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隔离式与非隔离式电源转换器

4小时前浏览3

在本文中......

  1. 隔离式和非隔离式电源有何区别?

  2. 隔离基础知识

  3. 隔离的优势

  4. 非隔离的优势

  5. 结论

  6. 您可能还喜欢

隔离式和非隔离式电源有何区别?

简单说来,隔离式电源转换器通过电气和物理方法将电路分隔为两个部分,把输入与输出隔离开来,从而防止输入与输出之间产生直接电流流动(通常会利用变压器实现)。非隔离式电源转换器只有一个电路,电路中的电流可以在输入和输出之间直接流动。不熟悉电源的人员会另有疑问:隔离式与非隔离式电源各有什么优势?我如何知道自己的应用需要哪一种?

隔离基础知识

电镀隔离(通常简称“隔离”)是指电路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间的物理和电气分离。隔离的结果是,每个隔离电路都有自己的回路或接地参考。在非隔离式转换器中(如图1左侧所示),输入和输出共用接地,电流可以在它们之间流动。但在隔离式转换器中(如图1右侧所示),输入和输出返回各自的独立接地,并且相互之间没有直接输送电流的路径。


隔离式转换器即使不允许电流在输入和输出之间流动,仍然必须将功率和信息从一侧传输到另一侧。有多种方法可以做到,但电源转换器通常依赖两种方法;通过变压器或耦合电感器的电磁场传输电力,而信号则利用信号变压器或采用光学隔离器的光学方式跨越隔离。

隔离不是绝对的。电压足够高,绝缘就会瓦解,电流即可流过。数据表通常会列出隔离电压,这是在没有电流流动的情况下,可在短时间内跨越隔离装置施加的电压。隔离额定值不可与工作电压混淆,这是可连续施加在隔离上而不发生隔离击穿的最大电压。

隔离的优势

有几种情况可能必须使用隔离式电源或借其为应用带来一些优势。这些情况包括安全合规、接地环路断路和电平转换。

安全合规

安全要求是使用隔离式电源转换器的常见原因。对于利用可能有危险的高压供电的转换器(例如通过交流电源供电的AC-DC转换器),隔离功能将输出与输入端的危险电压分隔开。

在关注安全问题时,还必须考虑隔离等级。应考量安全标准,以确定指定应用所需的绝缘级别。绝缘等级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功能、基础、补充和强化。

  • 功能绝缘: 最为简单,而且虽然它提供隔离,却不会提供任何防触电保护。

  • 基础绝缘: 只提供一个防触电保护层。

  • 补充绝缘: 基础绝缘外加一道冗余屏障。

  • 强化绝缘: 只有一层,却相当于两层基础屏障。

接地环路短路

由于隔离电源的输入和输出不共用接地,所以可以利用它们断开接地环路。噪声敏感型电路可以从中受益,可以断开接地,从而隔绝开可能引发问题的嘈杂电路。

浮动输出和电平转换

隔离转换器的另一个优势是浮动输出。尽管隔离输出的输出端子之间具有固定电压,但是相对于与之隔离的电路中的电压节点而言,它们没有确定或固定的电压,因而称为浮动电压。但是,浮动输出可以将其中一个端子连接到另一个电路节点,使其具有该节点的固定电压。可以利用这一点,相对于电路中的另一个点来转换或反转输出电压。

例如,图2显示将+Vout端子连接到输入接地端子后,就会迫使输出接地下降至低于输入接地的水平,降幅等于Vout的值。在进行此连接之前,Vin与Vout之间的电压不确定,连接之后就提供了共同的电势,使得两端相互联系起来。



如图3所示,将输出接地端子连接到+Vin端子之后,+Vout端子相对于输入接地就等于(Vin +Vout)。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两端现在共用直接连接,因此都会失去从输入到输出的隔离。


具有浮动输出的多个隔离式转换器也可以串联,以提高输出电压或创建+/-电压轨,如图4所示。


应谨慎操作,确保输出真正产生浮动。例如,两个隔离式转换器如果有输出接地端子连接到机箱,就不再相对于彼此浮动;如果输出采用串联连接,就会跨越其中一个转换器形成短路,因为两个端子都会连接到机箱上。在AC-DC转换器中,有时会发生输出接地端子连接到地面的情况,此时即便该端子被隔离,也不再发生浮动。

