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为什么栅极型推挽电路不用上P下N?

4小时前浏览15
在做信号控制以及驱动时,为了加快控制速度,经常要使用推挽电路。推挽电路可以由两种结构组成:分别是上P下N,以及上N下P。其原理图如下所示,
在平时中,我个人经常遇到的推挽电路是第一种。当我每次问身边的工程师:“为什么不选择使用第二种?第二种是上P下N型,这样的管子在实际中用起来,理论中比上N下P型更有优势呀。”但是实际中,从来也没有人正面地回答我,为什么不适用上P下N。或许很多人都会不屑去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确实是电子设计初学者几乎都会考虑的问题。今天我就捋一捋这个小问题。 
先来看看上N下P型,从该原理图可以知道,其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是相同的,即输入时高。输出就是高。但是根据N管的工作特点——N管的输出电压幅值=Vb=0.7V,所以改模型的输出幅值会受到输出信号的限制。所以这对输入信号的幅值要求比较苛刻,否则可能会导致后级的高电平信号不够高。
其输出的效果图如上图所示,可能细心的人会发现,当输入信号的高电平低于电源电压时,这意味着上N管的CE节将会承受较高的电压。这也就意味着上管将有着发热坏的风险。 
这个结论是存在一定的道理的,但实际中,当推挽电路在做信号控制时,其中流过的电流并不会很大,所以这种情况下,上管也不容易坏。但是如果推挽电路用于驱动负载时,则此时的管子会流过大电流,此时若输入信号幅度较低,则上管的发热量真的会很严重。当然,当输入信号的低电平高于参考电压时,下P管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
 对于上P下N的模型,从原理图可以知道,该模型的输出与输出是反相的。即当输入为高时,输出则为低。
而实际的应用电路中,我们可以将其与上N下P模型进行对比。对比之后可以发现,上P下N模型的三极管基极会串了一个电阻,但是上N下P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其省略。上P下N模型中要加这两个电阻的原因是为了将上P管与下N管进行信号隔离。假如不进行信号隔离,从原理图中可以知道,上P管的信号其实是会影响下N管的。
 从以上电路中可以知道,当P管导通时,其信号会流经N管,这时就会导致P、N管的串通问题。所以该电阻不能省。可能很多人觉得,加两个电阻没什么,但是如果放在实际生产中,假如一个电阻的价格为0.1分,则生产一千万个产品则意味着“因为这两个电阻,成本将直接地上升一万元。
另外,我们往往以为加了一个电阻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并不是。尽管加了电阻,我们还要严格保证输入端要一直有信号且其信号的幅值足够高,否则一样会导致串通问题。
但是,即使能够保证控制信号的幅值足够高,但是当信号在进行“高——低”转换的时候,其中必会经过一个信号的转换区间,这说明,在信号进行跳变时,依旧会存在串通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控制信号的压摆率远远大于三极管的导通时间(即在保证三极管还没做出开关反应时,控制信号就已经完成了信号转换,以避免串通现象)。
大家可以去查查通用三极管的开关时间,查完之后你或许就会发现,上P下N型推挽电路的要求未免也太苛刻了吧。
综上所述,我们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会选择上N下P型。下表总结了两种模型的特点供大家参考:
上N下P模型    
上P下N模型    
输出与输入关系    
相位关系:同相;    
信号幅值关系:输出的幅值受到输出幅值的限制,输出幅值=输入幅值-0.7V(忽略P管的导通压降)    
注意事项:    
当输入信号的高电平低于电源电压时,上N管可能会发热严重;当输入信号的低电平高于参考电压时,下P管可能会发热严重    
     
输出与输入关系    
相位关系:反相;    
信号幅值关系:当满足三极管的饱和导通条件时,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不大;    
注意事项:    
1、两个三极管的基极需要串联一个电阻;    
2、输入端需要一直存在控制信号,且控制信号的幅度要保证两三极管不会串通;    
3、控制信号的压摆率要远大于三极管的开关速度,以防止在电平转换时出现串通现象。    
     

当然,上P下N模型只是在栅极型(即三极管模型)中才会存在如此多的缺点,在场效应管(mos管)中还是很受欢迎的。具体原因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了解。

声明:


 
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电源电路通用电子理论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1
最近编辑:4小时前
硬件笔记本
本科 一点一滴,厚积薄发。
获赞 156粉丝 45文章 52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为什么电机启动电流大?启动后电流又小了?

