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一个好问题:电压跟随器放大倍数是1,那还不如不放大?省个元件多好

5分钟前浏览3
大家好,我是王工。
在我们电路设计的过程中,有时候会用到运放跟随器,它的输入电压等于输出电压,放大倍数是1。
好多人都会有个疑问,这相当于没有放大,省掉不是更好,还节约一颗运放的钱?这话听起来好有道理。但我们用的每一颗芯片或者一颗电阻电容,都是有讲究的,不会凭空把它加上,增加成本。


如上图:这是一个电压跟随器,它的输入电压Vin基本等于输出电压Vout,放大倍数为1。试问,这个运放可不可以不要?


其实看使用场景吧。

以王工做过的项目来看,主要是在一些精度要求比较高的场合,要求不高的话,可以直接电阻分压过去。像传感器之类的信号采集,为了保持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都需要用到电压跟随器。


加上这个电压跟随器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1、隔离;

2、提高驱动能力。

1、隔离

其实这个隔离容易理解一些。大家应该都听过运放的虚短和虚断吧,它是我们分析运放电路的基本点。这里简单再来回顾一下:



虚短是指在理想的情况下,运放的两个输入端Up,Un电位相等,就好像短接在了一起,但事实上没有短接,故称为“虚短”。虚短的必要条件是运放引入深度负反馈。




   

   

   

虚断指在理想的情况下,流入运放的两个输入端电流为0。这是因为理想运放的输入电阻无限大,就好像运放两个输入端之间开路。但事实上并没有开路,故称为“虚断”。

由虚断能够看出运放的隔离作用吧,无穷大的阻抗,就相当于隔离了,它可以起到保护后级电路的目的。至于为什么运放的输入阻抗无穷大,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这里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下来了解一下。

2、提高驱动能力

驱动能力是怎么提高的呢?来举个例子吧,假设我们要对一个5V电压用单片机的ADC进行监测,因为单片机是3.3V电压,所以要对5V进行分压后再送到单片机,如下图。

通过计算后可知,分压后传输给ADC的电压为2.5V。但实际上ADC端,也就是在我们MCU的内部也有一个电阻,这个电阻将会改变送到ADC端的电压,导致采集到的数据不是那么的准确。


我们假设ADC端的电阻为RL,阻值为10K,那么实际送到ADC端的电压应该是电阻RL和电阻R2并联后,再跟R1进行分压,那么ADC实际采集到的电压就变成了为2V。


这时候,如果在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加上一个运放跟随器,输出端采集到的电压跟输入端电压几乎相等。因为电压跟随器的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相当于提高了驱动能力。

声明:


 
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电路电子芯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26
最近编辑:5分钟前
硬件笔记本
本科 一点一滴,厚积薄发。
获赞 157粉丝 47文章 79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家里台式电脑的CPU分分钟干到100度,拆机一看让人没想到的是...

大家好,我是王工。本篇文章仅用于记录生活中的一点小插曲。家里的台式电脑出了点问题,开机几分钟浏览个网页就卡的不行,问题定位在CPU的散热上,用软件测试分分钟干到100度。拆机通过排查后,发现是水冷散热器坏了,可外观一点看不出来有啥问题。 CPU型号是Intel Core i5 12400 (Alder Lake-S),其实用风冷完全满足需求,然后我就几十块钱买了个风冷散热器,再几十块钱买了个比较好的散热硅脂,合计差不多100块左右,人工费也省了。花了几天零零碎碎的下班时间用来找问题+买料更换,终于把它弄好了。反正拆也拆了,就想着顺便多拍点照片,记录一下。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图片可能没有专业相机拍的清晰好看,大家就简单瞧一瞧吧。 更改前,CPU几分钟温度飙升。 更改后,运行一个小时CPU都很正常。以下就开启图片轰炸模式 水冷散热器怎么就坏了呢,有遇到过的大神吗? 声明: 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