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不理解EMC,画不好PCB!

7小时前浏览9
除了元器件的选择和电路设计之外,良好的印制电路板(PCB)设计在电磁兼容性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PCB EMC设计的关键,是尽可能减小回流面积,让回流路径按照设计的方向流动。最常见返回电流问题来自于参考平面的裂缝、变换参考平面层、以及流经连接器的信号。跨接电容器或是去耦合电容器可能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必须要考虑到电容器、过孔、焊盘以及布线的总体阻抗。


本文将从PCB的分层策略、布局技巧和布线规则三个方面,介绍EMC的PCB设计技术。



PCB分层策略


电路板设计中厚度、过孔制程和电路板的层数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优良的分层堆叠是保证电源汇流排的旁路和去耦、使电源层或接地层上的瞬态电压最小并将信号和电源的电磁场屏蔽起来的关键。从信号走线来看,好的分层策略应该是把所有的信号走线放在一层或若干层,这些层紧挨着电源层或接地层。对于电源,好的分层策略应该是电源层与接地层相邻,且电源层与接地层的距离尽可能小,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分层”策略。下面我们将具体谈谈优良的PCB分层策略。

1.布线层的投影平面应该在其回流平面层区域内。布线层如果不在其回流平面层地投影区域内,在布线时将会有信号线在投影区域外,导致“边缘辐射”问题,并且还会导致信号回路面积地增大,导致差模辐射增大。

2.尽量避免布线层相邻的设置。因为相邻布线层上的平行信号走线会导致信号串扰,所以如果无法避免布线层相邻,应该适当拉大两布线层之间的层间距,缩小布线层与其信号回路之间的层间距。

3.相邻平面层应避免其投影平面重叠。因为投影重叠时,层与层之间的耦合电容会导致各层之间的噪声互相耦合。


多层板设计


时钟频率超过5MHz,或信号上升时间小于5ns时,为了使信号回路面积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一般需要使用多层板设计。在设计多层板时应注意如下几点原则:

1.关键布线层(时钟线、总线、接口信号线、射频线、复位信号线、片选信号线以及各种控制信号线等所在层)应与完整地平面相邻,优选两地平面之间,如图1所示。关键信号线一般都是强辐射或极其敏感的信号线,靠近地平面布线能够使其信号回路面积减小,减小其辐射强度或提高抗干扰能力。


图1 关键布线层在两地平面之间

2.电源平面应相对于其相邻地平面内缩(建议值5H~20H)。电源平面相对于其回流地平面内缩可以有效抑制“边缘辐射”问题,如图2所示。


图2电源平面应相对于其相邻地平面内缩

此外,单板主工作电源平面(使用最广泛的电源平面)应与其地平面紧邻,以有效地减小电源电流的回路面积,如图3所示。


图3 电源平面应与其地平面紧邻

3.单板TOP、BOTTOM层是否无≥50MHz的信号线。如有,最好将高频信号走在两个平面层之间,以抑制其对空间的辐射。


单层板和双层板设计


对于单层板和双层板的设计,主要应注意关键信号线和电源线的设计。电源走线附近必须有地线与其紧邻、平行走线,以减小电源电流回路面积。

单层板的关键信号线两侧应该布“Guide Ground Line”,如图4所示。双层板的关键信号线地投影平面上应有大面积铺地,或者同单层板地处理办法,设计“Guide Ground Line”,如图5所示。关键信号线两侧地“保卫地线”一方面可以减小信号回路面积,另外,还可以防止信号线与其他信号线之间地串扰。


图4单层板的关键信号线两侧布“Guide Ground Line”



图5 双层板的关键信号线地投影平面上大面积铺地

总的来说,PCB板的分层可以依据下表来设计。


PCB布局技巧


PCB布局设计时,应充分遵守沿信号流向直线放置的设计原则,尽量避免来回环绕,如图6所示。这样可以避免信号直接耦合,影响信号质量。此外,为了防止电路之间、电子元器件之间的互相干扰和耦合,电路的放置和元器件的布局应遵从如下原则:


