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几何假设
几何简化(移除细小特征、尖角、螺栓等)
影响:减少网格规模与计算成本,但可能会忽略一些诸如流动分离、漩涡等物理现象
对称性假设(建立1/2、1/4或周期对称模型)
影响:节省计算时间,但可能掩盖非对称不稳定性或涡旋脱落等物理现象
二维与三维建模选择
影响:二维计算更快,但无法捕捉三维湍流、漩涡或二次流等物理现象
1.2 物理与流动假设
稳态与瞬态选择
稳态假设流动不随时间变化
影响:无法捕捉振荡、涡旋脱落、燃烧不稳定性或喘振现象
单相与多相流设定
多数流动被简化为单相模型(纯空气/纯水流)
影响:忽略气泡/液滴效应、沸腾、空化或颗粒输运过程
不可压缩与可压缩模型
假设密度恒定(马赫数<0.3时成立)
影响:在可压缩/高速流动中会产生错误预测
层流与湍流模型
层流假设可能低估混合效率与压降
湍流模型均为近似模型(RANS/LES/DNS对比)
热力学假设
恒定物性参数(μ, k, Cp)与变物性参数选择
忽略或简化辐射模型(灰体假设)
影响:导致传热、燃烧、冷却过程的计算误差
1.3 数值方法与模型假设
湍流模型(k-ε, k-ω, SST, LES, DNS)
RANS模型假设各向同性湍流→忽略强各向异性(旋流、射流、分离)
影响:产生阻力、升力、传热预测误差
壁面处理(壁面函数与低y+模型)
壁面函数采用对数律分布假设
影响:粗网格会导致近壁面剪切应力与传热计算错误
离散格式(一阶/二阶/高阶)
一阶格式稳定但耗散性强→低估梯度变化
高阶格式精度高但计算昂贵
边界条件
采用均匀入口速度而非分布剖面
理想化出口条件(压力出口/零梯度)
影响:显著影响再循环区与压降计算
1.4 材料与边界假设
牛顿流体假设→忽略非牛顿效应(聚合物熔体、浆料、血液)
恒定热通量/恒定壁温假设
无滑移壁面条件(适用于多数流动,但微纳流动可能出现滑移)
绝热壁面假设→忽略实际热损失
对CFD结果的影响:
压降预测可能偏低或偏高
错误热力学假设会导致传热系数(Nu)出现10–30%偏差
湍流与混合过程强烈依赖于湍流模型选择
使用对称或二维简化会遗漏二次涡旋的速度场特征
燃烧/排放结果对反应模型高度敏感(平衡假设与有限速率模型)
物理驱动:包含足够域空间以捕捉流动发展、尾流、再循环和扩散现象
最小物理模型优先:
稳态RANS成本最低
非稳态RANS耗时多于稳态RANS
混合RANS
特殊情况使用LES
边界独立性:边界设置需足够远离感兴趣区域以避免影响
计算效率:最小化关键流动区域外的计算体积
利用对称/周期性(1/2、1/4、1/N扇形区域)
远场修剪最小化:入口上游3–5L,出口下游8–12L(根据回流风险调整,L为特征尺寸)
模型替代细节:用多孔介质/作动盘模型替代管束、筛网、格栅——单次标定即可重复使用
在梯度显著区域加密网格:剪切层、再循环区、分离区、射流、火焰区域
边界层处理:传热或分离关键区域→y+≈1,30–40层网格,增长率≤1.2
采用壁面函数时 → y+值30-100,网格层数12-20层,增长比≤1.3
网格质量:最大偏斜度<0.85,正交质量>0.2,非正交性<65°
网格无关性验证(3层级):粗网格/基准网格/细网格;当关键性能指标差异≤1-2%时终止验证
湍流模型与数值方法选择:
分离流/逆压梯度流动采用k-ω SST模型;良性内部流动采用可实现k-ε模型
DES/SAS仅用于决定关键性能指标的限定区域(采用重叠网格/区域划分法)
初始计算采用一阶格式促进收敛,最终计算采用二阶格式确保精度
欠松弛因子/CFL数渐进调整:起始值取保守值,逐步调整至稳定状态以减少迭代次数
预先通过理论计算确保质量/热量平衡。采用经验关联式(Dittus–Boelter公式、Gnielinski公式、Ergun公式)确定预期值
入口湍流设置:若无实测数据,采用实际湍流强度(1-10%)及特征长度l≈0.07D
出口边界:优先选用压力出口,需明确定义回流温度/组分参数
瞬态计算判据(仅在必需时启用)
若声频/相位无关紧要,优先选用URANS或相位平均法替代完整LES模拟
时间步长设置:目标CFL数1-5(URANS)或≤1(LES解析最小涡尺度时)
除非叶片通过效应主导关键性能指标,否则优先选用多重参考系法而非滑移网格法
避免仅依靠残差曲线判断收敛
使用流动监测器并满足以下要求:
残差≤1e-4(RANS)且保持平稳
多个流通过程中波动<1%
质量/能量不平衡度<0.5%
6.1 网格无关性验证
运行粗、中、细三级网格
确保关键输出参数(压降、努塞尔数、速度剖面)在特定细化程度后变化范围<2–5%
采用网格收敛指数(Grid Convergence Index ,GCI)进行量化评估
6.2 边界无关性验证
调整计算域尺寸与边界位置
确保关注区域结果变化幅度<2–3%
6.3 CFD模型敏感性分析
对比不同RANS模型(k-ε、k-ω、SST),必要时比较LES/DNS
根据流场特性(分离流、旋流、浮力效应)选择与参考数据最吻合的模型
6.4 实验数据对比
采用公开基准案例:
管道流(Re=44,000经典案例)
后向台阶流
平板边界层
NACA翼型(空气动力学)
加热槽道流(传热分析)
对比参数:速度、压力、温度、湍流强度、阻力/升力系数等
6.5 无量纲验证
使用无量纲群保证普适性:雷诺数、努塞尔数、普朗特数、斯坦顿数、摩擦系数、马赫数等
实现不同尺度的对比验证
6.6 不确定度量化
数值离散、边界条件和输入数据导致的统计误差评估
常用标准:ASME V&V 20-2009(R2021)
来源:CFD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