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控制算法中速度环PI调节器参数整定和对其周期性调用的实现、硬件验证调试

12小时前浏览9

导读:本期文章重点介绍一下速度环PI调节器的PI参数整定和速度环周期调用的内容。速度环为什么要进行周期调用?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对速度环的要求不同,需要调整其调用周期来满足要求,具体内容见章节一。  

图1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框图      

一、速度环周期调用技术的必要性  

速度环周期调用的核心原因:速度环作为电机控制系统中的中间闭环环节,其周期调用是实现动态响应与稳定性平衡的关键机制。根据控制需求,速度环的控制周期通常为毫秒级(如1-10ms),需通过定时器中断等方式周期性触发,以确保实时性和控制精度。  

1.1 实时误差修正  

速度环需持续对比目标速度与实际速度(通过编码器或测速机反馈),周期性计算偏差并通过PI控制器输出电流指令。若调用间隔过长,会导致误差积累,引发超调或响应滞后。  

1.2 系统动态响应匹配  

电机负载变化需通过高频调整电流指令补偿。例如,在TIM中断中每5ms执行一次速度环计算,可快速抑制速度波动。  

1.3 嵌套闭环协同  

速度环位于电流环(微秒级)之前,其周期需匹配内外环带宽。若速度环周期过长,会导致电流环指令更新滞后,破坏系统稳定性。  

1.4 周期参数设计原则  

1.4.1 与机械特性匹配  

负载惯性越大,速度环周期应越小。例如,数控机床伺服系统通常采用1ms周期以平衡响应速度与稳定性。  

1.4.2 避免资源冲突  

需确保速度环周期不与电流环、位置环中断冲突。如某系统中电流环每100μs调用,速度环可设为5ms(50倍电流环周期)。  

1.4.3 实验整定优化  

通过逐步调整周期(如从10ms缩短至1ms),观察超调量与震荡情况。  

速度环的周期调用是实现电机精准调速的核心保障,其周期需根据控制目标、机械惯性及系统带宽综合设计。通过高频次、规律性的误差检测与指令更新,可有效抑制负载扰动,确保电机在动态过程中稳定跟踪目标速度。  

二、速度环PI参数整定  

三、C代码实现及硬件测试graph图显  

图1 速度环实现和速度规划  

图2 PI调节器的实现  

图3 速度环PI调节器周期调用对应的C代码实现  

图4 转子位置波形变化情况  

图5 转子速度波形变化情况  

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中,速度环的闭环控制部分是核心部分。不仅仅是PI参数整定,对其速度给定的规划、调用、滤波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问题总结与讨论  

1、速度环标幺采用过程标幺还是结果化标幺?两者的效果如何?    

2、在项目产品实践过程中,速度环的PI参数如何整定?如何克服小功率、大功率电机的转动惯量大范围变化对速度环的影响?    

单一的,固定参数的PI控制器的转速控制性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时变的负载转矩(外源扰动)和转动惯量(模型不匹配)的适应性不足,在不同的外源干扰和工况下无法保持动态性能一致性。改善这一问题的常见思路就是采用扰动观测器实时补偿负载和参数不匹配造成的集总扰动。  



来源:浅谈电机控制
电机控制数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17
最近编辑:12小时前
清风烈酒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44粉丝 4文章 5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永磁同步电机全速域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PMSM_sensorless-预定位+IF+SMO

前言:本期文章介绍永磁同步电机全速域内的无感控制策略,预定位+IF+SMO三段式进行初始位置定位、IF强拖到一定速度后切换到SMO观测器。理论介绍后进行仿真实现,验证此策略的有效性。 一、永磁电机无感控制研究背景 无感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因外部条件限制和成本的要求而进行的,主要的方法分为高频信号注入法和模型法。永磁同步电机区别于异步电机,在不同的速度范围因为电机特性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 图1.1 永磁同步电机无感控制技术分类 除上述介绍的方法外,也存在全速域范围内的单一观测器无感控制策略,比如非线性磁链观测器法、基于dq轴下的电流估算法等。 二、预定位 永磁同步电机的高性能控制需要精确的转子位置信息,在已知转子位置起动时能够得到最大的启动转矩。而从未知的转子位置起动可能造成电机的起动电流偏大、反转或者起动失败,这在许多应用场合是不可接受的。 例如,当定子磁场与永磁体的磁场的夹角为180°或者0°时,转子的转矩为0,电机无法 正常起动,这个位置被称为电机的起动死点。反之,当定子电枢磁场与永磁体磁场垂直时,电机此时的起动转矩最大,但是由于定子磁场与永磁体磁场的夹角仍有90°和270°之分,即为两个相互相反的位置。如果为90°,电机将以最大转矩起动;如果为270°,电机将以最大转矩向另外一个方向起动,因此还需要确定转子的N极和S极才能保证永磁同步电机顺利起动。 现有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检测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基于电机自身的磁路结构凸极效应和基于定子铁心的非线性饱和特性。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由于自身转子磁路结构不对称,其在直轴电感、交轴电感不同时呈现结构凸极性。一般情况下,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的交、直轴电感相等,在定子绕组注入电流,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和永磁体磁场方向一致时,会导致直轴磁路出现饱和,直轴电感小于交轴电感,呈现出饱和凸极性。 本节主要介绍预定位法,该方法让电机转子轴旋转到指定位置。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主要用在风扇类和水泵类的场合。 预定位实现的思路:转矩电流iq给固定值,id=0,给不同的theta角,电机轴就会旋转到角度对应的位置。三、IF控制 图3.1 IF控制框图 IF控制方法对电流进行控制,用在中高速无感控制的起动阶段。IF控制可以实现电机的平稳起动且起动过程中没有电流过冲。但是基本的IF控制方法是一种开环方案,电流幅值和频率不能自动调节,且存在易失步,转速易受干扰等缺点,不太适合于电机稳态运行,只能用于辅助起动。 四、仿真实现及验证 本系统仿真是标幺化仿真系统,分三步实现全速域的无感控制:1、进行预定位,确定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初始位置;2、IF强拖到指定速度,因为永磁同步电机的反电势与转速成正比,低速区域观测器很难估算到准确的反电势,造成系统不稳甚至发散;3、IF切换到滑模观测器SMO。滑模观测器SMO和锁相环PLL内容,在前几期文中已经介绍,在此不再阐述。 图4.1 预定位过程 图4.2 IF控制过程图4.3 IF强拖时角度变化情况 图4.4 同步角的变化情况 从图(4.3)和(4.4)可知,首先预定位到1.5pi位置,然后经过IF强拖,之后切换到滑模观测器。 图4.5 速度跟踪变化情况 图4.6 定子电流波形变化情况 图(4.5)是速度估计变化的情况,首先IF强拖到800rpm,之后切换到SMO观测器变化到2000rpm。在切换过程中,估计转速波动较大。这是因为切换函数的选择造成的,要想改善,需要对这部分进行改进。 五、问题讨论 5.1 在实际应用中,初始位置检测一般采用什么方式? 5.2 IF切滑模观测器SMO的切换策略如何选择,来减小q轴电流突变给控制带来的影响?推荐一个低空动力与新能源技术交流会,详细介绍在原文阅读里,感兴趣的bro可以看看! 来源:浅谈电机控制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