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华中科大顶刊《JMRT》丨激光增材制造新型TPMS结构:高换热性能和良好的能量吸收性能

4小时前浏览15
航空航天需要轻量化、高强度、高效换热的组件。华中科技大学史玉生团队提出了一种结合材料成分和宏观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通过激光粉末床融合(LPBF)技术制造了由氧化物弥散强化(ODS)CuCrZr合金组成的三周期最小表面(TPMS)点阵结构。
图片            

CuCrZr合金粉末

图片

本研究中使用的CuCrZr合金粉末是辽宁冠达增材制造有限公司通过气雾化工艺生产。粉末颗粒主要为球形或近球形,表面相对光滑。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了粒径分布,结果显示粒径范围为20.3 μm至55.1 μm,平均粒径为33.9 μm。这些特性——适中的粒径和高球形度——表明CuCrZr粉末非常适合用于激光粉末床融合(L-PBF)工艺。

CuCrZr合金粉末的化学成分

Element

Cu

Cr

Zr

O

C

N

S

Content (wt.%)

Bal.

0.99

0.093

0.035

0.0063

<0.001

<0.001


图片

本研究制备了四种具有不同Y₂O₃掺杂水平的CuCrZr-Y₂O₃复合材料:CuCrZr-0.5 wt.% Y₂O₃、CuCrZr-1.0 wt.% Y₂O₃、CuCrZr-1.5 wt.% Y₂O₃和CuCrZr-2.0 wt.% Y₂O₃。Y₂O₃,纯度≥99.99%,平均粒径为50 nm。CuCrZr合金粉末和Y₂O₃纳米粉末混合30小时。 

图片

TPMS点阵结构样品的尺寸设置为24 mm × 24 mm × 24 mm,由3×3×3个单元晶格组成,每个单元晶格尺寸为8.0 mm。

图片

L-PBF工艺参数

Laser

Power

(W)

Scanning

Velocity

(mm/s)

Layer

Thickness

(μm)

Hatch

Spacing

(mm)

Hatch

Angle

(°)

VED

(J/mm3)

375

500

50

0.12

67°

125

压缩有限元模拟

图片

Composites

Density

(g/cm3)

Young’s

Modulus

(GPa)

Yield

Strength

(MPa)

Specific

Heat

Capacity

(J/(kg·K))

Thermal

Conductivity

(W/(m·K))

CuCrZr-

8.920

111.023

200.834

0.344

114.258

CuCrZr-0.5 wt.% Y2O3

8.901

124.440

214.209

0.298

123.519

CuCrZr-1.0 wt.% Y2O3

8.881

112.494

174.293

0.391

102.736

CuCrZr-1.5 wt.% Y2O3

8.861

103.398

111.404

0.289

87.296

CuCrZr-2.0 wt.% Y2O3

8.940

99.852

105.119

0.330

74.163

换热有限元模拟与试验

图片

Parameter

Value

Specific heat of air at RM, Cpf

1004 J/(kg·K)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ir at RM, kf

0.02607 W/(mK)

Dynamic viscosity of air at RM, μf

1.8477·10-5 Pa·s

Density of air at RM, ρf

1.1305 kg/m3

Applied heat flux, q

70000 W/m2

Inlet air temperature, Tin

298 K

Reynolds number, Re

1445.5-7227.5

             
             

材料成分设计

图片

如光学显微镜图像所示,所有样品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微裂纹和孔隙。复合材料的成形质量随着Y₂O₃含量的增加先改善后恶化。

图片            

SEM分析显示,当Y₂O₃含量在1.0到2.0 wt.%范围内时,在高倍率图像中观察到显著的Y₂O₃纳米颗粒团聚。特别地,在掺杂量为2.0 wt.%的样品中,即使在低倍率SEM图像中也可见大量团聚的Y₂O₃,表明颗粒严重聚集。