电机启动电流到底有多大? 电机的启动电流是额定电流的多少倍说法不一,很多都是根据具体情况来说的。如说十几倍的、6~8倍的、5~8倍的、5~7倍的等。一种是说法说在启动瞬间(即启动过程的初始时刻)电机的转速为零时,这时的电流值应该是它的堵转电流值。对最经常使用的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在JB/T 10391 《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标准中就有明确的规定。其中5.5kW电机的堵转电流与额定电流之比的规定值如下:同步转速 3000 时,堵转电流与额定电流之比为7.0;同步转速 1500 时,堵转电流与额定电流之比为7.0;同步转速 1000时,堵转电流与额定电流之比为6.5;同步转速 750 时,堵转电流与额定电流之比为6.0。5.5kW电机功率比较大,功率小些的电动机启动电流和额定电流比值要小些,所以电工教材和很多地方都是说异步电动机启动电流是额定工作电流的4~7倍。 为什么电机起动电流大?起动后电流又小了呢? 这里我们有必要从电机启动原理和电机旋转原理的角度来理解:当感应电动机处在停止状态时,从电磁的角度看,就像变压器,接到电源去的定子绕组相当于变压器的一次线圈,成闭路的转子绕组相当于变压器被短路的二次线圈;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间无电的的联系,只有磁的联系,磁通经定子、气隙、转子铁芯成闭路。当合闸瞬间,转子因惯性还未转起来,旋转磁场以最大的切割速度——同步转速切割转子绕组,使转子绕组感应起可能达到的最高的电势,因而,在转子导体中流过很大的电流,这个电流产生抵消定子磁场的磁能,就象变压器二次磁通要抵消一次磁通的作用一样。而定子方面为了维护与该时电源电压相适应的原有磁通,遂自动增加电流。因为此时转子的电流很大,故定子电流也增得很大,甚至高达额定电流的4~7倍,这就是启动电流大的缘由。启动后电流为什么小:随着电动机转速增高,定子磁场切割转子导体的速度减小,转子导体中感应电势减小,转子导体中的电流也减小,于是定子电流中用来抵消转子电流所产生的磁通的影响的那部分电流也减小,所以定子电流就从大到小,直到正常。 减小电动机启动电流的方法有哪些? 常见减小电动机启动电流的启动方法有直接启动,串电阻启动,自耦变压器启动,星三角减压启动及变频器启动的方法来减小对电网的影响。直接启动直接启动就是将电机的定子绕组直接接入电源,在额定电压下起动,具有起动转矩大、起动时间短的特点,也是最简单、最经济和最可靠的起动方式。全压起动时电流大,而起动转矩不大,操作方便,起动迅速,但是这种启动方式对电网容量和负载要求比较大,主要适用于1W以下的电机启动。串电阻启动电机串电阻启动,也就是降压启动的一种方法。在启动过程中,在定子绕组电路中串联电阻,当启动电流通过时,就在电阻上产生电压降,减少了加在定子绕组上面的电压,这样就可以达到减小启动电流目的。自耦变压器启动利用自耦变压器的多抽头减压,既能适应不同负载起动的需要,又能得到更大的起动转矩,是一种经常被用来起动较大容量电动机的减压起动方式。它的最大优点是起动转矩较大,当其绕组抽头在80%处时,起动转矩可达直接起动时的64%,并且可以通过抽头调节起动转矩。星三角减压启动对于正常运行的定子绕组为三角形接法的鼠笼式异步电动机来说,如果在起动时将定子绕组接成星形,待启动完毕后再接成三角形,就可以降低启动电流,减轻它对电网的冲击。这样的启动方式称为星三角减压起动,或简称为星三角启动。采用星三角启动时,启动电流只是原来按三角形接法直接启动时的1/3。在星三角启动时,启动电流才2-2.3倍。这就是说采用星三角启动时,启动转矩也降为原来按三角形接法直接起动时的1/3。适用于无载或者轻载启动的场合。并且同任何别的减压启动器相比较,其结构最简单,价格也最便宜。除此之外,星三角启动方式还有一个优点,即当负载较轻时,可以让电动机在星形接法下运行。此时,额定转矩与负载可以匹配,这样能使电动机的效率有所提高,并因之节约了电力消耗。变频器启动变频器是现代电动机控制领域技术含量最高,控制功能最全、控制效果最好的电机控制装置,它通过改变电网的频率来调节电动机的转速和转矩。因为涉及到电力电子技术,微机技术,因此成本高,对维护技术人员的要求也高,因此主要用在需要调速并且对速度控制要求高的领域。声明: 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