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大家好,我是小郭老师,硕士毕业于中科院,专注于运用 Python 深度集成 ANSYS 进行工程数值计算与仿真自动化开发,精通基于 Python实现ANSYS Workbench众多模块的全流程脚本驱动(建模、求解、后处理),并具备将复杂仿真流程封装为高效、可复用软件工具的专业能力。在电子设备热管理领域,电路板芯片的 “温度失控” 往往是可靠性失效的核心诱因 —— 尤其是当芯片存在 “持续运行 / 间歇启动” 的差异化工作模式,且散热环境、安装约束条件动态变化时,仅靠手动搭建多工况仿真系统,不仅要重复完成 “几何导入→材料设置→边界条件添加→耦合系统配置” 等机械操作,还容易因人工误差导致工况数据不一致,严重拖慢分析效率。

正是为解决这一痛点,本文聚焦 ANSYS Workbench 脚本开发,以 “电路板多工况热仿真” 为实战案例,从脚本核心逻辑拆解到完整代码详解,手把手教你通过 Python 自动化批量构建仿真系统 —— 让原本需数小时的手动操作,压缩至几分钟完成,同时保证所有工况的材料、几何共享一致性,为电子设备热设计优化提供高效、精准的仿真工具。接下来,我们将从脚本开发基础切入,逐步深入多工况系统的自动化构建全流程。

ANSYS Workbench (WB)脚本化是指利用Python(通过 ANSYS API)对Workbench项目进行自动化创建、参数化修改、求解控制以及后处理的全过程编程。在Workbench中,可以使用Command Window(命令窗口),以交互方式输入Python命令。每次输入命令后,相应的操作将出现在Workbench GUI上。
例如,以下是利用命令窗口快捷创建静力学分析系统的过程:
选择“File > Scripting > Open Command Window”,从而打开命令窗口
打开命令窗口后,输入以下命令,即可创建静力学分析系统


ANSYS Workbench 在整个仿真流程中会自动生成Journal(工作台日志),用于记录用户操作、系统调用。根据用户偏好设置,完整会话的日志可自动保存到指定的位置。
在 .wbpj 项目文件所在目录下有-files 子文件夹,内部包含 user_files、dp0、dpn 等子目录。默认的,日志文件会自动记录所有操作,并以journal.wbjn的文件形式默认保存于 -files -> session_files下。
此外,用户也可通过File > Scripting > Record Journal,手动给定日志文件位置,记录会话期间的操作命令,直至选择File > Scripting > Stop Recording Journal 。

(一)问题描述

考虑芯片散热效果,取热对流边界条件( T=22\ ℃, h=4\ \text{W/m2K),并有如下芯片工作时序。
(1)明确 “芯片间歇 / 持续工作时序”“多芯片协同模式” 对电路板温度场的影响规律;(2)量化 “边界散热能力”“基板约束方式” 对瞬态温度场、瞬态热应力场的作用程度;(3)输出各工况下的精准仿真数据(温度分布云图、热应力峰值等),为电子设备电路板的热设计优化、可靠性评估及结构改进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二)多工况物理系统脚本详解
根据问题描述可知,Workbench脚本开发的核心是批量创建匹配 “稳态热 - 瞬态热 - 瞬态结构” 耦合需求的分析系统,并通过 “组件共享” 减少重复操作、保证工况一致性。下面按 “参数定义→核心函数→主程序” 的顺序,逐行拆解代码逻辑与 Workbench API 特性。1、用户参数定义:控制脚本核心配置

