互连技术的发展(如银烧结、强化焊层设计等),研究人员可以人为控制并区分主要失效模式,从而分别建立更具针对性的经验模型。
德国INFINEON公司在CIPS项目中(Bayerer等人)提出了更复杂的经验寿命模型,即著名的 CIPS2008 模型。该模型在 LESIT 基础上增加了多项影响因素,包括通流电流、加热时间、键合线直径及芯片电压等级等:
该模型体现了多参数对寿命的复合影响,能够更好地反映不同工况下的寿命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两点局限:
因此,CIPS2008 模型的应用需严格限定在其原始实验范围内。同时该公式里的β值并不容易获取,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常常一款新产品上市好几年了,功率循环还没测试完。
近年来,随着银烧结(Ag Sintering)技术在模块封装中的应用,传统的焊层疲劳问题显著改善。SEMIKRON(Scheuermann 等)针对采用银烧结和优化键合线几何的 SKiM 模块,提出了新的经验模型:
该模型基于 97 组功率循环试验数据,历时约5年建立。试验表明:
这一研究首次清晰地分离并量化了不同失效机制的影响,为面向结构的寿命预测模型提供了基础。
功率循环寿命模型的演进体现了从经验统计到机理区分的逐步深化过程,具体阶段特征如下:
阶段 | 代表模型 | 特点 | 局限性 |
LESIT (1990s) | Coffin-Manson + Arrhenius | 简单统一,数据充足 | 无法区分失效模式 |
CIPS2008 | 多参数经验拟合 | 考虑热时间、电流、电压等多因素 | 参数耦合强,适用范围窄 |
SEMIKRON (2020s) | 烧结模块专用模型 | 区分失效机制,更贴近实际结构 | 仍需更多数据验证 |
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功率循环寿命模型正从传统的经验规律走向以结构特征和物理机理为核心的预测体系,为模块设计优化与可靠性评估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为了计算功率模块的功率循环寿命,鲁欧智造新推出了“功率循环寿命评估一站式解决工具” ,其已于2025年8月28日起正式启动公开测试。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与本次公测,在免费试用期内体验工具的强大功能,并为产品的最终优化提供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