图6 电路模块沿信号流向直线放置

1.单板上如果设计了接口“干净地”,则滤波、隔离器件应放置在“干净地”和工作地之间的隔离带上。这样可以避免滤波或隔离器件通过平面层互相耦合,削弱效果。此外,“干净地”上,除了滤波和防护器件之外,不能放置任何其他器件。

2.多种模块电路在同一PCB上放置时,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高速与低速电路应分开布局,以避免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高速电路以及低速电路之间的互相干扰。另外,当线路板上同时存在高、中、低速电路时,为了避免高频电路噪声通过接口向外辐射,应该遵从图7中的布局原则。


图7 高、中、低速电路布局原则

3.线路板电源输入口的滤波电路应应靠近接口放置,避免已经经过了滤波的线路被再次耦合。


图8 电源输入口的滤波电路应应靠近接口放置

4.接口电路的滤波、防护以及隔离器件靠近接口放置,如图9所示,可以有效的实现防护、滤波和隔离的效果。如果接口处既有滤波又有防护电路,应该遵从先防护后滤波的原则。因为防护电路是用来进行外来过压和过流抑制的,如果将防护电路放置在滤波电路之后,滤波电路会被过压和过流损坏。此外,由于电路的输入输出走线相互耦合时会削弱滤波、隔离或防护效果,布局时要保证滤波电路(滤波器)、隔离以及防护电路的输入输出线不要相互耦合。


图9接口电路的滤波、防护以及隔离器件靠近接口放置

5.敏感电路或器件(如复位电路等)远离单板各边缘特别是单板接口侧边缘至少1000mil。

6.存在较大电流变化的单元电路或器件(如电源模块的输入输出端、风扇及继电器)附近应放置储能和高频滤波电容,以减小大电流回路的回路面积。

7.滤波器件需并排放置,以防止滤波后的电路被再次干扰。

8.晶体、晶振、继电器、开关电源等强辐射器件远离单板接口连接器至少1000mil。这样可将干扰直接向外辐射或在外出电缆上耦合出电流来向外辐射。


PCB布线规则


除了元器件的选择和电路设计之外,良好的印制电路板(PCB)布线在电磁兼容性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既然PCB是系统的固有成分,在PCB布线中增强电磁兼容性不会给产品的最终完成带来附加费用。任何人都应记住一个拙劣的PCB布线能导致更多的电磁兼容问题,而不是消除这些问题,在很多例子中,就算加上滤波器和元器件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到最后,不得不对整个板子重新布线。因此,在开始时养成良好的PCB布线习惯是最省钱的办法。下面将对PCB布线的一些普遍规则和电源线、地线及信号线的设计策略进行介绍,最后,根据这些规则,对空气调节器的典型印制电路板电路提出改进措施。

1. 布线分离

布线分离的作用是将PCB同一层内相邻线路之间的串扰和噪声耦合最小化。3W规范表明所有的信号(时钟,视频,音频,复位等等)都必须像图10所示那样,在线与线,边沿到边沿间予以隔离。为了进一步的减小磁耦合,将基准地布放在关键信号附近以隔离其他信号线上产生的耦合噪声。



图10 线迹隔离

2.保护与分流线路

设置分流和保护线路是对关键信号,比如对在一个充满噪声的环境中的系统时钟信号进行隔离和保护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图21中,PCB内的并联或者保护线路是沿着关键信号的线路布放。保护线路不仅隔离了由其他信号线上产生的耦合磁通,而且也将关键信号从与其他信号线的耦合中隔离开来。分流线路和保护线路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分流线路不必被端接(与地连接),但是保护线路的两端都必须连接到地。为了进一步的减少耦合,多层PCB中的保护线路可以每隔一段就加上到地的通路。


