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小米SU7主控板拆解,成本分析,看看雷总诚意如何?

1小时前浏览8

小米SU7单车成本拆解

数据摘自《中信证券-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研究概述-掘金汽车产业:自主崛起,智能加速20221115》


2021年左右,Model3, 蔚来和理想BOM成本对比


纯电B级车(双电机四驱)成本参考:

(1)白车身、电泳和面漆:8000元

(2)座椅和内饰:6000元

(3)电子电器:4000元

(4)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6000元

(5)轮胎轮辋:4000元

(6)车灯+玻璃+外饰:4000元

(7)前后悬+底盘+制动+转向:7000元

(8)前后电驱动:14000元

(9)80度电(600公里)电池 :50000元

(10)充电机+配电盒+空压机+线束:6000元

(11)其他物料小件:4000元

(12)制造费+管理费:3000元

(13)模具费分摊:2000元

(14)开发费分摊:2000元

成本总计:12万元。

算上渠道销售费用和利润:

  • 经济版车型起售价15万合理

  • 中高配20万没问题

  • 顶级配置25万到头了(国际一线大牌配件/堆料)


再来看看小米SU7主控拆解:

随着小米SU7 Max创始版的陆续交付,各大汽车博主纷纷晒出提车视频。各大网络平台不仅晒出了小米SU7的首张保险单,博主@杨长顺维修家 更是晒出了小米SU7的首拆!


据博主@杨长顺维修家 在社交平台上的视频分享,他提车后第一时间对新车的主控进行拆解,并在解说中将其与特斯拉做了比较。


一起来看看小米SU7搭载的英伟达DRIVE Orin X、高通骁龙8295芯片到底长什么样。





视频显示,小米SU7的两大主控——智能驾驶主控、车机主控(智能座舱控制器)均在副驾驶手套箱下方,需要将整个扶手箱完全拆开,才能看到。


小米SU7的智能驾驶主控搭配了一套水冷散热系统(算力较高发热量较大),车机主控则是风扇风冷散热。





拆掉主控外壳之后,可以看到PCB真身。


小米SU7的两块主控PCB芯片均采用了防水处理,可防潮、防腐蚀、防尘等,三防胶用于保护线路板及其相关设备免受恶劣坏境的侵蚀,从而提高并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确保使用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小米SU7的PCB整体做工细致、用料很足(很像显卡的PCB)。


对比特斯拉未作防水处理的PCB主控芯片,据@杨长顺维修家分享的下图,未作三防处理的特斯拉主控PCB因进水受潮烧掉。




不过这样对比并不够准确,不能排除博主是不是拿的特斯拉泡水的芯片来做对比。


也有网友质疑博主所说的小米SU7的三防漆处理可能不是为了防水,在制造工艺上,三防漆应该是采用雾化阀喷,小米SU7的PCB芯片有明显的毛边和飞溅,而且喷的是在电源供电模块部分。


因此有网友认为,这可能是为了防止离子迁移,也有可能是小米SU7的板子震动问题,因此增加补强胶。


拆解小米SU7搭载的英伟达DRIVE Orin X芯片



小米SU7的智能驾驶主控PCB,上下排布两颗英伟达DRIVE Orin X算力芯片。该芯片于2019年12月发布,2022年正式面向车厂量产,采用7nm工艺。


“TA990SA-A1”即Orin X芯片代号,从“2347A1”的丝印来看,推测这颗芯片应该产于23年47周。



在小米SU7中,英伟达DRIVE Orin高算力芯片,综合算力达到508TOPS。


在主流汽车市场,高端自动驾驶芯片一般采用英伟达的DRIVE Orin,高通的Ride,以及华为的MDC系列,还有的则采用Mobileye EyeQ4和地平线征程J3等。


据悉,蔚来ET7、小鹏G9、零跑C10、智己L7/LS6、极氪007等车型均使用了DRIVE Orin,但配置的数量各有不同。此外,这颗芯片不仅能用到车上,还能用到换电站上。去年底,蔚来第四代换电站发布,采用4颗英伟达Orin X芯片,宣称换电时间减少22%。


在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表示,特斯拉Model 3焕新版搭载的最新的HW 4.0在算力上更胜一筹。后者从HW3.0的144TOPS提升到720TOPS,翻了5倍之多。


不过这只是英伟达与特斯拉两者不同阶段的芯片对比。在车子的性能上,小米SU7的算力性能会逊色于Model 3焕新版。



此外,特斯拉一直坚持纯视觉方案,完全依靠算力和算法,完整版的FSD需要额外付费(6.4万元)。


小米SU7 Max则有激光雷达辅助,感知硬件配备1颗激光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3颗毫米波雷达和12颗超声波雷达。


