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深度解析第二代丰田 Mirai:燃料电池车的能效、氢耗与排放核心数据

12小时前浏览4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s)作为传统内燃机汽车(ICEVs)的理想替代方案,相比电池电动汽车(BEVs)续航更长,且温室气体排放更低、车载能源利用率更高。本文以丰田 Mirai II(第二代 Mirai)为研究对象,通过台架试验,对其能耗、功率平衡、尾气排放等关键性能指标展开评估,分析了不同行驶工况和能量需求下的车辆响应,涵盖动力总成的电气参数、冷却回路及尾气等多方面变量,深入剖析了能量转换过程与燃料电池系统性能。研究发现,低功率需求时燃料电池堆低位发热值(LHV)效率峰值约 70%,接近最大输出功率(130 kWe)时降至 54%;系统层面效率则分别为 62% 和 46%。WLTC 行驶循环中氢耗为 0.8 kgH₂/100 km,稳态功率需求下氢吹扫量占总燃料使用量的 0.8%-2.4%,为可持续交通解决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撑。

   

1

引言    

结合低碳制氢技术的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s),在客运、货运、重型道路运输及非道路、海运、铁路运输领域,均是降低全球温室气体(GHG)排放的重要选择。尽管 FCEVs 从制氢到机械动能输出的整体效率仅为电池电动汽车的 1/2-1/3,但车辆效率与氢耗仍是评估其环境影响的核心指标。氢排放间接影响全球变暖,不同时间跨度下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差异较大,且尾气中因阳极吹扫会释放氢,现有研究对该排放数据的报道有限。此外,氢在生产、加工、运输、分配全价值链中均存在排放,需精准量化各阶段排放。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台架测试研究多聚焦氢耗与效率,本文通过丰田 Mirai II 的台架试验,补充了该车型的性能数据,同时分析了热损失、氢排放及空气回路等关键参数,填补了现有研究空白。与第一代车型相比,Mirai II 在燃料电池堆紧凑性、性能、行驶表现、续航里程及空气动力学方面均有提升,但台架试验无法完全模拟真实驾驶环境,且未考虑不同加氢站的氢质差异。

   