图11 分流和保护线路

3.电源线设计

根据印制线路板电流的大小,尽量加粗电源线宽度,减少环路电阻。同时、使电源线、地线的走向和数据传递的方向一致,这样有助于增强抗噪声能力。在单面板或双面板中,如果电源线走线很长,应每隔3000mil对地加去耦合电容,电容取值为10uF+1000pF。

4.地线设计

地线设计的原则是:

(1)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若线路板上既有逻辑电路又有线性电路,应使它们尽量分开。低频电路的地应尽量采用单点并联接地,实际布线有困难时可部分串联后再并联接地。高频电路宜采用多点串联接地,地线应短而粗,高频元件周围尽量用栅格状大面积地箔。

(2)接地线应尽量加粗。若接地线用很纫的线条,则接地电位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使抗噪性能降低。因此应将接地线加粗,使它能通过三倍于印制板上的允许电流。如有可能,接地线应在2~3mm以上。

(3)接地线构成闭环路。只由数字电路组成的印制板,其接地电路布成团环路大多能提高抗噪声能力。

5.信号线设计

对于关键信号线,如果单板有内部信号走线层,则时钟等关键信号线布在内层,优先考虑优选布线层。另外,关键信号线一定不能跨分割区走线,包括过孔、焊盘导致的参考平面间隙,否则会导致信号回路面积的增大。而且关键信号线应距参考平面边沿≥3H(H为线距离参考平面的高度),以抑制边缘辐射效应。

对于时钟线、总线、射频线等强辐射信号线和复位信号线、片选信号线、系统控制信号等敏感信号线,应远离接口外出信号线。从而避免强辐射信号线上的干扰耦合到外出信号线上,向外辐射;也避免接口外出信号线带进来的外来干扰耦合到敏感信号线上,导致系统误操作。

对于差分信号线应同层、等长、并行走线,保持阻抗一致,差分线间无其它走线。因为保证差分线对的共模阻抗相等,可以提高其抗干扰能力。

根据以上布线规则,对空气调节器的典型印制电路板电路进行改进优化,如图12所示。


图12 改进空气调节器的典型印制电路板电路

总体来说,PCB设计对EMC的改善是:在布线之前,先研究好回流路径的设计方案,就有最好的成功机会,可以达成降低EMI辐射的目标。而且在还没有动手实际布线之前,变更布线层等都不必花费任何钱,是改善EMC最便宜的做法。


声明:


       
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电源电路电磁兼容电子储能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1
最近编辑:7小时前
硬件笔记本
本科 一点一滴,厚积薄发。
获赞 156粉丝 45文章 52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一个350W的电瓶车控制器,价格居然只卖28,会亏本吗?拆开看看里面用了什么器件!