非隔离的优势

尽管隔离具备许多优势,但仍然存在使用非隔离式转换器的理由,这包括成本、尺寸和性能。

节约成本

隔离式转换器常常比非隔离式转换器更昂贵。造成成本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使用变压器代替电感器。变压器常常需要定制生产,而非隔离式转换器中的电感器可以购买成品。如果需要更高级别的绝缘(如安全合规所需的规格),成本还会继续增加。除变压器外,隔离式设计中还需要加装光耦合器等组件,而非隔离式设计中则无需加装。与非隔离式设计相比,所有这些加装件都增加了成本。

缩小尺寸

非隔离式转换器往往比隔离式转换器小。上述增加成本的组件占用的空间也比非隔离式设计采用的组件占用的空间多。除了用电感器代替变压器之外,非隔离式转换器还常常采用更高的切换频率运行,这就进一步缩小了磁性组件和电容器的尺寸。

效率

非隔离式转换器的效率和稳压性能也常常优于隔离式转换器。变压器和光耦合器再次成为引起性能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没有了隔离屏障,就可以直接检测和严格控制输出,达到更好的稳压和瞬态性能。它们因为尺寸小,所以能够更加接近负载放置,以减少输电线路效应。

结论

选择隔离式还是非隔离式转换器,要取决于许多因素。某些应用出于安全原因需要隔离,另一些则可以通过断开接地环路或转换参考电压来利用浮动输出的优势。但是,如果不需要隔离,非隔离式转换器就可以降低成本、缩小尺寸和/或提高效率。了解隔离的成本和优势是选择合适转换器以实现优化设计的关键。

声明:


 
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电源电路光学电力电子控制电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1
最近编辑:4小时前
硬件笔记本
本科 一点一滴,厚积薄发。
获赞 156粉丝 45文章 52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STM32的完整启动流程

