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群友提问: DC–DC芯片的BOOT引脚是用来干什么的?怎么理解自举电容?

3分钟前浏览3
大家好,我是王工。


一位群里小伙伴提问:DC–DC芯片的BOOT引脚功能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可能给你一说你就懂了,只是很多刚接触到这块的小伙伴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然后群里的小伙伴也都回答的很好:

1、规格书上有写。规格书一般都会有引脚定义说明,就是每个芯片都有哪些引脚,每个引脚的功能是什么?能接受的电压范围是什么,包括推荐电路什么的里面都有说明。


2、看框图。也就是这个芯片内部电路是什么样子的,有部分是厂家直接框选出来并进行功能备注,这个框里面的电路不对外公开。所以咱们如果不懂,结合内部框图看个大概,大概哪一部分是什么作用之类的就行了,也不必深究每一部分里面的电路啥的。


3、BOOT引脚和SW引脚之间必须接0.1uF电容。

为什么要接电容而不是电阻?电容接多大?为什么是0.1uF而不是其它容值?



好吧,下面咱们挨个来捋捋,以GBI1630为例:

1、规格书引脚定义

如图红色圈出,功能说明:
该引脚是INPUT输入引脚,在 BOOT 和 SW 引脚之间需要一个 0.1μF 自举电容,用于上管MOS驱动。电容上必须为0.1uF或者容值更大的陶瓷电容,否则上管 MOS将被强制关断直到电容的刷新。

看完这句话,你好像也不太懂啥意思,反正你就记住BOOT 和 SW 引脚之间需要外接一个不小于0.1uF的电容就好了。

然后这个管脚,记得有电压输入范围,不要超过38V就好了,其实在电路设计时,每个引脚都要注意其电压输入范围。


2、内部框图

如下框图,可以看到最右端有个BOOT引脚,有的叫BST,在外部电路设计时,BOOT和SW管脚之间,需要加一个电容,一般是0.1uF,连接到DC–DC高端MOS管的驱动端,这个电容叫自举电容。


先记住电容的位置和名字吧。然后,我们首先要理解BUCK芯片的大概工作原理,然后再来进一步理解自举电容。

DC-DC BUCK基本工作原理

上面的NMOS我们叫上管(也叫高端MOS),下面的NMOS我们叫下管也叫低端MOS

当上管关闭,下管MOS打开时,SW接地为0,BOOT上的电压由BOOT Charge提供,假如是5V,就对电容进行充电,此时电感通过续流二极管对负载进行供电


下管关闭,上管MOS打开时,因为上管Vgs>Vgs(th),所以上管MOS就能打开,随着上管MOS打开,SW上的电压就会变成VIN,SW对电感进行充电储能,电感电流呈上升趋势


如果不加这个C,那当Vgs<Vgs(th)时,就会出现上管MOS无法打开;加上C之后,利用电容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当SW变成VIN,那BOOT上的电压就会升为VIN+5V,此时Vgs会大于Vgs(th),上管MOS管就打开了。

注意,上下管只能交替、轮流导通,不能同时打开,否则就直接炸机了。



怎么理解这个自举电容呢?它在这个电路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简要总结,就是BOOT电容的作用是SW在高电平时,利用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将BOOT脚电压升至比SW高的电压,维持上管MOS导通状态。
有时候自举电容的回路也会串联一颗电阻,这颗电阻和电容串联就构成了RC充电电路。这个电阻的大小决定了上管MOS的开关速度。电阻越大,上管MOS开通的就越慢,这个时候SW上的尖峰就越小,EMI特性更好。电阻越小,MOS管开的越快,SW上的尖峰就越大。所以不管推荐电路有没有这颗电阻,我们在电路设计时都可以预留,在实际调试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电阻阻值,一般在0~10Ω。

3、CBOOT取值

工作中,这个容值我们更多是按照参考设计来的,一般为0.1uF,有些芯片会推荐0.01uF,至于为什么是0.1uF/0.01uF。说实话,我也没有仔细研究过,最好按照参考手册来设计。

如果有清楚计算的大佬,可以帮忙指点一下。


王工最后再啰嗦几句,自举电容的关键在于利用了电容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为什么这样说?