前几年做电瓶车上电路板的时候,记得电控还挺贵的,一个差不多能用的,价格大概在三四百左右吧。这几年电瓶车整车倒是越来越贵了,价格动辄三四千、四五千。但是电控的价格却越来越便宜了,这不,我花28块钱就买到了一个350W的电控,包邮还带运费险总共28元到手。值得一说的是,这个电控在某宝的销量还不低。当然,正常要用的话,350W肯定是不够的,至少得1kW往上了,但是我只是想看看他们是怎么把成本做到这么低的,所以功率多大其实无所谓。可以看到人家还细心的在一些连接器上做了贴纸指示了线的颜色对应的信号,方便用户接线,细节做的还行。我想研究它是怎么做到这么便宜的,自己先大概想想,应该会用到什么器件,成本也可以简单做个评估,然后再看看别人从哪些地方节约了成本,有差异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学到的地方。作为电控最关键的就是驱动电机转动,电瓶车的无刷电机有三个相线,每个相线需要两个MOS构成一个桥臂来驱动,下桥臂一般是NMOS,上桥臂可以是PMOS也可以是NMOS,但是对于同样电流电压导通阻抗等参数的PMOS和NMOS来说,PMOS往往会更贵。所以如果要控制成本,大概率会选择上下桥臂都用NMOS。但是上下桥臂都是NMOS这种,上桥臂驱动略微麻烦一点,需要自举驱动。当然,现在有很多成熟的预驱芯片,像下图这种,可以很简单的完成自举驱动。但是对于一个要降低成本的方案,大概率会用分立器件来搭,反正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这种,和芯片相比几乎就不要钱。6个NMOS估计价格一个1.5元,总共9元,再加上一堆阻容二极管三极管下来1元,所以电机驱动这块也得10元啊。另外,一款MCU肯定是需要的,要实现电机控制、霍尔信号检测、速度设置检测、刹车信号处理、电机正反转学习、油门信号处理、电池电压检测、与仪表盘通信、。。。一些其他的功能下来,,加上烧录接口调试接口,总共需要至少30多个io,加上电源和地,32脚的MCU应该不太够, 得上一个48脚或者64脚的,如果使用国产的MCU,价格预估3元吧。电瓶车的电瓶电压有36V、48V、60V、72V等等,所以最起码得有一个降压的电路吧。原本我做这种方法,高低得放一个DC-DC,但是这种高压的DC-DC真的不便宜,加上电感、电容下来两三块肯定需要的。但是自从我拆了上篇文章那个报警器,我就变得谨慎了,所以我估计这个电控,要么就用DC-DC,要么就用这个三极管降压电路。如果是前者,成本最低按2元,如果是后者,成本3毛左右吧。当然,这个电控,应该还需要一路12V电,所以从高压转到12V应该是前面说的,后面还需要有一个ldo或者三极管降压方案降到5V或者3.3V,又增加了两三毛的成本。除了电机驱动、MCU、电源之外,应该就没啥大件东西了,调速、油门、刹车、霍尔信号等等一大堆输入输出只需要几个电阻电容差不多就搞定了,如果搞不定,那就再加几个二极管三极管。既然是电机驱动板,那么肯定有一个电流采样电阻,还有几个大的储能电容。另外,电路板和外壳、线材还有装配的人工成本,SMT的成本都要算上把以上所想到的东西及成本评估列个清单:器件或生产流程 数量 成本 MOS 6 9 MCU 1 3 电源 1 0.6或者2.3 阻容二极管三极管 若干 3 PCB 1 1.5 线材和端子 若干 1.5 外壳 1 2 SMT和插件焊接 1 2 装配和其他人工成本 1 2 合计 24.6或26.3 按这样算下来,售价28居然确实还能赚三四块钱啊,可喜可贺。拆解之前的思维实验结束了,现在开始正式拆解:拆机很简单,只需要把两头的总共八个螺丝拧开就可以了。顺便说一嘴,人家还在出线的地方加了防水硅胶。但是这个时候还不能把电路板抽出来,因为MOS散热是用螺丝固定在侧壁的,也需要拆下来,然后就可以把电路板抽出来了。所有的器件都在正面,猛地一看,发现他这电阻摆的还挺整齐,像是有强迫症的初学者layout的一样,因为熟练的拉线工,很少摆的这么整齐,哈哈。背面只有走线,在三个桥臂的供电和地的回路上,做了开窗加锡的操作,这是常规操作了,电流不够,锡坨来凑嘛。首先看看主控,主控型号是SH79F1611U,封装是LQFP48,这是sinowealth(中颖电子)推出的一颗集成ADC和PWM的增强型8051微控制器。