2

车辆介绍与测试方案    

2.1 动力总成布局与电气测量设备
丰田 Mirai II 以 128 kW 燃料电池堆为主要动力源,搭配 1.24 kWh 高压锂离子电池辅助应对瞬态负载及实现再生制动,通过三个 IV 型氢罐存储 5.6 kg 氢气。测试中安装了多个钳式电流传感器,监测高压电池输出、转换器输出等关键电气参数,采用 Hioki PW3390 功率分析仪采集数据。动力总成辅助系统(BoP)包含空气回路电动压缩机(eCompressor)、氢泵、冷却泵等组件,其功耗通过台架测量与车载诊断数据结合计算,其中 eCompressor 是功耗最高的辅助设备。受安全限制,未采用氢质量流量计,转而通过燃料电池电流法和储罐压力法测量氢耗。
2.2 尾气排放测量设备
车辆排气系统连接台架排放监测系统,通过皮托管流量计测量空气质量流量,采用三个传感器监测氢排放。传感器 1(热导式,响应时间 < 1 s)用于量化氢吹扫量,传感器 3(响应时间 < 0.5 s)用于检测吹扫事件,传感器 2 因响应时间过长未用于精准测量。热导式传感器对氧气存在交叉敏感性,需结合两种传感器数据修正。测试中还监测了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等多种气体,涵盖欧 6 标准管控与非管控气体。
2.3 空气回路测量设备
空气回路由空气过滤器、压缩机和水冷中冷器(CAC)组成,无外部加湿器。在压缩机进出口、燃料电池堆入口三个位置监测空气压力与温度,同时记录实验室环境参数,通过 CoolProp 库计算空气热力学性质(如水分饱和度),为分析阴极化学计量比和压缩机效率提供数据。
2.4 冷却回路测量设备
Mirai II 包含两条冷却回路:高温回路(HT,工作温度约 333 K,高功率时达 363 K)用于冷却燃料电池堆,低温回路(LT,工作温度约 303 K,最高 318 K)用于冷却功率电子设备及电动压缩机。在冷却回路关键位置监测压力、温度和体积流量,通过 coolant 密度、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计算热交换量,两条回路共用一个前部风扇散热,牵引电机则通过独立油路冷却(本研究未涉及)。
2.5 车载诊断数据
借助丰田 GTS TechStream 软件从控制器局域网(CAN)采集 55 个信号,包括堆进气流量、冷却剂温度、压缩机功率、堆电压电流等关键参数。由于 DC/DC 升压转换器与燃料电池堆集成,无法直接测量堆输出电流,需通过 CAN 数据获取。CAN 数据采样频率(4 Hz)低于台架数据(10 Hz),经交叉相关与重采样处理后整合使用。
2.6 氢耗测量方法
基于燃料电池电化学反应原理,通过堆电流计算氢质量流量(优先采用的瞬时测量方法);同时参考 ISO 23828 和 SAE J2572 标准,利用储罐压力、温度数据(结合红外读数与 CAN 数据)及仪表盘显示信息估算氢耗。WLTC 循环中,电流法测量值与厂家公布值的相对误差为 4.5%,是最精准的瞬时测量方法,储罐压力法(红外读数)误差最大(28.8%)。
2.7 行驶循环
测试在 IFPEN 的 FCEV 专用滚筒台架上进行,环境温度控制在 10-35℃,采用欧洲 CE 认证的道路负载参数。测试涵盖 WLTC、US06、RDE 等多个行驶循环,以及恒速变坡度的稳态循环(如 120 km/h 下坡度 1.5%-8.5%,50 km/h 下坡度 0%-11.3%),生成约 100 个循环的数据库(含 100 万个运行点),用于评估不同工况下的燃料电池效率、辅助系统性能及瞬态响应。

   

3

燃料电池系统分析    

3.1 燃料电池堆与系统效率
堆效率通过 CAN 获取的电压数据计算,低功率需求时 LHV 效率峰值约 70%,接近最大输出功率(130 kWe)时降至 54%;系统效率(考虑 BoP 功耗)则分别为 62% 和 46%。35 kW 系统功率时,升功率与降功率过程中系统效率存在 3.7% 的差异(57.5% vs 53.8%),堆效率基本稳定,表明效率受功率历史影响。最大系统输出功率 110 kW 仅能维持 50 s,随后降至 100 kW 以下。与现代 Nexo 和第一代 Mirai 相比,Mirai II 在低功率时系统效率略低,但高功率时效率更优(46.3% vs 48% vs 40%)。
3.2 动力总成辅助系统(BoP)
eCompressor 是功耗最高的 BoP 组件,稳态工况下最大功耗 14 kWe,瞬态时达 17 kWe;45 kWe 以上系统功率时,散热器风扇功耗稳定在 600 W 左右;冷却泵与氢循环泵在 110 kW 时总功耗 1.5 kW;加热器在 10℃以上工况无寄生功耗。燃料电池功率转换器(FCPC)效率随功率升高从 99% 降至 96%,其作用是将堆输出电压提升至车载高压网络水平(350-650 V)。
3.2.1 空气回路分析
堆最大压力 0.25 MPa,最大空气质量流量 96 g/s,阴极氧气化学计量比(λ_O₂)最低 1.2,40 kW 稳态功率时达 2.0。压缩机等熵效率在 90 kW 稳态功率时为 43%,110 kW 瞬态时达 51%,齿轮传动的机械损耗导致电机 - 压缩机综合效率偏低。40 kW 左右时化学计量比控制策略突变,升功率与降功率过程中分别稳定在 1.4 和 2.0。
3.2.2 阴极化学计量比
三种测量方法(CAN 数据、台架电气数据、尾气浓度)均显示,高功率区间(85-120 kWe)化学计量比偏低。Mirai II 无外部加湿器,通过优化气体通道设计提升氧气浓度,采用逆流式气流布局实现膜自加湿,低空气流量是维持膜 hydration 的关键。燃料电池电阻在 0.3 左右波动,高功率时电阻升高表明膜 hydration 难度增加,且存在滞后现象(降功率时电阻更高)。
3.3 堆级功率平衡
通过高温冷却回路测量堆的热损失,扣除水冷中冷器的热交换量后,得到电化学反应的能量损失。堆输出电能与热损失之和介于氢的 LHV 与 HHV 之间,中等功率(50 kWe)时约为 HHV 的 95%、LHV 的 105%,这与电化学反应中液态水和水蒸气共存有关。
3.4 系统级功率平衡
通过嵌套饼图分析不同功率点(42 kWe、105 kWe)的能量分布,从氢的发热值到牵引电机可用功率,涵盖电转换损失、冷却系统散热及空气焓变。考虑尾气冷凝后,系统能量平衡更接近 LHV,高功率时与 LHV 的偏差更小。WLTC 循环各阶段的氢耗修正系数(K_H₂)在 2.59-5.32 kgH₂/100Whe 之间,低温(10℃)时氢耗高于常温(23℃)。