使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研究了通过L-PBF制造的CuCrZr和CuCrZr-0.5 wt.% Y₂O₃样品的晶粒取向和微应变分布。图(a)和(b)分别展示了两个样品垂直截面的反极图(IPF)。结果表明,CuCrZr样品在<101>//构建方向(BD)上表现出优选的晶体学织构,这可以归因于固化过程中定向热流对晶粒生长的影响。相比之下,CuCrZr-0.5 wt.% Y₂O₃样品显示出随机的晶粒取向,没有明显的织构。

CuCrZr和CuCrZr-0.5 wt.% Y₂O₃样品的晶界(GB)图可以观察到,添加适量的Y₂O₃诱导形成了更多的LAGBs。LAGBs数量的增加可以通过位错阻碍和晶界强化等机制增强基体的强度。CuCrZr样品的平均晶粒尺寸为20.99 μm,而CuCrZr-0.5 wt.% Y₂O₃样品的平均晶粒尺寸减小到17.74 μm。

Y₂O₃颗粒在低掺杂水平下通过提高成形质量来增强材料强度,而过量掺杂超过临界阈值则会导致颗粒团聚,显著降低机械性能。

图片            

CuCrZr和CuCrZr-0.5 wt% Y₂O₃样品的断口表面表现出韧性特征,表明韧性断裂。相比之下,CuCrZr-1.0 wt% Y₂O₃样品的横截面显示出类似“山川”的形态(用黄色虚线轮廓),这是脆性断裂的特征。 

图片            

所有样品的热导率均随温度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随着Y₂O₃掺杂浓度的增加,热导率先提高后降低,CuCrZr-0.5 wt% Y₂O₃样品表现出最高的热导率。这种增强归因于最佳Y₂O₃含量能够改善复合材料的整体质量,减少冶金缺陷,从而促进更有效的热传导。相反,过量的Y₂O₃添加由于成形质量下降导致热导率降低。

综合考虑机械和热性能,选择CuCrZr-0.5 wt% Y₂O₃复合材料用于后续TPMS点阵结构的制造。 

点阵结构的成形质量

图片            

每个样品均表现出完整的表面结构,未观察到明显的缺陷或裂纹。I-WP点阵结构在正视图中表现出最严重的粉末粘附。

换热性能

努塞尔数(Nu)和摩擦系数(f)是评估点阵结构换热性能的关键无量纲参数,它们共同影响换热效率和能耗之间的平衡。Nu反映了流体-点阵界面处的对流换热强度,其中较高的Nu表示更好的换热效果。TPMS点阵结构,由于其复杂的孔隙几何形状,增强了湍流混合和边界层破坏,与传统散热结构相比具有更高的Nu。f衡量点阵的压降,较大的f表示更大的能量损失和流动阻力。TPMS点阵结构的高比表面积和曲折的流道增加了f,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加剧了压降。

图片            

Nu随雷诺数显著增加,而f减小。这种行为的发生是因为较高的雷诺数对应较高的气流速度,这破坏了点阵表面上的热边界层,增强了换热效率。同时,速度的增加改善了边界层与外部流体之间的动量传递,减少了由流动分离引起的压力损失,从而降低了摩擦系数。总体而言,在此雷诺数范围内,基于Nu的换热性能排序为Diamond > Gyroid ≈ I-WP > Primitive。

图片            

点阵结构的比表面积顺序为:Diamond > I-WP > Gyroid > Primitive,TPMS点阵结构的换热性能与其比表面积密切相关。然而,本研究中的CFD模拟结果表明,换热性能不仅受比表面积影响,还受点阵结构内部流道特征的影响。