一体式激光雷达放着在车顶,能够检测最远200米的距离。小米SU7的智驾(包括高速NOA和城市NOA)完全免费。


拆解小米SU7搭载高通8295芯片





上图显示的部分是小米SU7 Max的车机主控,主要依靠一颗高通骁龙8295芯片,采用四颗8295AU电源芯片来驱动。


8295芯片是高通第四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中的产品,是一款采用5nm工艺的车规级芯片,目前很多新车型都在使用。


当前新能源汽车中所采用的主流芯片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车载MCU控制芯片,另外一个是智能座舱芯片,以及自动驾驶芯片。


当前主流汽车市场上,新兴车企的智能座舱芯片大多采用高通8255/8295,以及骁龙6系和8系,传统车企则采用NXP、TI、瑞萨等。



高通第四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发布于2021年1月27日,分为三个层级对相应车型进行支持:面向入门级平台的性能级(Performance)、面向中层级平台的旗舰级(Premiere)、面向超级计算平台的至尊级(Paramount)。


在2021年11月29日,百度、集度就宣布将首搭高通第4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8295。据悉,包括零跑C10、极氪001、极氪007、奔驰E级、极越01、银河E8等都搭载了高通8295芯片。



附:

声明:


 
声明:文章来源ittbank。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电源电路汽车电子新能源芯片电机自动驾驶控制模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1
最近编辑:1小时前
硬件笔记本
本科 一点一滴,厚积薄发。
获赞 156粉丝 45文章 52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电流回路是分析电路图的基础,看看这个电路你会更明白

任何电器要想开始工作,都离不开供电,而要供电就离不开电源。电源有两个极即:电源正极(+)、电源负极(-),电源要实现向负载供电,必须是电源正极(+)流出电流经负载再流回电源负极(-),这时可以说这个电路构成了供电电流回路了,或者负载得电了,负载也可以开始工作了,如果其中的某一环节出现断路(开路),那就不能构成供电电流回路,负载就得不到供电,负载也就不能开始工作。很简单嘛,但当一个完整电路中,两个或多个电源时,要想电路正常工作,那其中必有多个电流回路,多个电流回路在某一部分电路还存在相互叠加,但具体到某个电源来说流出的电流经过负载(元件)后必须流回其电源负极,而不是其他电源的负极,打个比喻,就像小孩们自己出外玩,该吃午饭了,这时每一个小孩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另外,任何电路离不开电容、电感,得电时有一个电流回路进行充电,放电时像是一个个小的电池也需要各自的放电电流回路,这样才能把残留的电荷放掉,才不会造成后续的安全隐患。总之,弄懂电流回路很重要,看不懂的电路往往是由于没搞清电流回路造成的。好了,看一个简单的电路吧。这是一个充电器次极充电绕组输出电路部分,包括有:次极充电绕组、肖特基整流二极管D1、滤波电容C1、PNP三极管Q1、限流电阻R1、滤波电容C2、双向触发二极管D3、单向可控硅D4、限流分压电阻R2、R3组成,元件不多简单吧,就这个电路想让有输出,必须把充电电池接正确它才能工作,即电源的输出端正极接电池正极,电源的输出端负极接电池负极,而且,电池须有不小于最低限度的电量。完全一点电都没有的电池也是不能给其充电的。另外,这个电路把输出端的两个极短接也没问题。上图该电路在没接或短接,都是没有输出的,红圈所示的节点都是等电位,因为不能构成电流回路,即没有电流。正确的接入充电电池后,电池的电流从正极流出经A、E、C、D点流回电池的负极构成电流回路;这时R2、R3有电流流过,由于串联分压作用,E、B点的电位要高于C点,使Q1发射极的电位高于基极电位,又形成电池的电流从正极流出经A、E、B、Q1发射极、基极、C、D点流回电池的负极,构成又一条电流回路(绿色线路)。Q1为PNP三极管,其发射极到基极有电流,使Q1的发射极与集电极导通,次极充电绕组的感生电动势形成的对外电压通过E、D1、F、G、Q1、R1、H点所形成的通路,加到D3双向触发二极管,D3获得高电平触发导通,接着单向可控硅D4的G极得到高电平,其G极与K极导通,从而形成从次极充电绕组的感生电动势正流出电流经E、D1、F、G、Q1、R1、H、D3、D4的G极与K极、I、J、K、L点流回次极充电绕组的感生电动势负,构成第三条电流回路。单向可控硅D4的G极得到高电平触发,使单向可控硅D4导通,逐使从次极充电绕组的感生电动势正电流流出经E、D1、F、B、A、电池、D点、单向可控硅D4、I、J、K、L点流回次极充电绕组的感生电动势负,构成最终的充电电流回路对电池充电。当电池接反时,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的电流经A、B、C、D、E流回电池负极,虽然构成了电流回路,但串联分压后C点的电位高于D、F点电位,逐使Q1的基极电位高于发射极电位,PNP三极管Q1不导通,逐使D3、D4无高电平触发都不能导通,不能形成最终充电电流回路。不能对电池充电。声明: 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