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为什么好多人觉得单片机简单,干这行没前途

7分钟前浏览14

大家好,我是王工。
经常听见公司做单片机的同事抱怨:好多人都说单片机简单,不就是改个寄存器参数而已,随便点个灯而已,随便改个按键功能而已吗?每次听到这话他就很火大:这么简单,那你来。
好像大家一致认为单片机很简单,对于硬件来说就是简单给MCU搭个外设,对软件来说就是简单配置一下寄存器,感觉没有前途,没有android和linux做系统的复杂,也更有前途。
为什么大家认为单片机很简单,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因素:
1、单片机门槛低,不管你的学历高低,都可以学,甚至有人声称10天学会单片机。
2、网上资料丰富,入门一个开发板,几十块钱都可以买到。

3、应用场景广泛,像平时见到的路灯,蓝牙音箱,智能闹钟,空调,洗衣机。。。

真正的高手从来都是把事情做的越简单越好,比如你要实现某个功能,电路越简单,元件越少,越能证明你的能力。(有些同学不要误解哈,尽量少但也要满足所有需求,不能刻意减少,而失去某些功能)。
看看过来人都是怎么说的:
工程师1:
 

 
 

 
工程师2:  
 
 

 
 

 

 
工程师3:  

 
 
所以,那些说单片机简单的人可能也只学到了皮毛,任何一行,都有它的难点。很多人通过购买网上的教程和开发板,然后把所有例程都跑一遍,连IO口都不敢随意更换,再自己做个板子就觉得什么都学会了。  
 
再看看单片机工程师的工资,其实也不是很低,在成都都可以拿到一万多。


我个人觉得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各有优劣,有些场合用单片机相对更合适些,这时候单片机工程师就起到很大的作用。
能够服务于客户,满足需求的前提下,用最经济,最好的手段来实现它的技术,就是最好的技术。你可以了解很多技术,但是不可能精通所有技术,任何一行都有自己的难点。

声明:


 
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电路电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26
最近编辑:7分钟前
硬件笔记本
本科 一点一滴,厚积薄发。
获赞 157粉丝 47文章 814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老板说,解决这个技术难题,现金奖励5000元

大家好,我是王工。公司最近有一个新客户,对整个产品的外形尺寸要求特别高,但是功能一点都不能少。按照以往的项目经验来看,难点在于减小PCB板框的面积,就算把元器件布局的非常紧凑,也很难完成布线。然后老板也知道了这个情况,对大家说,这是个潜力客户,如果能拿下来,把样品交出去,后面就会有大订单进来。鼓励各位工程师都回去好好想一下,解决这个技术难题,现金奖励5000元。一听说有现金奖励,大伙都表现的非常积极,毕竟老板还是个说话算话的人。以下是几个同事提出的方案:方案1:增加层厚这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想到的办法。大家都知道板子层数越多,越容易走线,再挪挪元器件,的确可能会省出来很多空间,但相应的成本也可能会翻好几倍。方案2:更改焊盘更改焊盘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为了走线更加方便,适当更改焊盘的大小。但是我们一般都是用的推荐封装,如果擅自更改封装的大小,具体怎么改,改多少?如果没有相应的依据来支撑,出了问题,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第二种:高密度的BGA芯片有些引脚如果不用,PCB焊盘封装直接不要,这样更容易出线。这个想法虽好,但有两个问题需要确认。1是兼容,我们在做一个客户产品的时候,会想到通用性,如果其他项目进来,能直接使用最好。2是需要征求客户意见,万一他哪天想起来要升级功能,所以我们一般都会把多余的引脚预留出来,如果推导重做,工作量会变得很大。方案3:盘中孔工艺盘中孔工艺则是在孔内塞上树脂,烤干树脂磨平,然后进行电镀面铜,能够使焊盘上完全看不到孔,也可以避免漏锡问题。简单说,这种工艺最大的优点就是把过孔打在焊盘上。要知道公司之前是不允许这样操作的,且要求过孔与焊盘的距离>0.15mm。过孔打在焊盘上,我觉得有点意思,于是专门去搜了一下,发现确实可以这样做,在嘉立创打板就行。在焊盘上打过孔,如果是普通的生产工艺,在SMT的时候可能会漏锡,或产生立碑现象。盘中孔还有很多其它优点:1、节约空间,同时可以提高高速板的性能。特别是BGA在布线的时候,线弯来绕去,如果采用盘中孔工艺就可以直接拉线出去,电气性能会更好些。2、可以提高PCB的良率。在走线时,过孔会占用太多的空间导致布线困难。而如果过孔打在焊盘上,就会有更多的空间布线,而且IC底部的GND也会更加完整,产品更加可靠。3、可以解决过孔盖油孔口发黄和过孔塞油容易冒油而引起的SMT焊接性能不良的问题。对比图如下:这几个优点确实很诱人,那它有没有一些特别的设计要求呢,我们公司产品能满足吗?然后我又去查了一下资料 孔放在盘的中心或边上都属于盘中孔设计。盘中孔的大小,最小孔:内径0.15,外径0.25,这是极限,设计时要尽可能大于此孔径。还有,外径必须大于内径0.1,推荐值0.15,组合如下:常规孔:内径0.3,外径0.45,这是常规组合,不收费。看到这里,其实我有点心动,设计要求完全能满足,迫不急待的想尝试一下。但后面想想还是有几个顾虑:1、在焊盘上打过孔,对焊盘的强度没有影响吗?后来查了资料,也问了他们内部人员,可以肯定回答没有影响,他们内部也做过测试。2、这不会是新推出的工艺吧,没有经过时间验证的东西,不敢轻易使用啊。其实嘉立创盘中孔工艺在2022年9月都已经上线,距今已经两年了,获得一致好评。3、最最最最重要的,也是老板最关心的,既然好处这么多,那它一定很贵吧?要是成本太高了,老板也不会同意的。让人没想到的是,嘉立创针对 6-32 层板免费升级盘中孔工艺,而且还免费加厚 2U”沉金工艺,真的太良心了,不得不竖起大拇指,项目有救了。凭经验而论,在设计样板的同时,肯定也要考虑到批量生产,如果以后盘中孔不免费要收钱怎么办呢?相比盘中孔的简便性和可靠性,就算在板子成本上稍微多花点钱我个人觉得是值得的。成本应该综合考量,板子小了,是不是结构件也会变小,结构件的成本是不是也会降低?生产装配是不是也会变得简单,那么生产效率是不是也会提高?还有包装运输是不是都会省那么一点,总体评估有没有可能成本还减少了呢?我觉得老板应该会同意盘中孔工艺,大家觉得呢?来源:硬件笔记本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