图片            

速度分布表明,Gyroid和Diamond点阵结构流道和孔隙内的空气速度显著高于入口和出口区域,且分布更为均匀。相比之下,Primitive和I-WP点阵结构内部流道中的空气速度极高,甚至超过了扩展入口、出口以及Gyroid和Diamond结构中的速度。然而,Primitive和I-WP点阵结构孔隙内的空气速度非常低,甚至低于扩展出口的速度。这些流动特性表明,Gyroid和Diamond点阵结构中相对均匀的气流确保了空气与换热表面之间的充分接触,增强了气流扰动并优化了热质传递,从而提高了对流换热性能。相反,Primitive和I-WP点阵结构中高度不均匀的速度分布导致局部高速区域快速移除热量,但低速区域热量积累,限制了整体换热效率。这解释了尽管I-WP点阵结构的比表面积大于Gyroid,但Gyroid表现出略高的努塞尔数。 

压缩性能和能量吸收

图片

由弹性模量和峰值平台应力评估的压缩机械性能排序如下:Diamond > Gyroid > I-WP > Primitive。这些差异主要源于每种点阵结构特征所固有的不同变形和失效模式。

图片            

Gyroid点阵在整个压缩过程中倾斜表面角度显著减小(用白色虚线突出显示),样品表现出弯曲和屈曲变形特征。在10%应变时,Diamond点阵左下角板首先弯曲(白色虚线圆圈),随后相邻板逐渐倾斜;到20%时,左上角出现阶梯状失效,并伴有45°斜向剪切失效模式(白色虚线)。对于Primitive和I-WP点阵,在10%应变时圆形孔开始椭圆形化,到20%时中央层优先屈服(白色虚线框),且椭圆形变形越来越严重。在30%应变时,所有点阵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侧向“鼓胀”(黄色虚线),这是由于压头和底座端部附近变形受限,而中部区域向侧方扩展所致。Primitive和I-WP点阵显示出加剧的中央层失效(白色虚线框),而上层和下层与20%阶段相比相对稳定。在Diamond点阵中,左上角阶梯状失效进一步发展,同时右上角出现结构坍塌(白色箭头),表明即将发生连续层失效。随着压缩继续进行,点阵表面相互接触,表明即将致密化。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未在任何TPMS点阵中观察到明显断裂,表明其优异的韧性,并突出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作为有效能量吸收和缓冲组件的潜力。

图片            

在相同应变条件下,应力集中区的大小排序为Diamond > Gyroid > I-WP > Primitive。由于较大的应力集中区域与更大的承载能力和更高的应力水平相关,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准静态压缩模拟的准确性。

图片            

在弹性变形阶段,所有四种晶格结构的能量吸收值都呈线性增加,并保持可比性。在进入应力平台和连续失效阶段后,能量吸收排名遵循Diamond>Gyroid>I-WP>Primitive。总体而言,能量吸收曲线的平滑性没有明显的波动,这表明晶格结构具有良好的塑性和稳定的能量吸收性能。

结论

1.随着Y2O3掺杂浓度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机械强度和导热系数先增加后降低。CuCrZr-0.5 wt.%Y2O3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整体性能,室温抗拉强度为309.92 MPa,导热系数为123.519 W/(m·K)。微观分析表明,机械性能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四种强化机制(如沉淀强化)的协同作用和成形质量的提高,而导热性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更好的材料成形性所实现的热传导途径的优化。

2.四种TPMS晶格结构的体积分数偏差顺序为:Diamond>I-WP> Gyroid> Primitive。这种偏差主要归因于与更高比表面积相关的粉末粘附力增加。关于热交换性能,Diamond在相同的泵送流量下表现出最佳效果,这是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曲折的内部流动通道引起的湍流增强。在机械和能量吸收性能方面,Diamond也优于其他结构。这种优势主要是由于其剪切主导的破坏模式,与Primitive等结构中观察到的逐层破坏模式相比,它在承载能力和能量吸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来源:增材制造硕博联盟