GetProjectDirectory()是 Workbench 专属 API,直接获取当前打开项目的路径,避免手动写死路径导致脚本在不同电脑上失效;
几何文件需提前放在项目根目录下的 “geometry” 文件夹中(命名为 geo.scdoc),脚本通过os.path.join自动适配路径格式(Windows 用\,Linux 用/,replace("\\", "/")统一为/避免报错);
is_clean=True适合新建项目:若已有重要系统,需改为False,否则会被批量删除。
2、核心函数定义:封装复用逻辑
脚本封装了 3 个核心函数,分别对应 “组件共享”“耦合系统链创建”“初始系统创建”,解决多工况下 “重复操作多、系统关联复杂” 的问题。
为什么要共享?
所有工况的电路板材料都是 “结构钢”,几何模型也相同 —— 若每个工况都重新创建 “工程数据” 和 “几何”,不仅冗余,还会导致后续材料 / 几何修改时需逐个调整。通过ReplaceWithShare建立共享后,只需修改 1 个源系统,所有工况系统自动同步,大幅减少维护成本。
此函数是脚本的核心,针对需要 “先稳态热(芯片 1 达热稳态)→再瞬态热(芯片 2/3 间歇工作)→最后瞬态结构(热应力)” 的工况(如工况 1-2、1-3、1-4、2-1、3-1),自动创建三系统耦合链,并实现数据传递。

以工况 1-2 为例(芯片 1 稳态后,芯片 2 间歇工作):
工况 1-1 是 “仅芯片 1 持续工作 1min”,无需先做稳态热分析(直接用瞬态热模拟 1min 内的温度变化,包含热稳态过程),因此单独封装此函数创建单一瞬态热系统。

3、主程序执行:按工况批量创建系统
主程序是脚本的 “入口”,按 “清理旧系统→创建基础系统→创建工况系统” 的顺序执行,确保流程清晰、可追溯。

执行效果:
运行脚本后,Workbench 会自动生成如下系统布局(无手动操作):
1. 最左侧:EngData(材料)、Geometry(几何);
2. 右侧依次排列:condition1_1(单一瞬态热)→ condition1_2(稳态热→瞬态热→瞬态结构)→ condition1_3(同链结构)→ ... 所有工况系统;
3. 每个系统已共享材料和几何,且完成数据传递配置(如稳态→瞬态的初始条件)。
4、关键 API 总结与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几何文件路径需正确:确保geo.scdoc在项目根目录的 “geometry” 文件夹中,否则脚本会报错 “几何文件不存在”;
脚本运行环境:需在 Workbench 的 “Command Window” 中输入python命令执行;或通过 “File→Scripting→Run Script” 选择脚本文件;
工况扩展:若新增工况(如调整芯片功率),只需使用函数1调用代码,修改工况名和参考系统即可,无需重写核心逻辑。
通过以上脚本,原本需要手动创建 1(材料)+1(几何)+1(工况 1-1)+3×5(其他 5 个工况的三系统链)=17 个系统的操作,现在只需运行一段代码即可完成,且避免了手动操作的误差(如数据传递漏设、共享关系错误),为后续多工况参数修改(如调整对流系数 h、约束方式)打下了高效基础。
(三)完整程序及其运行结果

当你手动重复创建第 3 个 ANSYS 分析系统时,或许就该意识到:脚本化不是 “可选技能”,而是多工况仿真场景下的 “效率刚需”。
本文从 ANSYS Workbench 脚本开发基础切入,以电路板多工况热 - 力耦合仿真为实战载体,不仅拆解了 “参数定义 - 核心函数 - 主程序” 的完整脚本逻辑,更通过 “组件共享”“数据传递” 等关键 API 的应用,实现了 6 大工况仿真系统的自动化批量构建 —— 只需十几秒即可创建完成,且彻底规避了人工设置误差导致的工况数据不一致问题。
对企业工程师而言,这份脚本不仅是 “代码模板”,更是一套可复用的多工况仿真思路!只需在现有脚本基础上微调参数,即可快速生成新的分析系统,大幅缩短工程设计的迭代周期。
看完这篇,是不是觉得 ANSYS 二次开发没那么难。如果你也在为创建多工况系统处理头疼,不妨试试这个脚本。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代码报错、需求调整等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一解答。后续还会分享更多 ANSYS 二次开发的实战技巧,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