   

4

行驶循环氢耗测量    

丰田 Mirai II 在 WLTC 循环的认证氢耗为 0.81 kgH₂/100 km。测试中通过引入修正系数 K_H₂消除高压电池 SOC 变化对氢耗计算的影响,23℃时台架测量值比认证数据低 5%,误差源于电流法的测量不确定性及未计入氢吹扫损失。10℃低温工况下氢耗更高,不同行驶阶段的氢耗特征与工况强度相关。

   

5

尾气氢排放    

阳极吹扫是去除氮气积累和液态水、维持堆性能的关键手段,但会导致氢损失。吹扫事件主要发生在加速高功率需求、高速行驶、减速无功率需求及稳态高功率(≥30 kW)工况。低温(10℃)时吹扫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均高于常温(23℃);80 kW 稳态功率下 200 s 后进入恒定吹扫状态,高功率需求时出现排放 “反弹” 现象。氢排放随功率升高而增加,33 kWe 时吹扫损失占氢耗的 0.8%(0.3 gH₂/kWh),105 kWe 时达 2.4%(1.3 gH₂/kWh),且降功率过程中排放高于升功率过程(滞后效应)。未来可通过改进膜材料和吹扫控制策略降低氢排放。

   

6

结论    

本研究通过台架试验全面分析了丰田 Mirai II 的动力总成性能,补充了该车型的关键数据。堆效率在低功率时达 70%,系统效率 62%,高功率时分别降至 54% 和 46%;eCompressor 是主要能耗辅助设备,35 kW 功率时存在特殊的功耗与化学计量比滞后现象。堆电能与热损失之和介于氢的 LHV 与 HHV 之间,与液态水生成相关。氢排放随功率升高而增加,中等功率时损失约 1%,100 kW 时达 2%。研究数据可为生命周期评估(LCA)、车辆仿真模型开发提供支撑,建议后续开展真实驾驶工况下的氢耗与排放测试,并考虑加氢站氢质差异等实际因素。

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化学燃料电池汽车电子电机材料传动控制试验电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31
最近编辑:12小时前
气瓶设计的小攻城狮
硕士 从事IV储氢气瓶行业。
获赞 43粉丝 116文章 45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已知气体 A 的漏率”换算成“气体 B 的漏率 ”

关键结论(先给公式,便于直接使用) 推导与说明(为什么是这些比例关系) 具体步骤(实务操作流程) 单位与常见数值(便于计算) 示例(把 He 的漏率换成 N₂) 常见陷阱与注意事项 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