Flux断裂复合材料化学湍流光学航空航天冶金电子增材UM裂纹材料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09
最近编辑:4小时前
增材制造博硕联盟
硕士 聚焦增材制造科研与工程应用,致...
获赞 128粉丝 85文章 57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南航顶刊《MSEA》丨搅拌摩擦沉积增材制造铝合金的晶粒组织演变机制及各向异性力学性能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柔性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博士生吕万程(第一作者)、郭训忠教授(通讯作者)、沈一洲教授(通讯作者)在材料工程领域高水平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mp; Engineering A》(中科院1区,TOP期刊,IF=6.1)上发表了题为“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tensile anisotropy in Al-Zn-Mg-Cu cylindrical part formed by additive friction stir deposition”的研究论文。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sea.2024.147423研究背景与意义Al-Zn-Mg(-Cu)合金(7XXX 系列铝合金)作为一种超高强度变形铝合金在航空航天和交通装备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搅拌摩擦沉积(AFSD)固相增材制造技术有望实现大型 Al-Zn-Mg(-Cu)铝合金结构件的低成本、高效率、高性能制造。然而,组织结构的不均匀性易导致各向异性的力学性能,是AFSD技术制备高性能铝合金构件面临的关键问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搅拌摩擦沉积固相增材过程中第二相演化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然而增材制造后晶粒结构演变机制对不同方向力学性能的响应关系尚未明晰。因此,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组织结构演变机制及各向异性力学性能研究,以实现更广泛的工程化应用。 内容简介本论文采用搅拌摩擦沉积固相增材技术制造了Al-Zn-Mg-Cu大型薄壁筒形构件,系统性研究了多层沉积过程中晶粒结构演化与各向异性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沉积态7075铝合金大型构件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构效关系。 图1 Al-Zn-Mg-Cu薄壁圆筒形构件制造工艺示意图 图2 薄壁筒形构件不同高度和方向上的拉伸性能研究发现与结论1、层间/层内动态再结晶机理的差异构件内晶粒细化程度达到90%以上,但是层间界面处平均晶粒尺寸普遍小于层内晶粒尺寸。层内组织结构主要发生了亚晶界取向差逐渐增加的连续动态再结晶(CDRX),而层间界面处晶粒组织进一步细化,其原因是摩擦剪切效应进一步增强了几何动态再结晶(GDRX),进而导致构件高度方向上出现了明显的粗细晶交替现象。 图3 层内连续动态再结晶行为 图4 层间界面几何动态再结晶行为2、多层沉积过程中的晶粒/亚晶粒生长行为采用Humphreys等人提出的回复、再结晶和晶粒生长的统一模型,量化了不同高度晶粒生长的临界条件和晶粒的可生长能力。顶部、中部和底部样品中能够生长的晶粒/亚晶粒百分比分别为 30.1%、43.5% 和 19.5%,而各部位晶粒生长的临界条件,并未随第二相粒子分散程度的不同而显著改变。因此,晶粒/亚晶粒生长程度主要受多层热循环的影响,在循环热效应过程中,沉积材料中的晶粒/亚晶粒边界被激活,从而越过第二相颗粒的钉扎作用进行迁移,最终使晶粒尺寸分布偏离高斯分布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区域大部分晶粒/亚晶粒生长尺寸是平均晶粒大小的 3-4 倍,这对直接获得均匀晶粒尺寸的大型构件是一个潜在挑战。 