关于STM32的启动流程,网上有的资料在讨论几种boot模式,有的在回答启动文件的内容,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本文给出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和回答。1. 根据boot引脚决定三种启动模式复位后,在 SYSCLK 的第四个上升沿锁存 BOOT 引脚的值。BOOT0 为专用引脚,而 BOOT1 则与 GPIO 引脚共用。一旦完成对 BOOT1 的采样,相应 GPIO 引脚即进入空闲状态,可用于其它用途。BOOT0与BOOT1引脚的不同值指向了三种启动方式:从主Flash启动。主Flash指的是STM32的内置Flash。选择该启动模式后,内置Flash的起始地址将被重映射到0x00000000地址,代码将在该处开始执行。一般我们使用JTAG或者SWD模式下载调试程序时,就是下载到这里面,重启后也直接从这启动。从系统存储器启动。系统储存器指的是STM32的内置ROM,选择该启动模式后,内置ROM的起始地址将被重映射到0x00000000地址,代码在此处开始运行。ROM中有一段出厂预置的代码,这段代码起到一个桥的作用,允许外部通过UART/CAN或USB等将代码写入STM32的内置Flash中。这段代码也被称为ISP(In System Programing)代码,这种烧录代码的方式也被称为ISP烧录。关于ISP、ICP和IAP之间的区别将在后续章节中介绍。从嵌入式SRAM中启动。显然,该方法是在STM32的内置SRAM中启动,选择该启动模式后,内置SRAM的起始地址将被重映射到0x00000000地址,代码在此处开始运行。这种模式由于烧录程序过程中不需要擦写Flash,因此速度较快,适合调试,但是掉电丢失。总结:上面的每一种启动方式我都描述了“xxx的起始地址被重映射到了0x00000000地址,从而代码从xxx开始启动”,如下图是STM32F4xx中文参考手册中的图,可以看到类似的表述。同时,在下图中也展示了STM32F4xx中统一编址下,各内存的地址分配,注意一点,即使相应的内存被映射到了0x00000000起始的地址,通过其原来地址依然是可以访问的。2. 启动后bootloader做了什么?根据BOOT引脚确定了启动方式后,处理器进行的第二大步就是开始从0x00000000地址处开始执行代码,而该处存放的代码正是bootloader。bootloader,也可以叫启动文件,无论性能高下,结构简繁,价格贵贱,每一种微控制器(处理器)都必须有启动文件,启动文件的作用便是负责执行微控制器从“复位”到“开始执行main函数”中间这段时间(称为启动过程)所必须进行的工作。最为常见的51,AVR或MSP430等微控制器当然也有对应启动文件,但开发环境往往自动完整地提供了这个启动文件,不需要开发人员再行干预启动过程,只需要从main函数开始进行应用程序的设计即可。同样,STM32微控制器,无论是keiluvision4还是IAR EWARM开发环境,ST公司都提供了现成的直接可用的启动文件。网上有很多资料分析了STM32的启动文件的内容,在此我只进行简单的表述。启动文件中首先会定义堆栈,定义中断/异常向量表,而其中只实现了复位的异常处理函数Reset_Handler,该函数内容如下(STM32F4XX,IAR编译器),可以看到其主要执行了SystemInit和__iar_program_start两个函数,其主要功能除了初始化时钟,FPU等,还会执行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内存的搬移、初始化操作。 这是我想重点介绍的内容,同时也会回答一个疑问,就是如果从Flash启动的话,代码究竟是运行在哪儿的?在我之前接触ARM9、CortexA系列的时候,一般都是把代码搬到内部的SRAM或者外部DDR中执行的,STM32是如何呢?答案下一小节揭晓。 3. bootloader中对内存的搬移和初始化本节针对程序在内置Flash中启动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知道烧录的镜像文件中包含只读代码段.text,已初始化数据段.data和未初始化的或者初始化为0的数据段.bss。代码段由于是只读的,所以是可以一直放在Flash中,CPU通过总线去读取代码执行就OK,但是.data段和.bss段由于会涉及读写为了,为了更高的读写效率是要一定搬到RAM中执行的,因此bootloader会执行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会在RAM中初始化.data和.bss段,搬移或清空相应内存区域。因此我们知道,当启动方式选择的是从内置Flash启动的时候,代码依旧是在Flash中执行,而数据则会被拷贝到内部SRAM中,该过程是由bootloader完成的。bootloader在完成这些流程之后,就会将代码交给main函数开始执行用户代码。现在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PC机在运行程序的时候将程序从外存(硬盘)中,调入到RAM中运行,CPU从RAM中读取程序和数据;而单片机的程序则是固化在Flash中,CPU运行时直接从Flash中读取程序,从RAM中读取数据,那么PC机能从Flash之类的存储介质中直接读代码执行吗?答案是不行。因为x86构架的CPU是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的,即数据和程序存储在一起,而且PC机的RAM资源相当丰富,从几十M到几百M甚至是几个G,客观上能够承受大量的程序数据。但是单片机的构架大多是哈弗体系的,即程序和数据分开存储,而且单片的片内RAM资源是相当有限的,内部的RAM过大会带来成本的大幅度提高。4. ISP、IAP、ICP三种烧录方式虽然这个小节稍稍偏题,但是由于上面在3中启动方式中介绍过了ISP烧录,因此一并在此介绍剩下的两种烧录方式。本小节摘自 https://blog.csdn.net/zhuimeng_ruili/article/details/119709888。ICP(In Circuit Programing)。在电路编程,可通过CPU的Debug Access Port 烧录代码,比如ARM Cortex的Debug Interface主要是SWD(Serial Wire Debug)或JTAG(Joint Test Action Group);ISP(In System Programing)。在系统编程,可借助MCU厂商预置的Bootloader 实现通过板载UART或USB接口烧录代码。IAP(In Applicating Programing)。在应用编程,由开发者实现Bootloader功能,比如STM32存储映射Code分区中的Flash本是存储用户应用程序的区间(上电从此处执行用户代码),开发者可以将自己实现的Bootloader存放到Flash区间,MCU上电启动先执行用户的Bootloader代码,该代码可为用户应用程序的下载、校验、增量/补丁更新、升级、恢复等提供支持,如果用户代码提供了网络访问功能,IAP 还能通过无线网络下载更新代码,实现OTA空中升级功能。IAP和ISP 的区别。a、ISP程序一般是芯片厂家提供的。IAP一般是用户自己编写的b、ISP一般支持的烧录方式有限,只有串口等。IAP就比较灵活,可以灵活的使用各种通信协议烧录c、isp一般需要芯片进行一些硬件上的操作才行,IAP全部工作由程序完成,不需要去现场d、isp一般只需要按格式将升级文件通过串口发送就可以。IAP的话控制相对麻烦,如果是OTA的话还需要编写后台的。e、注意,这里介绍的bootloader功能显然跟之前介绍的启动文件bootloader有所区别,其目的是为了能接受外部镜像进行烧录,而不是为了运行普通用户程序。声明: 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