有一个公式如下(至于怎么推导的,感兴趣可以尝试一下,这里不细说了

从公式可以看出:电容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变化量是呈正比的,或者说电容上电压的变化量和电流是呈正比的。


我们反推,如果电容的电压可以突变,那就需要无穷大的电流,但是实际中并不存在无穷大的电流,所以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


也可以更形象一点来比喻,我们常常用水来比喻电容。假如你倒一杯水,你倒水的速度再快,水杯里的水也是一点点加满的,而不是瞬间就加满的对吧,这就像电容的充电过程,电压的增加是随着电荷的积累而逐渐发生的,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电容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


好吧,王工讲的有点啰嗦,不知道你懂了没有,今天就到这里吧。

声明:


 
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电路电子芯片储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26
最近编辑:3分钟前
硬件笔记本
本科 一点一滴,厚积薄发。
获赞 157粉丝 47文章 80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我很好奇,为什么MOS内会有体二极管,它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用?

大家好,我是王工。前段时间有兄弟问,为什么MOS管内会有体二极管,它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作用?是不是所有的MOS管都有体二极管?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这个疑问,网上也有很多资料。王工结合工作中常用的一些MOS管,跟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日常工作中用的最多的有三种封装SOT-23,SOP-8,TO-220(TO-247),但他们的内部毫无疑问都会有体二极管的存在。 那么体二极管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以NMOS为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MO管的内部结构: 假设有一个P型衬底,P型衬底上面参杂了两个N型半导体,一个引出来作为源极s,一个作为漏极d,其中栅极到源极和栅极到漏极是对称的。然后通过一个sio2绝缘层与P型衬底之间隔离,在上面引出一个栅极G。如果我们在栅极G上施加一个正向电压VCC,这时候就会让衬底的空穴往下移,如下图的+++,那么sd之间会形成一条沟道---,这条沟道主要是为N型半导体两边的电子提供一条可移动通道,也即我们说的N沟道。当这条通道打开以后,里面相当于一条导线,电流可以从左往右,也可以从右往左随意流动。问题1、体二极管是怎么形成的呢?体二极管的形成是因为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在结合的时候,形成了PN结,所以衬底和源极s之间会有一个二极管,衬底和漏极d之间也会形成一个二极管,方向都是由P指向N。 如图有两个PN结,体二极管就是其中一个PN结。 明明有两个体二极管,为什么我们只看到其中一个呢?那是因为另外一个被短路掉了,在MOS管内部,源极s和衬底是短接在一起的,如下图所示,也就是源极s和衬底短路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只看到一个体二极管,方向从S指向d。 其实,对比MOS管的符号来看,就知道了,箭头中间也就是衬底,它跟源极s是短接在一起的,不管N沟道还是P沟道MOS管都是这样的。 以上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MOS管的体二极管是由制作工艺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 2、其实MOS管应该有四个引脚(G,S,D,衬底P),只是我们把常见的其中两个引脚给短路了。 其实还有一个细节的知识,可能大家都没有思考过,那就是不管是P管还是N管,我们控制的都是VGS电压,为什么是gs而不是其他引脚呢?其实真正想控制的不是gs之间,而是栅极g到衬底P之间,之所以控制vgs是因为衬底P跟s连在了一起,所以看起来是VGS。 在一些功率特别大的场合,你可以发现有些MOS其实有四个引脚,这时候控制的其实是栅极g和衬底p之间的电压,之所以单独分开来是为了避免ds之间导通对栅极造成干扰问题。这也是我们有时候会看到MOS管引脚上加磁珠的原因,见如下视频。 问题2、体二极管有什么作用?既然体二极管是工艺决定,无法避免,那就可以好好拿来利用一下。巧妙利用体二极管有以下电路,都是王工之前总结出来的。(大家点击图片可以直接查看) 声明: 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