图5 第二相颗粒分散下,样品中晶粒/亚晶粒能够生长到的最小尺寸比(R/Rmean)以及不同高度样品中所有晶粒生长能力的分布情况 图6 不同高度样品的晶粒/亚晶粒生长行为示意图3、多层沉积过程中的晶粒取向演化不同高度样品的织构以再结晶织构Cube({001&lt;100&gt;})、Q({013&lt;231&gt;})、P({011}&lt;233&gt;)、R({124}&lt;211&gt;)和剪切织构Rotated Copper({112}&lt;011&gt;)为主,热循环效应导致特定取向晶粒的生长速率( Cube , P , Q和Rotated Goss)在平均值以上。 图7 不同高度样品中织构平均晶粒尺寸与整体平均晶粒尺寸的偏差值4、晶粒组织演变与各向异性力学性能的关系①Z向加载下的较早断裂现象和延展性降低,主要归因于层内/层间粗细晶粒交替分布导致的应变局部化(图8)和界面处存在的临界损伤水平低。如图9所示,在裂纹附近(界面区)的几个晶粒范围内,KAM 值普遍较高,而在远离裂纹处则较低,表明在裂纹附近(界面区)发生了显著的塑性变形,位错运动能力增强,而在非界面区几乎没有变形。在远离裂纹区域的界面上也进行了 EBSD 分析,拉伸后界面附近的大晶粒比界面上的小晶粒具有更少的内部位错,表明塑性变形优先发生在界面上的小晶粒中。除此之外,拉伸前界面区域的 KAM 图显示,界面区域预先存在局部应变,较小的拉伸载荷就可能超过临界载荷,如图10所示。 图8 Z向加载过程中不同时刻试样的Mises应变 图9 Z向拉伸试验后的 EBSD 结果 图10 Z向拉伸试验前界面附近区域的 KAM 图②热循环效应导致特定取向晶粒的生长速率( Cube , P , Q和Rotated Goss)在均值以上,大尺寸晶粒与基体的弹性模量不匹配导致X,Y方向的延展性存在差异。X,Y方向上的拉伸断口SEM图像(图11)表明:第二相颗粒与粗晶粒之间的界面更容易形成微裂纹,第二相颗粒和变形取向较硬的晶粒在拉伸过程中更难激活位错滑移系统,导致局部高应变区的形成,进而导致微裂纹的产生、生长和传播。图12表明主要织构晶粒的杨氏模量在 Y 方向上的变化极小(≥72.6 GPa),表明在 Y 方向上承受载荷时,各织构组分晶粒之间的变形更容易协调。相反,在 X 方向上,P、Q 和 RtG织构(三个主要织构晶粒)的杨氏模量均小于 72 GPa,表明这些晶粒在 X 方向的变形过程中更有可能与周围的晶粒发生不协调变形。因此,结合图 11和图 12,可以确定试样 X 方向的延展性降低是由于尺寸较大的 P 、Q和RtG 织构组分,在拉伸过程中与周围的晶粒发生不协调变形导致,引起相邻第二相颗粒与晶粒界面的应力集中,进而引发微裂纹使材料提前断裂。 图11 不同方向上拉伸断口形态的SEM图像 图12 不同加载方向上不同取向晶粒的弹性模量③织构和残余应力影响X和Y方向的屈服强度,热循环作用导致的η/η’的溶解和第二相颗粒的粗化,降低了Z方向上屈服强度。一般来说,屈服应力随Schmid 因子的增大而减小,相比于X方向,Y 方向上Schmid因子在 0.4 和 0.5 之间的晶粒所占比例更大,表明在 Y 方向加载时,更多的变形晶粒处于软取向,如图 13(b)所示,更有利于晶粒滑移。因此,大多数晶粒更容易滑移和旋转,从而表现出较低的屈服强度。 图13 顶部样本中Schmid因子(SF)沿不同载荷方向的分布情况对于沉积态,残余拉应力会降低屈服强度,而残余压应力则相反。图14表明所有方向上的残余应力均为拉应力,屈服强度低。同时,残余应力值从屈服强度的 18.9% 到 31.9% 不等,表明 AFSD 的残余拉应力均保持在弹性范围内。圆环 Y 方向的残余应力始终高于 X 和 Z 方向,其最大偏差值分别为 11±15 MPa和 19±9 MPa。因此,残余拉应力也是 Y 方向屈服强度相对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14 不同方向上残余应力结果 图15 不同高度样品的TEM亮场图像,SAED图像以及EDS结果通过TEM和CBED方法精准地测量了不同高度上第二相种类、尺寸和体积分数,如图15、图16所示。经计算,顶部、中部和底部样品因第二相颗粒强化而增加的屈服强度分别为68MPa、37MPa和 27MPa。 图16 顶部、中部和底部样品的第二相颗粒分布和体积分数来源:增材制造硕博联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