看到这个参数,我惊呆了,只有16K字节的Flash,是怎么放得下这么多的代码的?1.5K字节的RAM,运行时够用吗?看来平时动辄就使用STM32F4,STM32H7这种动辄就256KB,512KB甚至更大Flash容量MCU的富裕的日子过习惯了,看到这种小容量真的不知道怎么写代码了。果然科技进步使个人技能退步啊。我估计要优化到能放下,或者为了运行效率,有些关键代码需要使用汇编来写。不过再看看。这个MCU还是很不错的,比如每部有2048字节的EEPROM,这个用来存储一些参数简直太方便了,不像存在内部Flash,写入最小单位是PAGE,好麻烦的。另外,这个MCU内部RC高频振荡器可以做大27MHz,这也就是为啥在板子上看不到晶振的原因,应该是直接使用了内部这个RC高频振荡器。似乎除了DMA没有,其他MCU该有的功能,这个MCU也基本都有了。没有找到比较靠谱的价格,但是如果是电控厂大批量拿货,我猜价格应该在3块以下可以做到。接下来看看电机驱动部分,上图中框起来的是其中的一个相线的控制,两个MOS管组成了上下桥臂,三路桥臂的下端汇流到一起之后通过采样电阻到地,采样电阻用的是康铜丝的。MOS的驱动电路和我猜的没错, 用的是二极管三极管加阻容实现的,这一块电路比较熟悉,我直接把原理图画出来,当然也参考了一本十年前的书籍:左侧的两个是MCU控制这个上下桥臂的IO口,MCU产生带死区的互补PWM即可驱动这个桥臂通断。上桥臂驱动电路明显比下桥臂的复杂一点,因为上桥臂还要完成自举升压。MOS的型号是HY1707,这是HUAYI(华羿微)的一颗70V80A6mΩ的NMOS,封装是TO220FB-3L。价格大概在1.5差不多可以拿下,这个猜的也差不多。参数如下:接下来,我很惊讶的发现这个板子上没有芯片了,也就是说这个板子上除了几个MOS和一个MCU值钱点,似乎没有其他东西值得说道了。也就是上面这个电路,区别是这个电控板子上这个电路用的NPN三极管型号是13003,这个管子的耐压是400V,封装是TO92-3的,另外,用的稳压二极管是1N4744,我去查了一下这个型号的稳压二极管,Vz是15V,也就是说这个电路的输出大概是15V左右,是给MOS管驱动电路供电的。所以肯定还有一个器件是从15V转到5V或者3.3V,我在电路上找了一下,还真找到了个稳压器,型号是AS78L05Z-E1,封装也是TO92-3。这个是一个稳压器,但是不能叫LDO。输出电压5V,输出电流最大100mA,价格确实是3毛多一点。具体参数如下:板子上有一颗470uF 63V的电解电容,是在电源输入口的,所以看来这个板子最大应该只能接48V电池吧。另外,在电机相线驱动的位置,有三个47uF 80V、三个47uF 50V共六个电解电容。在15V到5V的稳压器前后各有一个电解电容,前端的是22uf 25V,后端的是220uf 16V。另外有一个2.2uf 100V的电解电容接在某输入信号的处理电路上,这就是整个板子上的电容。剩下的电路就是一些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基本上就是电阻分压之类的电路实现的,充其量再加一个二极管三极管,处理成mcu可以接受的电平和逻辑之后,进入MCU引脚,就完事了,也没啥可分析的。整体价格应该和之前思维实验的差不多,我买的这个是350W的,我看1500W的价格是一百左右,和这个350W的区别可能就是MOS管的耐压、通流能力高一点,线束粗一点、电源输入接口的耐压高一点,其他的东西不用太大的变化,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功率越大,利润越大。真是没想到电控作为电瓶车里第二关键的部件,价格居然能打到这么低,还要能产生利润,不得不佩服这些厂的降成本能力,也不得不感叹,这个行业到底有卷。另外,我不由得产生了一个疑问,为啥电瓶车的部件这么便宜了,而品牌整车的价格动辄三四千、四五千呢?是品牌整车的各种部件做工用料比较好、测试流程完善、品牌溢价高、还是啥原因呢?感谢各位看官大佬赞赏,让我有机会去搞个品牌整车给它拆了,看看里面的仪表盘、电控、电机、电池等做工到底如何。声明: 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